基本信息
书名:(教材)数据通信技术
定价:33.80元
作者:伍振国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9-01
ISBN:978711310495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全书共10章,主要对数据通信的数据传输、数据交换、数据传输差错控制、数据通信网络的体系结构等基本知识进行了介绍,对局域网组成和设备、城域网组成和设备、广域网的组成和VPN原理、接入网技术、因特网应用协议做了分析。本书突出当前正在使用的数据通信主流技术,淡化已经陈旧的数据通信技术。书中编写了较多的实训操作案例,是理论教学、实作训练相结合的教材。
本书可作为高职院校通信专业、计算机专业、轨道交通控制专业、铁道通信信号专业、电子信息专业的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教材,也可以作为本科通信专业学生、计算机专业学生、通信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章 IP信息网络概述
1.1 IP信息网络的概念
1.2 数据通信网络的分类
1.3 数据通信网络的拓扑
1.4 数据通信网络的主要技术指标
1.5 三网合一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2章 数据的传输
2.1 数据通信系统的组成
2.2 信息的传输编码
2.3 传输媒体
2.4 数据的并行与串行传输
2.5 单工、半双工、全双工传输
2.6 数据的基带传输
2.7 数据的模拟传输
2.8 数据的数字传输
2.9 信道复用技术
2.10 数字复接系统
2.11 数据传输的同步识别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3章 数据传输差错控制
3.1 传输差错控制
3.2 流量控制和纠错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4章 数据交换技术
4.1 电路交换技术
4.2 报文交换技术
4.3 分组交换技术
4.4 ATM交换技术
4.5 数据交换方式的比较
4.6 数据通信网络提供的通信服务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5章 网络的体系结构
5.1 数据通信网络体系结构
5.2 OSI—RM体系结构
5.3 TCP/IP体系结构
5.4 IP数据报格式
5.5 因特网的IP地址
5.6 路由表和IP报转发
5.7 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
5.8 因特网组播报文协议IGMP
5.9 运输层传输控制协议TCP
5.10 运输层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5.11 网际协议IPV6
5.12 安装TCP/IP协议
5.13 PING命令的应用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6章 局域网
6.1 局域网概述
6.2 局域网的体系结构
6.3 以太网技术
6.4 10 Mbit/s以太网
6.5 100 Mbit/s快速以太网
6.6 1000 Mbit/s以太网
6.7 10 Gbit/s以太网
6.8 以太网交换机
6.9 以太网的扩展
6.10 虚拟局域网
6.11 生成树协议
6.12 以太网交换机的配置
6.13 网线制作和测试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7章 口城域网
7.1 IP城域网综述
7.2 IP城域网核心层组成
7.3 PPP协议
……
第8章 IP广域网
第9章 接入网
0章 应用层协议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沉稳、准确,丝毫没有多余的浮夸之词,处处体现着专业性和严谨性。作者在定义术语时极其审慎,每一个关键概念的引入都伴随着清晰的界定,这对于避免学习过程中的概念混淆至关重要。例如,区分“速率”和“带宽”这两个经常被混用的概念时,书中用了一个精妙的类比,明确指出了两者的物理意义差异,让我立刻豁然开朗。此外,书中对一些历史上的经典通信协议和标准演进的描述也十分到位,它没有将这些技术描述为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展现了它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选择和妥协,这让学习过程充满了对技术发展脉络的敬意和思考,培养了我们批判性学习的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色彩搭配得非常和谐,一看就是精心制作过的。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挺好,阅读起来很舒服,不会有那种廉价感。特别是那些示意图和流程图,线条清晰,标注详细,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很快抓住重点。我记得有一章讲到网络拓扑结构时,作者巧妙地用了一些生动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比如把总线型比作一条主要的街道,而环形则像一个封闭的社区,这种接地气的描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而且,书中引用的案例都是近几年的行业前沿案例,而不是那种陈旧过时的例子,这让学习内容显得非常贴近现实,让人感觉学到的知识是真正有用的,而不是纸上谈兵。光是看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学术内容的尊重和投入。
评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它没有陷入那种纯粹的数学推导泥潭,而是将复杂的数学模型融入到实际应用场景中去解释,这一点处理得非常高明。例如,在讲解信道容量和噪声对传输性能的影响时,作者不是简单地罗列公式,而是通过对比不同调制方式在存在高斯白噪声环境下的误码率曲线,直观地展示了技术选择背后的权衡。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使得即便是像我这样对底层原理有一定追求的读者,也能找到满足感。更重要的是,书中的逻辑链条非常严密,上一章节的知识点无缝衔接地支撑着下一章节的深入探讨,阅读体验一气呵成,很少出现“为了讲这个,我们先跳到别的地方”的感觉,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学科功底和极佳的叙事节奏控制能力。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其极强的实践导向性。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位资深工程师手把手带你入门,而不是一个冰冷的理论手册。很多章节后面都附带了“动手实验”或者“项目思考”的环节,这些内容不是那种可有可无的补充,而是真正能让你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的桥梁。我尝试跟着书中的步骤搭建了一个简单的点对点通信链路模型,里面的参数设置和注意事项都考虑得非常周到,避免了初学者常常遇到的盲目试错。特别是关于协议栈分层概念的阐述,它不仅仅停留在 OSI 七层或 TCP/IP 四层的概念介绍上,而是紧密结合实际网络设备的配置逻辑来讲解,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教学闭环,对我理解网络设备的配置和故障排查大有裨益。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章节结构安排得非常有章法,它仿佛是一张精心绘制的交通网络图,清晰地标示出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主干道和小岔路。比如,基础的物理层传输机制讲解得非常细致,为后续的链路层和网络层协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保证了读者在进入更复杂的路由和交换原理时,不会因为基础不牢而感到吃力。我特别喜欢它在处理复杂算法时的处理方式——先给出高层级的直觉理解,然后才逐步引入细节,这种“先见森林,再探树木”的结构,极大地减轻了认知负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具有层次感的通信系统知识框架,这比零散地学习各个技术点要高效得多,为我未来的深入学习打下了极其稳固的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