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说话,就是改变命运
说话虽然简单,但可不是一件小事。说什么话,很重要。用简单的话去伤害别人,可能造成的后果很大。用简单的语言去温暖这个,可能给人带来的就是一时、乃至一生的帮助。
不仅对别人是如此,对自己也是同样。
有时候,我们是什么人,就应该说什么话。学生说学生应该说的话,老师说老师应该说的话,警察说警察应该说的话,医生说医生应该说的话。这样大家就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但有时候却反过来,我们说什么话,我们就是什么样的人。一个人一直都说实话,那大家就会认定他是个实诚人。一个人总说慌,时间久了,他就成了骗子。好话说多了,就成了好人。总是说恶语,本来不是坏人的,也慢慢成了坏人。说智慧的话,你就成了智者。说善良的话,你就是个善良的人。
所以,你说的话,其实就是别人眼中的你。大家都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其实很简单,好好说话,就是改变命运。
大家都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其实很简单,好好说话,就是改变命运。
你的人生运势,取决于你口中常对人所说的话语——“你嘴上所说的人生,就是你的人生!”
“好的”“一定会有办法的”“没问题”,每天都能说出这种积极话语的人,他们的每都过得*顺利;即使遇到了困难,也能够渡过难关。
相反,每天都嚷着“太糟了”“太让人气愤了”“没办法了”的人,遇到的挫折也*多,运气也显得*糟糕。
如果你看不清自己,那么,就试着看一下周边的人与事,你一定会发现人们都过着他们嘴上所说的人生!
*是跟钱有关的事情,这一点会很明显。
每天叫着“没钱”的人,真的都是跟金钱无缘的人。我们必须要意识到,每天从自己嘴巴里说出的话拥有很大的威力,每天你所说的话,都给你的每指明了方向。
积极的语言才能把你带向美好的人生!
包括你自己的身体,你总是说自己不舒服你就会真的不舒服。不管得了什么病,在积极的和营养修复过程中,必须保持积极的语言。
你嘴上说的自己,就是你自己!
看好的、听好的、说好的、做好的,就能得好的。无论你关注什么,都将会创造出你所关注的!
快乐成功的人每时每刻都会觉察自己在看什么、听什么、说什么、做什么。
你每个当下都在创造你的未来,你是这部电影的主演,这是你的人生,你自己说了算。
所以,从此时此刻开始,让我们只看、只听、只说、只做美好的事!每天对自己和他人说:我多么幸运!我多么美丽!我多么智慧!我多么健康!我多么富有!我多么善良!多么美好!
面对困难与挫折,永远只说:“好的!”“没有问题!”“一定会有办法!”
不要复杂地怀疑,只要简单地相信,不要动心机,只管这样去做!
你一定会收获一个个人生的!
在网络上看到不少“去死吧”“你是猪”之类的不文明用语,可能网民们只是一时情绪使然,并无*恶意,但其造成的影响却不容轻视。儒家讲“非礼勿言”才能做到“仁人”;佛门也把说脏话称为“恶口”,不断地宣说它的危害。
佛陀规定,出家人严禁说脏话。刚出家的小沙弥有一堂必修课,叫“沙弥律仪”,里面讲述了一个沙弥因“恶口”而受到惩罚的故事。这个小沙弥叫均提,听到一个老比丘读经的声音很难听,就嘲笑他“你读经的声音像狗叫一样”。没想到这句无心之语,让均提落得五百世投生为狗的可悲下场。很多刚出家的小沙弥听到这个公案,总是带着半信半疑的神色——只一句玩笑不会有这么恐怖吧?
有一篇《勿学吹口哨》的文章,大意是:1786年春天,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到巴黎戏剧院观看演出,观众里有个年轻公爵奥古斯丁向王后“咻咻”吹了两声口哨。国王知悉此事勃然大怒,未经任何审判程序,便将奥古斯丁关进了监狱。转眼三年过后的1789年,法国大爆发,路易十六和王后上了断头台,可此时也无人想起为奥古斯丁申冤。之后拿破仑上台到失势,这事也被耽搁下来。直到1836年,被关押了50年,已72岁的奥古斯丁才被释放。
奥古斯丁只因吹了两声口哨,竟换来50年牢狱之灾。入狱前还是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出来时已是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他的一生,就因一个不经意的举动而毁灭了。
生活中有很多小细节,我们稍不注意就会犯下大错。因此,佛教不仅严禁说脏话,而且在很多小事上都有制戒。一般人很难理解:为何佛教对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么在意?看了以上两个故事也许你就会明白,人在任何时候的任何一个举动都有可能带来伤害人生的“蝴蝶效应”。所以,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严格律己,才是之举。
有一次,一位法师参加一个政府召开的会议,会议中间休息时,一位很有身份的领导跟他开玩笑说:“法师,你近好像长个了?”当时周围的人都很尴尬,觉得这样开一位僧的玩笑有点过了。按一般人的想法,可能马上就要回一句说“你才长个了”,或者不说话,装作没听见,但后一定会闹得不欢而散。只见法师笑呵呵地回答:“说明你近认识有所提了。”那个领导想了一会,一笑:“你这个回答真的很妙。”
还是这位法师,有一次在某大学进行演讲,一位学生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法师,你对钓鱼岛问题怎么看?”法师的回答是:“这个问题*已经表过态了。”
还有人问法师:“师父,如果前面火车道左边有五个人,右边有十个人,你开火车,火车刹不住,您撞哪一边?”师父答道:“我是个和尚,怎么会去开火车呢?”
不管在任何场合,我们总会遇到很多无常之事,如果以慈悲为怀,就一定会有善巧的应对之法,因为慈悲心是很大的智慧,能够化解众生之间的诸多冲突和矛盾。
常常有人问禅师,现在社会上戾气比较重,人与人相处时往往出言不逊,遇到这种情况如何去化解?
禅师说,佛经里讲,鸟左边的翅膀是慈悲,右边的翅膀是智慧,一只翅膀的鸟是飞不起来的。
智慧是什么呢?智慧就是当别人用戾气对你的时候,*先你要抱有一颗慈悲心,然后去寻找化解的办法。既要保护好自己的尊严,又不要伤到别人的自尊心,大家都觉得很好。
生活中,人与人说话时争强好胜之心总是很难避免。因为无始以来的习惯,总是你一句我一句,针尖对麦芒,必须是我的声音得比你大,我得说后一句话,事情才能罢休……
人都是有情绪的,当有人对自己恶言相对的时候,如果没有精修佛法的话,可能不会在很短时间内就能把心态调整好?那怎么办?
举个例子,寺院在早期的时候,仅有几间小破屋,几个师父们也没钱,据说吃的饭都是周围的老乡们从家里带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寺里的功德箱被偷了。
遇到这种情况,一般人会说:“这小偷太可恨了,一定会遭报应的。”而且,教义上也说偷这种善财的人是要下地狱的。
但是,功德箱被偷走以后,住持师父就说了这么一句话:“这个人近一定过得很难,连寺里的香火善财都要偷,他肯定是活不下去了。”
这种时候就看出一个舍心了。对出家人来说,别人偷了我的东西,我心里不能认为是他把我的东西偷走了,应该说正好布施给他,本来我们就三件衣服一个钵,能偷什么呢?
这就是佛家所说的,修身重要的是要随时修自己的意念,念头。
其实,每个人都很尊贵,每个内心都充满了光明。但为什么常常控制不住自己,争执不断呢?因为被无明——烦恼所缠。所以学佛,就是为了把这个烦恼拿掉,就像把尘埃抹掉,内心如镜的光明就出来了。
归根到底,菩萨的说话之道就是爱。
教理上明确地讲,就是要说爱语,说柔软语,说利他的话。
在一座寺院,刚入寺修行的弟子们不管说什么、做什么,住持师父都从来不批评他们,反而想方设法夸奖。久而久之,有些弟子就自以为是了,自我膨胀了,犯了也不知道。
所谓“笑人易,自省难。”人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往往看到的都是别人的问题。
有一次,一位弟子犯了错,师父就把弟子和当家师——执行总经理一起叫到禅室里,开始批评当家师,使劲地批。看到师父这样做,弟子很得意地看着当家师,“平常老管着我们,你看你也有。”
当时,当家师态度*谦和,对师父的批评一直在说“好的,好的”。
后来,弟子发现,师父一边批评当家师,一边用眼神瞥他。弟子就开始想:这是为什么?再一想,“哦,原来师父批评当家师的那些事,都是我干的。”
那一瞬间,弟子觉得*惭愧,因为他当下悟出了一个道理:师父保护了我的面子,虽然这个面子不值得保护,但他在我需要保护的时候保护了我,也教育了我。另外,从这件事,我也学会了将来怎样与人相处,怎样对待他人。
在佛家看来,这叫做“看破不说破”。
红尘中,诸多人不知世上还有这样的智慧,但是只要潜心学习,精进修行,慢慢就明白了。
很多人问我,什么是菩萨的说话之道?我认为,,说话*先要有慈悲心;二,说话要有智慧。
有一次,一位法师接见信众的时候,现场一位女施主一直在说她的儿子如何如何不好,问法师该怎么办。法师就附和了几句,说:“你孩子这么做确实不好。”当时,这位妈妈的脸色一下变得*难看,法师知道他说错话了。对一位母亲而言,自己孩子的缺点、毛病她可以说,但别人是不可以的。
那么,应该怎么说话才是智慧的呢?
有一个孩子经常性出现幻听,孩子父亲就到一座寺院里向一位僧求愿:“我的孩子有幻听,怎么办?”僧笑着跟他讲:“现在好多人都有幻听。”听到僧这样说,这位父亲心里轻松多了。
为什么个故事里的母亲不开心,因为她想在法师这里得到安慰,并不是想多得到一个伤害。
为什么后面故事里那位僧的回答能减轻幻听孩子父亲的悲伤,因为僧始终有一种慈悲心。
无始以来,我们的人性中都有很多弱点。对此,如不注意慈悲为怀,在与人的沟通中往往不能觉察,常常就在不经意间、不自觉中把痛苦添加到了别人心里。
凡夫要想学到佛陀的说话之道,就应通过修炼自己的身、语、意,也就是行为、语言、心,其中,主要的还是要修慈悲之心。
慈能予乐
佛讲,慈能予乐。慈,慈者爱念,即能给予众生快乐之心,菩萨爱念众生,常求乐事,随彼所求而利益对方。与人相处,如果保持一个“慈”的原则,就能让别人和自己快乐。
曾经有人在微博上留言,说有一个人生了一个智障的孩子,孩子母亲*痛苦,想请禅师予以开示。
从佛教的教理教义上来讲,如果生了一个智障的孩子,就是前世所做的因造了这个业,这是感果。但是,跟这个妈妈不能这么讲,不能说你的儿子做了坏事,所以这辈子遭报应,那会追加她的痛苦。
禅师告诉这位母亲,“我宁愿相信,你的孩子是菩萨,是来替众生承担这个苦难的。”这样说后,这位悲伤中的母亲当下释然很多。
其实,说话之道很简单,*先从抱着一颗让别人快乐的慈心说话开始。
悲能拔苦
什么是“悲能拔苦”?;什么是“悲能拔苦”?悲,悲为悲愍,即能拔除众生苦难之心,菩萨愍念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
有一个弟子的父亲去世了,之后的日子里,每当他一想到父亲含辛茹苦地养育他的那些点点滴滴,心里就会很痛苦。有,他实在忍受不住了,就去找师父求助,说:“我爸爸去世了,我受不了……”
当时,师父只说了一句话:“人都要死嘛。”
弟子的心情一下就转了。
当然,师父这样开解是有一个前提的,因为出家人师徒之间,对生死有另外一种更加的认知和理解,师父只是在恰当的时机把这样的认知诠释了一下,诠释的目的就是拔苦。
什么是拔苦,就是通过自己的语言去宽慰对方,让对方从苦难中解脱出来。
所谓悲心,就是在与人相处、沟通的时候,不仅要怀着一颗体谅别人的热心肠与人同悲,而且还要帮助别人把这种苦拔出来。如是从我们嘴里说出来的话,就会符合菩萨的说话之道。
;
对人说话,要懂得随喜别人
前面讲了,要想掌握菩萨的说话之道*先要怀有一颗慈心和悲心。
其实,人与人交往的时候,还要怀有一颗喜心。
这就是佛门里常说的一句话——随喜。
什么是随喜?喜,喜者欢喜,菩萨庆他众生离苦得乐,其心悦豫,欣庆无量。随喜是快乐生活的一个重要法门。
不少人见到能力比自己强,生活、事业蒸蒸日上的人时,心里多少会有点不舒服,可能会酸溜溜地说别人的风凉话、坏话,这是人之常情。其实这样很丢人,很不好。
佛门告诫我们,当别人过得比我们好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随喜,要真诚地替别人感到兴。这样,自己才会获得快乐。
很多人原来没有这个喜心,或者说没有激发和挖掘出这个喜心,后知道随喜别人才能快乐这个法门以后,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
比如,在寺庙里面,有的弟子学历,有的一个人干活能顶好几个;还有的悟性*好,等等,因为这些差距,有一些弟子内心产生了失落感。
如果不会随喜的话,有了失落感就会想方设法去证明自己的才能,但还是不可能别人?那怎么办呢?只会越来越痛苦,甚至只有搞一些旁门左道来证明自己。
有一位法师回忆说,“我小时候上学,经常会在课堂上做一些哗众取宠的言行,以获得老师的注意,其实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小的时候不懂。大了以后,在寺院里跟着师父修行,慢慢就知道了一些道理,心里就觉得,有人体力好,我比较兴。他学历,他悟性好,我随喜他。慢慢地,心里就自在了。”
对人说话要有舍心——布施的心
什么是舍心?舍,舍者舍离分别,菩萨于所有众生无爱憎之心,名之为舍。抛开怨亲差别之相,无量平等利益众生。
原始佛教时,佛陀亲自住持的僧团有一条戒律——一个比丘在树下打坐不许超过三天。
因为人有一种习惯,一种人性的缺陷——我们只要往某处一待,就会潜意识认为那个地方是我的。
其实,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那棵树跟人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有些人只要往树下一坐,就会认为“这棵树是我的,这棵树的阴凉是我的”,就会产生痛苦。
所以,佛陀规定每三天必须换一棵树,不然就犯戒。
那么,寺庙里的出家人是怎么训练的呢?就是抓阄换床睡,以此避免大家认为这个床一睡上就是自己的,以至别人坐一下就不开心。
其实,那个床根本就不是哪一个人的。因为出家以后,有一个从零的清规戒律叫“色身交给常住,性命托付龙天”。意思是你出家了,你的命是归龙天护法的,这个身体呢,就归常住了,你就没有了,你什么都没有。
除外,戒律还规定,一个人只能有三件衣服和一个吃饭的钵,多了就犯戒。
虽然戒律是这么制定的,但是不少人内心还是会有强烈的执着——总有什么东西是我的。所以佛教强调要不断地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理——这个上没有任何东西是你的,得失是人的一种意识作用,是一种概念。后这些东西都得舍掉。不舍又怎么办呢?死的时候都得舍!孩子也得舍,太太也得舍,爸爸妈妈也得舍,不舍得也得舍。
这句话很残酷,但是真到走的时候,你不舍又怎么办呢?
所以不舍也得舍,舍,不是放弃责任,它是放弃内心的那个执念。
所以在寺院里,弟子们每到半年就要抓阄换床,你不是说那是你的床吗?抓阄换,不换犯戒。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