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儒、商互濟的傢園:昌溪——徽州古村落文化叢書
定價:22.00元
作者:吳兆民
齣版社:閤肥工業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5-09-01
ISBN:978781093320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在本書脫稿時,還有一些話要說。
接受寫這本書的任務十分偶然,當時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可是,過瞭不久就真的與齣版社簽定協議瞭。這就不免感到有些緊張。因為寫這類書首先就需要擁有大量的資料,可我卻沒有半點資料可言。
其實,我的衝動來自於對傢族的一種情結,因為我這個“吳”就是“昌溪吳”,而我又不曾去祖居地瞻仰過,自己便有些所謂“不肖子孫”的感覺。而現在剛好有這樣一個機會,如果能把事情做成的話,也算是為祖宗做瞭一件事吧。
為瞭解決資料問題,也為瞭在寫作時找些感覺,便踏上瞭昌溪的土地。好在我中學時期的校長吳觀焰先生就是昌溪人,他擔任著昌溪鄉古村落保護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一職,正在熱心進行古村落的保護和開發工作。見麵後,他不但專門陪同我遊覽古村,嚮我介紹有關情況,而且把他所有有關昌溪的文字資料和照片都給瞭我。特彆是第二次到昌溪,他不顧70高齡,親自陪同前往滄山源吳承仕故居參觀。這一切令我非常感動。
從接受任務到完稿,曆時將近10個月。期間由於課務在身,加上其他雜事,寫作在斷斷續續中進行,隻是到瞭暑期纔有專門的時間坐下來。雖然占有瞭一些資料,但還是經常被資料所睏,寫時難免捉襟見肘。雖然如此,現在也終於畫上句號瞭。
內容提要
人類曆史的發展充滿著辯證法。一方麵,總是有新事物的齣現衝擊著既定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傳統,推動曆史的進步;同時,這種推進的過程又並非迴蕩著溫情脈脈的鏇律,常常伴隨的是生命的殺戮、善良的破碎和美好的毀滅;但是,以善和美的犧牲為代價換來的又是更高層次上真善美的統一。縱觀中國幾韆年封建社會的曆史,總的來說,它以其超穩定的結構形態緩慢前行,但在某些階段、某些方麵,它又經受著或劇烈的爭奪、或反復的跌宕、或死水微瀾般的波動。造成中國封建社會局部的、階段性的、有限的變動,其外在和內在因素不外乎三個方麵:一是民族的爭鬥;二是統治者自身的分裂;三是來自底層百姓的反抗。這三大因素的衝擊時大時小、時急時緩、連綿不已。誠然,那些充滿著血與火的呐喊呼號,終湮滅在冰寂的曆史長河中,即使是改朝換代帶來的刹那社會外在結構的巨大錯動,迅速地也因漢民族傳統文化強大的內斂力同化而迴歸瞭正軌,沒能帶來中國曆史的煥然一新;但是,細觀那一次次社會結構的風雲激蕩,其對社會某一階層、或對個體命運的強力扭麯和扼殺,對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心靈世界的震撼,以及由震撼而激發的心靈蛻變,充實和豐富著曆史的內涵;並且,由這種心靈蛻變而爆發齣的對生命更新的追求和創造,無疑又為外在曆史的發展增添瞭多姿多彩。
發生在中國兩晉之間的“永嘉之亂”,唐代的“安史之亂”、黃巢大起義和兩宋之間的“靖康之亂”等,在撼動曆史秩序的同時,給世活在中原地區的衣冠巨族們以一次次沉重打擊,數百年間,成韆上萬的中原士族為避戰火輾轉南下。當時這些門閥製度下的權貴們的窘境是可想而知的,他們不得不拋棄功名富貴、深宅大院而鬍亂捲起一些細軟、譜牒、書籍倉皇逃離世居樂土,順著寒冷呼嘯的西北風嚮南,嚮南,渡過黃河,越過長江,再行幾百裏,方找到一處高山屏蔽、林木掩映、遠離戰火的山清水秀之地可以歇腳喘息——這就是徽州。源源不斷的中原士族猶如萬斛珍珠散落在這蒼翠濃鬱的崇山峻嶺之中。
徽州本是山越荊莽之地,自然靈氣十足而文化氣息微弱。中原士族們在清風拂麵、碧水濯足後,必須麵對現實重新考慮構建自己的生存和精神的傢園。痛苦反省無疑是他們思考的主調:為什麼會失去列祖列宗的樂土如何纔能恢復逝去的光榮與夢想士族們大多齣身權貴、養尊處優、滿腹經綸,由鍾鳴鼎食墜至狼奔豕突,背井離鄉,有大痛苦,更有大感悟。他們很快適應瞭現實,找到瞭對策:一是聚族而居,構建村落。生存是要務,必須讓血緣宗親閤族而居,選擇“枕山、環水、麵屏”的天人閤一理想風水寶地構建村落,既解決衣食之虞,又抵禦客地的凶險,同時能福蔭子孫。於是,鬍姓建村於龍川、西遞,汪姓擇址於宏村,吳姓蔔居於昌溪,羅姓定居於呈坎,曹姓立足於雄村,石姓落戶於石傢,倪氏紮根於渚口,江姓聚族於江村 ……他們所選擇的皆為靈山秀水環抱,既適耕稼又閤居住之地。二是重建宗法文化傳統。再大的苦難也動搖不瞭這些飽讀詩書的士族們對孔孟儒學的尊崇,必須讓等級有序的宗理文化傳統一脈相承並發揚光大,“惟孝惟忠聰聽祖考彝訓,剋勤剋儉先知稼穡艱難”,“處世無欺,愛人以德,守分安貧,即是敬宗尊祖;持躬無助,任事惟成,明倫重道,便為孝子賢孫”。尊祖敘譜,敬宗建祠、修墓,睦族互助賑濟。這樣,在每個村有高大威嚴的祠堂,祠堂中有先祖容像和祖宗牌位,並珍藏有完整的族譜;有周全的祭祀禮儀;還有嚴苛詳盡的族規等來約束子孫,凝聚人心。三是強化崇文重教、光宗耀祖的道德激勵。生存是基本,製度是保障,發展是目的。所謂“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每個兒孫不僅自己要齣人頭地,還要為傢族掙得榮耀,獲得皇朝的恩榮;而要達此目的,“若不讀書,便不知如何而能修身,如何而能齊傢治國”,“讀書誌在聖賢”,“男兒欲遂平生誌,六經勤嚮窗前讀” ,“貧者因書富,富者因書貴。愚者得書賢,賢者得書利”,時刻牢記“朝為田捨郎,暮登天子堂”。各個村落或建宏偉的書院,或利用簡陋的塾室, 延請飽學之士諄諄施教。宗族則“或附之傢塾,或助以膏火。培植得一二個好人,作將來楷模,此雖族室之望,而實祖宗之光,其關係匪小”。就這樣,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在徽州這塊“闢陋一隅,險阻四塞”的土地上,不時可見“聚族成村到處同,尊卑有序見淳風”的村落,並且“文風鼎盛 ”,“十戶之村,不廢誦讀”。那平和的炊煙、虔敬的香火和那琅琅的書聲伴隨著靄靄雲霧在碧藍的徽州上空一齊飄蕩、升騰。
正是秉承著曾經曆巨大人生落差、飽受痛楚的先人們生命深層激發齣的堅韌頑強的變革自身的進取精神,再經過數百年相對寜靜環境下不斷地濡染、積澱、強化而升華,徽州兒孫們的輝煌猶如徽州漫山遍野的山花,年年季季燦爛開放——
一是“以纔入仕”者多。自宋代科舉成功至明清兩代以至民國以後,徽州儒生通過公平競爭躋身上流社會者數不勝數,所謂“一科同郡兩元”、“ 兄弟九進士、四尚書”、“一榜十九進士”、“連科三殿撰,十裏四翰林” 、“父子尚書”、“四世一品”等等;徽州共走齣過28位狀元,齣過17位宰相,這些都占全國總數的二十四分之一,真可謂“名臣輩齣”。二是“以文垂世”者多。像硃熹、戴震、鬍適三位可稱得上是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巨擘;在政治、哲學、經濟、文學、藝術、醫學、科技、飲食、書畫、雕刻、建築、園林等領域名人燦若繁星。三是經商成功者眾。從徽州大山中走齣,順著新安江等水流走嚮全國乃至日本、東南亞的無數徽州子孫,在鹽、木、茶、絲、藥材、典當等項目的經營貿易中明清時期獨領數百年,從“揚州為徽州殖民地”、“無徽不成鎮”、“鑽天洞庭遍地徽”等說法,可見徽商實力之一斑。
一個個的碩儒、高官、巨商走齣瞭徽州,走齣瞭傢鄉父老的視野,但他們的根還在故鄉,還紮在曾經哺育他們的村落中,傢鄉的水口、白牆黛瓦、街巷、古樹、祠堂、天井、鳥語蟬鳴、兒時的夥伴,更有全體宗族的期盼的臉容仍曆曆在目。於是,他們把獲得的恩寵和榮耀獻給傢鄉,把金銀財富捐輸給傢鄉,把自己對同宗後輩的囑托希冀題贈給傢鄉。這樣,就給那些顯得陳舊破落的一座座村落頓然注入瞭無限生機:一座座世科坊、“四世一品” 坊、“進士”坊、“中書”坊、“貞節坊”和“恩榮”牌樓等高高竪立村前;宏村的浩繁的“牛形村”建築體係、石傢村的宏偉“棋盤”格局、呈坎精妙的“八卦”形三街二圳九十九巷等等都得到瞭整治;渚口建起瞭氣勢恢宏的“一府六縣”,敬愛堂、溥公祠、知本堂、東舒祠等等拔地而起,或被擴建、裝飾得美輪美奐;桂枝書院、書院、竹山書院等氣象萬韆;非園、果園、西園、東園、桃李園等遊人如織,引得名人雅士似鶯飛蝶舞般徜徉唱和;還有精美絕倫、寓意深刻的石雕、磚雕、木雕,以及語重心長的題額、楹聯、格言,更是營造齣濃鬱的文化氛圍,讓後學者在“問渠書屋”、 “鳳遊山書屋”等潛心求索,能“抬頭見扇(善)”、“步蟾”摺桂,乘“祥雲”升騰……
於是,承載著厚重曆史期盼的一座座村落,因為她的子孫在現實中飛黃騰達,猶如畫龍點睛般活靈活現;在漫長的期待中,祖輩們以他們的“尊崇天理”、“積善積德”、“惟勤惟儉”,精心地鑄造著村落的靈魂,如今兒孫們不負厚望,不僅沒讓村魂丟失,而且又以自己的反哺,讓村魂添具瞭時代的風采而更加鮮活躍動!
說村落是徽州社會的縮影,說村落是徽州人魂魄所係,說村落是徽州文化的博物館,等等,絲毫也不為過;本質的,在韆年的崢嶸歲月中,村落是徽州文明得以燦爛演示的平颱,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精英文化得以演示的平颱。
俱往矣。過去的村落今天隻能稱為“古村落”瞭,導演們都已作古,一幕幕鮮活的劇目變為“遺産”,一座座平颱的原貌已經和正消失在人們的視野。
很是高興,《徽州古村落文化叢書》的作者們為我們提供瞭10本圖文並茂的書稿,能夠讓我們進入沉睡的村落,在殘存的遺物中觸摸徽州祖先的脈動,梳理徽州文化的脈絡;並且令人驚喜的是,探索者絕大多數也都沐浴著徽州文化成長,他們在情感上與徽州有一種天然的契閤,而同時眼光又是現代的。現代思維令他們既能入乎其內,又能齣乎其外;而較厚的素養又使得每本書的敘述深入淺齣,活潑生動。
10本書,選擇10個村落,10個村落選擇徽州文化的10個側麵:寫江村偏重於宗族文化演繹,寫龍川偏重於名門望族溯源,寫宏村偏重於聚族而居的風水選擇,寫西遞偏重於徽商的精神世界追求,寫呈坎偏重於解剖鄉村社區結構,寫昌溪著力發掘儒和商兩種文化的互補,寫雄村突齣書院園林文化,寫西溪南突齣文學藝術尤其是書、畫、刻帖藝術的流變,寫渚口著重於聚落人文的發掘,寫石傢突齣村落構建藝術的匠心。稍感不足的是,每一本書是較充分的,但我認為還有徽州文化的其他更多側麵大有文章可做,希望我們能繼續深化、拓展,以充分展示徽州文化形成、發展和蛻變的全貌。
目錄
一、山環水繞蝶形村
二、太湖祖祠高又深
三、周氏輔翼興昌溪
四、書香之鄉纔人齣
五、環保消防兩相和
六、燕窩山莊飛鳳凰
七、吳茶周漆潘醬園
八、《集遺錄》裏顯光輝
九、古歙南鄉村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收到這本書的那一刻,就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質感,仿佛捧在手中的是一塊溫潤的玉,裏麵蘊含著古老文明的光澤。對於“昌溪”這個地名,我之前瞭解不多,但“徽州古村落文化叢書”這個係列名,就已經足夠讓我心生嚮往。我一直認為,徽州古村落是中國傳統文化保存最為完整、最具代錶性的地域之一。它們不僅僅是物理意義上的建築群,更是承載著中華民族曆史記憶和文化基因的寶庫。而“儒、商互濟”這個主題,更是點睛之筆。在我的認知裏,儒傢文化強調的是道德修養、社會責任和傢族傳承,而商業活動則意味著精明、靈活和逐利。如何將這兩者在同一個傢園中和諧共存,甚至互相促進,這無疑是一個極具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的課題。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作者如何通過對昌溪這個具體村落的深入考察,來闡釋這一復雜的文化現象。我希望能夠從中瞭解到,這種“互濟”是如何體現在當地的教育體係、商業模式、宗族製度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的,它又是如何影響著一代又一代昌溪人的命運和選擇。
評分初翻開這本書,就被那古樸的封麵深深吸引。那是一種淡淡的、曆史沉澱下來的墨綠色,上麵烙印著幾個蒼勁有力的大字,仿佛訴說著韆年的故事。我一直對徽州文化情有獨鍾,總覺得那裏的古村落承載著太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對我這份喜愛最好的迴應。從目錄的標題就能感受到一種傳承的溫度。“儒、商互濟的傢園”,這八個字瞬間就勾勒齣一個畫麵:白牆黛瓦的徽派建築掩映在青山綠水之間,一方水土養育瞭無數纔子,他們或是潛心治學,或是奔走四方經商,卻又在傢園的溫情與規訓中,找到瞭某種微妙的平衡。我想,這本書會帶領我深入探尋這種“互濟”的文化基因,瞭解它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孕育、發展,又如何在變遷中得以留存。我期待著作者能夠用細膩的筆觸,描繪齣那些古老街巷的韻味,那些祠堂廟宇的莊重,以及隱藏在這些建築背後的傢族故事和人情世故。這不僅僅是對一個村落的介紹,更是一種對傳統中國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深刻洞察。
評分我一直以來都對那些能夠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獨特魅力的書籍情有獨鍾,而徽州古村落無疑是我心中一個特彆的存在。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儒、商互濟的傢園:昌溪——徽州古村落文化叢書》時,立刻被它所吸引。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感:“昌溪”勾勒齣具體的地貌和人文圖景,“儒、商互濟”則點齣瞭一個極具吸引力的文化主題。我一直好奇,在曆史的長河中,徽州地區是如何能夠孕育齣如此獨特的文化特質,將崇尚禮儀、注重教育的儒傢思想與精明強乾、銳意進取的商業精神融為一體,並形成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模式。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一個深入探索這一主題的絕佳機會。我期待它能帶領我走進昌溪,感受那裏的古樸風貌,聆聽那些流傳韆年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夠從中理解“儒、商互濟”這種理念在現實中的具體體現,它如何影響著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以及這個傢園的繁榮與傳承。
評分拿到這本書,撲麵而來的便是一股濃厚的曆史氣息,那種古樸、沉靜的感覺,仿佛可以直接穿越時空,置身於那片曾經輝煌的土地。書名《儒、商互濟的傢園:昌溪——徽州古村落文化叢書》中的“昌溪”,對我來說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但“徽州古村落文化”這幾個字,已經足以點燃我對這片土地的好奇心。我一直深信,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寶貴的東西,就隱藏在這些保存完好的古村落之中,而“儒、商互濟”這一概念,更是讓我眼前一亮。這是一種怎樣獨特的社會結構和精神內核,纔能讓崇尚道德、追求學問的儒傢文化與靈活務實、敢於冒險的商業精神如此和諧地融為一體?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其中的奧秘。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深入瞭解昌溪這個具體的村落,感受它的曆史變遷,品味它的建築藝術,更重要的是,能夠透過那些鮮活的人物故事和生活場景,去理解“儒、商互濟”是如何滲透到當地社會的方方麵麵,它是如何塑造瞭當地人的性格,又是如何維係著這個“傢園”的穩定與繁榮。
評分作為一個對曆史建築和傳統民俗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夠真正觸及徽州古村落靈魂的作品。這本書的書名《儒、商互濟的傢園:昌溪——徽州古村落文化叢書》恰好擊中瞭我的心弦。昌溪,這個名字本身就帶有一種古老而神秘的韻味。我尤其好奇“儒、商互濟”這一核心概念。在我的印象中,傳統社會常常將士農工商劃分為不同的等級,而徽州地區卻似乎能夠將儒傢精神的傳承與商業活動的繁榮巧妙地結閤起來,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模式。這背後一定有著深刻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原因。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這種“互濟”是如何實現的,它對當地的傢族社會、社區組織乃至個人發展産生瞭怎樣的影響。這本書的叢書定位也讓我對其學術性和係統性充滿期待,相信它不會停留在錶麵的描繪,而是會提供更深入、更具洞察力的分析。我迫不及待地想瞭解,在那些雕梁畫棟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智慧和生活哲學,又是怎樣的力量維係著這個“傢園”的和諧與繁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