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第三只眼睛看江西
定价:28.00元
作者:胡平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4-01
ISBN:978721002904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剖析文化密码,关注文化流变,激化自觉,提升文化品格,努力将江西置放于一个更高向度的文化语境,是本观察以别具一格的方式,即文化批评的方式,近三年来在江西大量的媒体话语中得以存在的理由。
让我们更多地将目光投向社会底层,因为这里有着中国当今本质的事实,有着时下这方生方死时代郁重而又悲壮的精神气质。
很长时间里低迷的人心民气,现在恰如近年来屡屡在红谷滩旧社会爆发与流泻的火树银花,当然挥洒了前进中的喜悦,却切不能伸张心头可能会蹿起的虚骄之情。
倘若能走进明朝,我们就会明白官本位的产生是如何地水到渠成,它又是如何成为寻个年代的社会土壤上一朵沁人肺腑、导引风气的妖冶的罂粟花?
今天,四千余万江西人民所有的奋发与追求,其实都 是为着永远结束那离骚式天问,让赣地先贤们站在九天之上看着这块终于搅动起来的土地,脸上能有欣慰的微笑……
该稿系《江铃都市新观察》的第三个精选集。凡四篇。篇“天高地阔,龙马奔腾”,系胡平就近年来江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2003年的变化与汪玉奇、李建德、邵鸿、陈东有等人的对话录;第二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系胡平访谈赵鑫珊、夏征农等文化人的记录;第三篇“星火成,坚冰固我”,系胡平与历史学家方志远、梁洪生的访谈录,第四篇“斑澜多姿,迤逦起伏”,系胡平就江西近现代史上的一些历史与文化人物所写的随笔。
目录
作者介绍
胡平,作家,研究员。1982年春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上世纪90年代起,自觉游走于书房与大地、学界与民间、历史与现实之间。专注于现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文化批评及江西省情研究。近三年倾心主持《江铃都市新观察》、已达一百三十余期。主要著作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非常震撼的阅读体验,虽然书名听起来有点神秘,但内容却无比实在,让我对江西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江西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一些刻板的认知中,比如婺源的油菜花、景德镇的瓷器,或者是一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然而,这本书就像一双“第三只眼睛”,带领我深入到江西更深邃、更细微的肌理之中。 作者胡平先生以他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江西多样的地貌、丰富的物产以及淳朴的人文风情。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景点或历史人物,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段段细致的观察,将江西的山水草木、市井生活、民俗传统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他对那些被现代化进程所“遗忘”却依然散发着独特魅力的乡村的描写,那些古朴的建筑、错落的巷弄、以及在其中辛勤劳作的人们,都仿佛触手可及。他能够捕捉到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比如某种地方特有的植物,或是某种传承已久的技艺,并将它们上升到一种文化的高度去解读,这让我惊叹于江西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江西的“生命力”。它不仅仅是静态的风景,更是动态的文化传承和时代变迁下的鲜活个体。我仿佛能听到赣江的流水声,闻到泥土的芬芳,甚至感受到当地人们热情淳朴的笑容。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他能够用平实的语言勾勒出壮丽的景象,也能用细腻的情感触动人心。我曾在阅读过程中多次停下来,想象自己就身处书中所描绘的场景,感受那种宁静而又充满力量的氛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江西的介绍,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对中国乡土文化的深刻体验。它打破了我原有的认知壁垒,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生动、更具魅力的江西。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受,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经历。它像一扇窗,让我窥见了江西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动人的江西。作者胡平先生运用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打破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对某个地方的认知框架。他似乎并不满足于表面的介绍,而是试图去触碰江西深层次的脉搏,去感受它的呼吸和心跳。 我被书中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所吸引。比如,他对一些农耕文明遗迹的描绘,那些古老的农具,那些世代传承的耕作方式,都仿佛诉说着一段段尘封的历史。他又能够将这些历史的沉淀与当下的社会变迁巧妙地结合,展现出江西人民在时代洪流中不屈不挠的精神。书中对于自然风光的描写,也并非流于表面的赞美,而是融入了作者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仿佛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承载着属于江西的独特故事。 他所呈现的江西,是一个充满矛盾却又和谐统一的整体。既有古老文化的厚重,又有现代文明的活力;既有山野的粗犷,又有江南的秀美。这种多层次的描绘,让我对江西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我从中看到了江西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坚韧,也感受到了这片土地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和独特的魅力。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对江西的固有印象,让我明白了,一个地方的真正价值,往往隐藏在那些不经意间的细节之中。
评分这部作品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是一次意外的惊喜,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将江西这个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地域,彻底地展现在我的眼前。我原本以为,这本书可能会讲述一些大家熟知的历史事件或者著名景点,但事实远不止于此。作者胡平先生仿佛真的拥有那双“第三只眼睛”,能够穿透表象,直抵事物的核心。 他笔下的江西,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广袤的中国大地紧密相连,同时又保留着自己鲜明的独特性。我尤其着迷于他对江西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的描绘。他没有去刻意渲染什么,而是用一种平和、观察者的姿态,去记录那些琐碎却真实的瞬间。无论是田间劳作的农夫,还是街头巷尾的小贩,亦或是默默无闻的匠人,在作者的笔下,都仿佛拥有了鲜活的生命,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喜怒哀乐,都深深地打动了我。 书中对江西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极具感染力。他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山水美景的赞叹,而是会去探究这些自然环境如何塑造了当地人的性格,又如何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习惯。这种人文与自然的深度融合,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生命力和人文关怀。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真正地“走”进了江西,而不是仅仅“看”过江西。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解和认知方式,让我对这个地域产生了更深刻的共鸣。
评分在我翻开这本书之前,对于江西的认知,可以说是碎片化的,充满了各种刻板印象和道听途说。然而,这本书却像一股清流,将这些杂乱的印象一一梳理,并且以一种更加立体、更加深刻的方式,重新构建了我对江西的理解。作者胡平先生,无疑是一位极具洞察力的观察者,他笔下的江西,充满了令人惊叹的细节和发人深省的思考。 我被书中那些充满地域特色的故事所吸引。这些故事,或许来自于某个偏僻的山村,或许来自于某个古老的家族,又或许来自于一位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但每一个故事,都承载着江西独特的历史印记和文化基因。作者善于从这些微小的个体中,挖掘出宏大的主题,让我们看到江西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的奋斗、坚守与传承。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江西在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描写。他没有回避那些挑战和困境,而是以一种客观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展现了江西人民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寻找自己的发展之路。这种既保留传统又拥抱未来的精神,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韧性和活力的江西,一个不断在变革中寻找自身独特价值的江西。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江西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乡土文化变迁的生动写照。
评分这部作品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为读者展开了一幅江西的画卷,但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指南或地方志。我更愿意将它视为一次深入的文化探索,一次与江西灵魂的对话。作者胡平先生似乎拥有一种能够洞察事物本质的“第三只眼”,他笔下的江西,不再是地图上的地理坐标,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故事和情感的鲜活实体。 我特别欣赏他对于江西地域文化中那些微妙之处的捕捉。他并没有一味地歌颂那些显赫的成就或壮丽的景观,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接地气的层面。比如,他对一些地方小吃背后蕴含的家族故事,对那些世代相传的手工艺人所付出的心血,对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现出的智慧和韧性,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细腻的描绘。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故事,却构成了江西最真实的肌理,也最能打动人心。 书中对不同地区风俗习惯的对比和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江西地域广阔,各地风情亦是千差万别,作者能够将这些差异性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展现出江西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他笔下的文字,时而如潺潺流水般细腻,时而如雄浑山峦般大气,总能恰到好处地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在江西的土地上走了一遭,亲身感受了那里的风土人情。它让我对“江西”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浮光掠影,而是根植于这片土地的文化脉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