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上海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历史进程与空间布局
定价:98.00元
售价:58.8元,便宜39.2元,折扣60
作者:黄凯锋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4861287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编写者对标国际大都市建设,围绕标志性文化设施、区域性文化设施、社区性文化设施的阶段性推进和不断深化的历史进程,梳理总结相对集聚、多圈发展、均衡布局的市区两级和社会共同推进的总体思路,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演绎上海文化的空间表达,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存在问题和建议。书稿条理较清晰,既有实践的案例,又有理论的思考,且图文并茂。
内容提要
编写者对标国际大都市建设,围绕标志性文化设施、区域性文化设施、社区性文化设施的阶段性推进和不断深化的历史进程,梳理总结相对集聚、多圈发展、均衡布局的市区两级和社会共同推进的总体思路,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演绎上海文化的空间表达,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存在问题和建议。
目录
部分 上海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概要评述
一、上海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总体概况
二、“八五”至“十二五”期间上海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阶段性特征
三、上海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做法、经验和尚待思考的问题
第二部分 上海重要文化设施概览
一、启动阶段
1.上海影城
2.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3.上海图书馆
4.上海博物馆
5.上海大剧院
6.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
7.上海书城
8.上海马戏城(上海杂技团)
9.上海影视乐园
二、完善阶段
1.上海科技馆
2.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3.上海市群众艺术馆
4.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
5.中华艺术宫
6.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7.上海文化广场
8.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
9.上海自然博物馆
10.上海社科国际创新基地
11.钱学森图书馆
……
第三部分 上海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前瞻性思考
作者介绍
黄凯锋,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
个人主要学术著作有《价值论视野中的美学》(2001)、《审美价值论》(2004)、《价值论及其部类研究》(2005)、《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2007)、《变量共生、组合创新与意识形态》(2012)、《人文情思录》(2013)、《安妥今生——信仰生活的价值观研究》(2016)。主编《当代价值观研究新取向》(2006)、《价值观研究:国际视野与地方探索》(2014)等。
承担、组织和参与多项国家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哲学动态》《求是》《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近年来,关注文化哲学的理论和实践,关注上海思想文化创新研究,主持、参与多项上海市委宣传部委托的研究项目和创新工程攻关项目。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论文奖、上海市第八届邓理论研究与宣传成果著作类二等奖、上海市网络理论宣传成果奖 。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细致地游览了上海公共文化设施的发展历程,并且以一种非常学术却又不失趣味的方式,将历史的厚重感与空间的维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黄凯锋先生对于每一处文化设施的描述,都不仅仅停留在建筑本身,更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历史意义以及对市民生活的影响。我被书中关于某个时期文化设施规划的严谨性所打动,也为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差异而深思。从早期的“小而精”到后来的“大而全”,再到如今更加注重“精而特”,这种演变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故事。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其公共文化设施的完善程度和普惠性上。我开始更加关注身边的文化场所,并尝试从历史和空间的视角去理解它们。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有了全新认识的书,它不仅仅是关于高楼大厦和繁华的商业区,更是深入挖掘了城市肌理背后,那些默默支撑起市民精神生活的文化基石。作者黄凯锋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回溯上海公共文化设施从最初萌芽到如今蓬勃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节点。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看到那些简陋的识字班如何演变成今天的图书馆,看到早期的戏园子如何蜕变成现代化的剧院,看到那些为普通市民提供休憩和精神寄托的公共空间,是如何在一次次的城市变革中被塑造、被更新。书中的许多细节都令人动容,比如对某些历史建筑的变迁的细致描述,对那些曾经为推广公共文化而不懈努力的人物事迹的梳理,都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底蕴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只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部关于城市灵魂的史诗,让我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如何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滋养着这座城市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聚焦于上海的经济发展或地标建筑,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更加“接地气”的公共文化设施,并以一种史学家般的严谨和空间规划师般的细致,描绘了它们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发展轨迹。黄凯锋先生的论述,让我认识到,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底蕴,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过程。书中对于不同时期文化设施的类型、数量、分布及其与城市整体空间格局的关系的分析,都极其到位。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这些信息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他对上海这座城市文化发展的深刻洞察。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对城市文化价值的肯定,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敬意油然而生,也激发了我对未来城市公共文化发展的更多思考。
评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上海城市脉络的奇妙之门,它不再是单一的经济引擎,而是充满了历史人文的深度。作者黄凯锋对上海公共文化设施的梳理,让我看到了这座城市在不同时期,是如何通过建设图书馆、博物馆、剧院、公园等场所,来满足市民的精神需求,提升城市品位。书中对空间布局的分析尤为精彩,我能感受到作者对于城市肌理的深刻理解,他将历史进程与空间形态紧密结合,揭示了文化设施的演变如何反映了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网络以及社会阶层的分布。读完之后,我仿佛在脑海中构建了一幅巨大的城市地图,上面标注着每一个重要文化设施的诞生、发展与演变,以及它们在城市空间中的位置和相互关系。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整体性有了更强的感知,也让我开始思考,未来的城市发展,应该如何更好地平衡经济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时,内心充满期待,希望能够找到关于上海城市发展中那些被忽视的角落。黄凯锋先生没有让我失望,他用扎实的史料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立体而生动的上海公共文化空间演变图。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城市规划与文化设施布局之间关系的分析。从殖民时期的租界区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扩张,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每一个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主题和侧重点。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分析了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导向以及市民需求的变化,是如何共同塑造了这些公共文化空间的形态和功能。读到关于不同区域文化设施密度和类型差异的章节时,我开始反思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区域,那些看似寻常的文化场所,其实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和城市发展的轨迹。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城市的文化活力,从来不是凭空而来,而是由一代代人精心耕耘、不断投入的结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