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
定价:38.00元
作者:邹广文,徐庆文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8-01
ISBN:9787801097859
字数:251000
页码:26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如何在全球化境遇下与世界各国文化产业竞争、融合、共同发展和壮大,是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首先要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本书试图从文化产业的产生背景、理论框架、发展规律等问题人手,解读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境遇,勾勒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劣,并参照国外文化产业的发展推演出中国文化产业的相关对策,以期推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目录
作者介绍
邹广文:1961年生,哲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哲学基础理论、文化哲学、当代社会发展。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光明日报》等海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文化哲学的当代视野》、《人类文化的流变与整合》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和作者信息看起来很吸引人,尤其是“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这个主题,感觉非常契合当下时代的脉搏。我一直对国家在文化产业方面的战略和未来走向很感兴趣,而全球化作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其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影响无疑是复杂而深刻的。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其中的机遇与挑战,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观点,那绝对会是一次极具价值的阅读体验。 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结合实际案例,比如中国哪些文化产品成功走向了国际市场,又有哪些本土文化在与全球化浪潮的碰撞中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甚至焕发了新的光彩。反之,那些在全球化冲击下略显式微的文化形式,是否也得到了作者的关注,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或转型建议?一个好的研究,不应该只歌颂成功,更应该正视问题,提供建设性的思考。 另外,关于“发展”这个词,我也希望作者能给出清晰的定义和衡量标准。是经济规模的增长?是文化影响力的扩张?还是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这其中必然涉及到政策、市场、技术、人才等多个维度的考量。如果作者能够对这些因素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论证,并提出可行的发展路径,那就真的能称得上是一本具有指导意义的著作了。 读一本关于文化产业的书,我最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能感受到作者对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切关怀。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既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又能有效地参与全球竞争,这其中的平衡之道,才是最考验智慧的地方。这本书如果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构建和强化中国文化身份的思考,相信会引起广泛的共鸣。 最后,对于中央编译出版社的出品,我一向抱有很高的期待,他们出版的书籍往往在理论深度和学术严谨性上都有一定的保障。这本书的作者组合也让我觉得有潜力,相信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一幅关于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精彩图景,并且能够为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在全球化这个宏大的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所经历的种种变革和挑战。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深切感受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各种文化思潮和产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这对于我们本土的文化产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巨大的压力。 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中国文化产业”的,它包含了哪些具体的领域?是传统的文化艺术,还是新兴的数字媒体、动漫游戏,甚至是与文化相关的旅游、创意设计等?在多元化的全球文化体系中,中国文化产业的独特性体现在哪里?又有哪些“中国元素”或“中国故事”能够真正打动世界各地的观众? 关于“全球化”的影响,我希望作者能细致地探讨其两面性。一方面,全球化为中国文化产业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先进的技术,促进了产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但另一方面,过度引进和模仿也可能导致文化同质化,削弱本土文化的生命力。书中能否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在保持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借鉴和融合外来文化的宝贵经验? 我个人对书中关于“发展”的解读充满好奇。究竟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是简单的经济效益堆砌,还是能够真正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并赢得全球尊重?如果作者能结合案例,分析一些成功的中国文化产品是如何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突破的,或者探讨一些面临困境的文化产业,其深层原因又是什么,我将觉得这本书非常有价值。 最后,作为一个读者,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更清晰地认识中国文化产业在全球化时代所处的地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也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如何欣赏、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直击了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我们都知道,全球化就像一股强大的洋流,裹挟着各种经济、文化、思想的元素,席卷全球。在这种大潮之下,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受到深刻的影响。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种影响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对中国文化产业带来了哪些具体的改变。 作为一名读者,我特别想了解,全球化究竟是如何塑造中国文化产业的面貌的?它是否加速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商业化进程?又是否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中国文化的生产方式、传播渠道和接受模式?书中能否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哪些文化产品因为全球化而获得了新生,又有哪些传统的文化形式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显得力不从心,甚至面临消亡的危机? “发展”这个词,在不同的人那里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我希望作者能够阐述清楚,他们所定义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究竟是什么样的?是仅仅追求经济上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还是更加注重文化内容的原创性、艺术性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一个真正健康发展的文化产业,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又应该如何衡量其成功与否?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处理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中国文化产业如何更好地“走出去”,在全球舞台上展现自身魅力和竞争力的思考。同时,它也应该探讨,在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如何保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特色。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不仅仅是希望能读到理论上的分析,更希望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对当下和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刻洞见,甚至是一些启发性的思考,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未来。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明了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关键议题。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不再是孤立的、封闭的存在,而是与经济、政治、技术等因素紧密交织在一起,成为国家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对这本书如何深入剖析这种多重交织下的复杂关系充满了好奇。 我尤其关注的是,“全球化”对中国文化产业具体产生了哪些“质”的影响,而非仅仅是“量”的增长。例如,在内容生产方面,全球化是否带来了新的创作理念、叙事方式和技术手段?在市场拓展方面,中国文化产品是如何走向国际市场,又遇到了哪些障碍?在文化接受方面,全球化是否也在改变着国人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和评价标准? “发展”这个概念,在我看来,不应仅仅局限于经济指标的提升。我更希望看到书中能够探讨,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实现中国文化产业的“内涵式”发展。这可能包括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本土文化价值的深入挖掘和国际传播,以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文化人才。 对于“中国文化产业”的范畴,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有清晰的界定,并且能够展现出其多样性和丰富性。例如,除了影视、出版等传统行业,新兴的数字媒体、文创产业、文化旅游等领域,在全球化浪潮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们又如何与传统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中国文化产业的整体格局? 总的来说,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宏大而细致的视角,既能看到中国文化产业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宏伟图景,又能洞察到其中细微的变革和挑战。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产业在全球化时代的定位与未来,并从中获得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思考。
评分作为一名对文化经济学颇感兴趣的读者,我对“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这一议题的探讨充满了期待。在当今世界,文化早已不仅仅是精神食粮,更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和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中国作为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其文化产业如何在全球浪潮中定位、发展,并最终实现“走出去”的战略目标,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我希望作者能从更宏观的视角出发,梳理全球化对不同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普遍性影响,例如技术进步、市场开放、文化同质化与多元化之间的张力等。在此基础上,再聚焦到中国文化产业的具体实践,分析中国在吸引外资、学习先进经验的同时,如何保持并强化自身的文化独特性,避免在同质化竞争中迷失方向。 书中关于“发展”的论述,我更倾向于看到其包含多重维度。除了经济增长和市场份额的扩张,更应该关注文化内容的创新与原创性、文化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以及文化价值观的传播与认同。如果作者能够就如何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且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体系,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和路径,那将是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 此外,政策层面的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政府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在全球化背景下是否有效?是否存在可以优化和改进的空间?作者能否就此进行深入的剖析,并从理论层面解释其背后的逻辑,对于政策制定者和产业从业者都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而言之,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深刻且具有前瞻性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为中国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方向性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