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 吕思勉 9787545908145

《中国文化史》 吕思勉 978754590814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思勉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化史
  • 吕思勉
  • 文化史
  • 历史
  • 中国历史
  • 通史
  • 文化
  • 历史文化
  • 学术
  • 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
ISBN:9787545908145
商品编码:2937427970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文化史》

定价:38.00元

作者:吕思勉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54590814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传统的历史大多偏重政治,然而政治的活动,全靠文化做根底。文化,是在政治的背后,做了无数更广大更根本的事情。不明白文化,是断不能明白政治的。《中国文化史》是完整理解中国历史的根基和命门。
  国学大师吕思勉同类著作精华,为您阐述对历史的独特见解。
  《三国史话》
  《中国政治史(吕著中国通史下部)》

内容提要


《中国文化史》分析了历代社会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教育、宗教等典章制度的沿革。历史学家王家范说:“(吕思勉)关注民间社会的生计,大至水利、赋役、吏治,小至百姓饮食起居,历史考察深入至社会日常生活,尤精心发掘史籍中社会各项制度的变迁情节,这在同辈史家中应屑罕见。”

目录


讲 婚姻
第二讲 族制
第三讲 政体
第四讲 阶级
第五讲 财产
第六讲 官制
第七讲 选举
第八讲 赋税
第九讲 兵制
第十讲 刑法
第十一讲 实业
第十二讲 货币
第十三讲 衣食
第十四讲 住行
第十五讲 教育
第十六讲 语文
第十七讲 学术
第十八讲 宗教
附录

作者介绍


吕思勉(1884—1957年)
  1884年中法战争殃及东南沿海,吕思勉就在此时(字诚之)诞生于江苏常州一个书香世家。青少年时期,康梁思想因战事而广为传布,吕思勉深以为是。因此,从十多岁开始,吕思勉就留心物价等生活细节,做大学教员期间曾撰文为食堂的碗筷消毒提建议。体现在治史上,则吕思勉突破了历史只为帝王将相做谱牒的片面性。随后,他又谨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这些治史思想和方法深刻体现在吕思勉的教书、著述之中,并产生了广泛影响。
  据说,因吕思勉的新式思想和见解,其讲学授业充满意趣,门下多出名人。唐长孺自称吕先生的私淑弟子,杨宽在光华大学坐堂听课于吕先生,钱穆、黄永年、张芝联、赵元任等也都是他的学生。
  新式思想和方法,辅以精读《二十四史》三四遍之功力,吕思勉一生著作等身。谭其骧说,以一人之力几乎写完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我没有见过第二个人”。严耕望评价他为,在现代史学史上,仅有的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史等诸多领域里都做出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
  1951年吕思勉和光华大学随院系调整并入华东师范大学。1957年逝于上海,终年73岁。

文摘


序言



《中国文化史》:一部宏大文明的史诗画卷 吕思勉先生的《中国文化史》,犹如一部深邃悠远的史诗画卷,以其宏阔的视野、严谨的考证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勾勒出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发展脉络。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历史事件,更是一次对中国数千年文化积淀的深度挖掘与精彩呈现,它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文化精神的内核,感受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与创造力。 历史的洪流与文化的脉动 《中国文化史》将中国文化置于广阔的历史长河之中,从远古的洪荒时代,一直绵延至近现代的社会变革。作者并没有采取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巧妙地将政治、经济、社会、思想、艺术、科技等各个层面融为一体,揭示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与相互影响。 在早期文明的篇章里,本书深入探讨了新石器时代各个文化遗址所展现的曙光,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它们不仅是物质文明的见证,更蕴含着早期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的萌芽。随着夏商周的到来,青铜文明的辉煌,宗法制度的建立,以及早期文字(甲骨文)的出现,都为后世中华文化的奠基石。作者细致地分析了这些早期文明形态,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基本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最为繁荣的“百家争鸣”时代。本书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崛起及其思想精髓。孔子的仁爱与礼制,老子的“道法自然”,墨子的兼爱非攻,韩非子的法治思想,这些不同的思想体系,如璀璨的星辰,共同照亮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夜空,并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作者不仅仅是介绍这些思想,更重要的是分析它们如何在历史的舞台上相互碰撞、融合,并最终形成中华文化的主流。 秦汉帝国,统一的王朝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但也面临着如何整合多元文化的问题。本书详述了秦朝的统一文字、度量衡,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重大事件,以及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进程。这标志着一种更加统一、更加成熟的文化形态的形成,也为中国文化的长久延续奠定了基础。汉代的史学、文学、科技发展,如司马迁的《史记》,张衡的地动仪,都展现了当时中国文化的旺盛生命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治动荡,却是文化融合与创新的重要时期。玄学的兴起,士人阶层的风雅,佛教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与域外文化的交流,都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本书深入分析了这一时期艺术、文学的独特风格,以及人们精神世界的探索,展现了在乱世中文化如何依然能够绽放异彩。 隋唐盛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本书详尽地描绘了唐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辉煌成就。大运河的开凿,科举制度的完善,佛教的鼎盛,诗歌、绘画、音乐、舞蹈的繁荣,以及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都使唐朝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之一。本书也探讨了唐朝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如何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并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 宋元时期,在商品经济空前发展的同时,理学的兴起,科技的进步,以及文学艺术的精致化,都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另一番景象。本书分析了宋代的市民文化,元代的海陆交通发达带来的多元文化交融,以及在技术发明方面的杰出贡献。 明清两代,虽然面临着内忧外患,但中国文化依然在继承中发展,在吸收中创新。本书重点探讨了这一时期小说、戏曲的繁荣,中西方文化的初步接触与碰撞,以及士大夫阶层的文化生活。 文化的精神与价值的传承 《中国文化史》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陈述,更重要的是对中华文化精神内涵的深刻挖掘。作者着力于分析中国文化的几个核心特征: 家国情怀与集体主义: 从宗法制度到中央集权,中国文化始终强调家庭、家族、国家在个人生命中的重要地位。作者通过对历代政治制度、社会习俗的分析,展现了集体主义如何根植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之中。 仁爱、礼义与道德伦理: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范畴,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始终。本书深入探讨了这些道德规范如何影响中国人的行为准则、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顺应自然、道法自然。本书分析了道家、佛教等思想中体现的“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它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求实与创新: 尽管中国文化崇尚传统,但同时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能力。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宋代的科技发展,再到近代的思想启蒙,本书展现了中国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的求实精神和创新活力。 包容与融合: 中国文化并非是封闭的,而是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本书详细描述了佛教、景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的传入与本土化,以及中华文化如何吸收和融合不同文明的元素,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 超越时空的洞察与启迪 《中国文化史》的价值不仅在于对过去的回顾,更在于它能够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在现代化的浪潮中,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本书让我们认识到,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其深层原因在于它所蕴含的强大生命力、适应力和创造力。理解中国文化,就是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这对于促进国内文化认同,以及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都至关重要。 同时,本书也提醒我们,文化的发展并非是僵化的,而是动态的、不断演变的。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新的思想和文化,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 吕思勉先生的《中国文化史》,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次与中华文明的深度对话。它以其深邃的智慧和广博的学识,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文化深处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看见这片古老土地上孕育出的璀璨文明,感受其永恒的魅力与价值。阅读此书,如同穿越时空,与古圣先贤对话,与先辈的智慧同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我们从何而来,以及我们正走向何方。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吕思勉先生的《中国文化史》,我仿佛踏上了一条穿越时空的旅程。这本书没有给我预设的答案,也没有强加给我的观点,而是邀请我一同去探索,去感受。吕先生的叙述,就像一位温和的长者,娓娓道来,没有刻意的渲染,也没有居高临下的教导,只是将事实,将逻辑,以一种最自然的方式呈现在我的眼前。我常常在阅读中,被某个细节深深打动,然后久久不能平静。他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各个阶层的文化生活,对于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都有着极其详尽的描绘。这种细致入微的描绘,让历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鲜活的生命。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中国文化并非是单一的、僵化的,而是多元的、动态的。它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吸收、融合、创新,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面貌。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与古人交流,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自身文化根源的深刻认同和敬畏。

评分

接触吕思勉先生的《中国文化史》已有一段时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深沉而持久的思考。它并非一本速读的书,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吕先生的文字,与其说是历史的陈述,不如说是文化灵魂的低语。他以一种极其宏观的视角,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脉络娓娓道来,却又不失细节的生动。我常常在阅读时,被他对于某个文化现象的深刻解读所折服,那种洞察力,仿佛能穿透历史的迷雾,直达事物的本质。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文化的连续性与包容性,也让我看到了文化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挑战与变革。它不是一味地赞美,也不是一味地批判,而是以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去呈现中国文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每次读完一段,我都会陷入深深的沉思,思考文化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如何在当今时代,继承和发展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史籍中,吕思勉先生的《中国文化史》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峦,矗立在那里,散发着厚重的历史气息。我并非一个专业的历史研究者,但阅读这本书,却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沉浸感。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更不像通俗读物那样浅尝辄止。吕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能够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深奥的文化理念,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捧着这本书,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与古人一同呼吸,一同思考。他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对于不同时期思想流派的分析,都显得尤为深刻和透彻。每读一章,都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尤其欣赏他对于文化发展的宏观把握,那种穿越时空的洞察力,让人惊叹。这本书不只是关于“中国文化”的描述,更是关于“文化”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历程。它是一种历史的沉淀,也是一种思想的启迪。

评分

最近翻开吕思勉先生的《中国文化史》,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冲动,想就此书,聊几句。读这本书,不是为了获取某个具体的历史节点的信息,也不是为了查找某个名人轶事。它更像是一场与历史长河的对话,一次在浩瀚星海中的漫游。吕先生的文字,厚重而深邃,不激进,不浮躁,如同老树盘根,稳稳地扎在中国文化的土壤里。他娓娓道来,从远古的混沌初开,到近代的风起云涌,没有刻意去拔高或贬低,而是以一种近乎平视的姿态,去呈现中国文化那蜿蜒曲折、丰富多彩的脉络。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被某个细节触动,然后就陷入沉思。比如,他对于古代社会结构,对于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于思想观念的演变,都有着细腻的描绘。读他的书,你会感觉到,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事件堆砌,而是鲜活的人物,生动的场景,以及不断流淌的思潮。这本书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他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最真挚的智慧,用最朴实无华的方式,向你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文化积淀。它让你明白,文化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土地,生长于生活,渗透于思想,最终形塑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灵魂。

评分

拿到吕思勉先生的《中国文化史》这本书,一开始纯粹是出于对这位史学大家的敬仰,想一窥其学术风貌。然而,读进去之后,我发现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学术上的震撼。它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一种对自身文化根源的深刻认知。吕先生的笔触,极其细腻,他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着力于梳理文化发展的逻辑,探究其内在的驱动力。每一次阅读,都能发掘出新的视角和体会。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不同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演变的阐述,那种宏观的视野,将原本分散的文化现象串联起来,展现出一种内在的统一性和连续性。这本书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吸收、融合、创新的过程。它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汇聚了无数支流,最终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景象。阅读的过程中,我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内容与当下的社会现象联系起来,思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去理解和发展我们的文化。这种阅读体验,是一种深度的思考,一种与历史的对话,一种对自身民族认同的再确认。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