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直入如来地(董其昌书画中的禅意)

一超直入如来地(董其昌书画中的禅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中浙 编
图书标签:
  • 董其昌
  • 书画
  • 禅意
  • 明代书画
  • 中国美术史
  • 艺术史
  • 文化史
  • 佛教艺术
  • 文人画
  • 书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锦瑭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3493
商品编码:29452078702
出版时间:2008-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一超直入如来地(董其昌书画中的禅意)
  • 作者:陈中浙
  • 定价:36
  • 出版社:中华书局
  • ISBN号:9787101063493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08-10-01
  • 印刷时间:2011-08-01
  • 版次:1
  • 印次:2
  • 开本:
  • 页数:274
  • 字数:0.2千字

作者简介

陈中浙,别名陈南璋,1969年12月生于浙江温州永嘉,哲学博士,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社员。菩有《一超直入如来地:董其昌书画中的禅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的世界》等。

目录

绪论 从“民抄董宦”说起
**章 “一超直入如来地”——董其昌为何引禅入书画
**节 引禅入书画的社会政治需要
一书画之道“与政通矣”
二“世波虽险,以高流冲之”
三“势使之然也”
第二节 接受禅宗的理性自觉
一“学禅定以求心安”
二“沉酣《内典》,参究宗乘”
三“生平宦路升沉,皆以禅悦消融”
第二章 “以禅论画,南北分宗”——董其昌如何引禅入书画
**节 以禅宗“南北”论构建画统
一“一扫山水积习”
二“以禅论画,南北分宗”
第二节 以禅宗精神确立书画观
一“以画为寄,以画为乐”
二“大雅平淡,关乎神明”
三“简易高人意”
四“作书*要泯没棱痕”
第三章 “妙在能合,神在能离”——董其昌引禅入书画的具体表现
**节 “顿悟成佛”式的习书作画
一“岂有舍古法而**者乎”
二“集其大成,自出机轴”
三“妙在能合,神在能离”
第二节 “渐近自然,故是禅法”的创作理念
一“随意拈笔”
二“自成体势”
三“虚实互用”
第四章 “参活句勿参死句”——董其昌引禅入书画产生的影响
**节 引禅入书画引发的讨论
一“袭取”与“误入”
二“捏造”与“言之有理”
第二节 引禅人书画产生的影响
一“传其遗法,各见其能”
二“海内翕然从之”
三“以草野之笔,日达于**之前”
结论 “以艺臻道”
图版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一超直入如来地:董其昌书画中的禅意》 在中华艺术的长河中,董其昌的名字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不仅是明代重要的书画家、理论家,更是连接艺术与精神境界的独特桥梁。本书《一超直入如来地》并非简单地罗列董其昌的艺术作品,也不是枯燥的学术考证,而是深入其书画创作的肌理,探寻其中蕴含的深邃禅意。 “一超直入如来地”,这句源自佛教禅宗的偈语,意指直抵佛的最高境界,不再经过渐次修行。董其昌将这种顿悟的智慧,巧妙地融入其山水画与书法之中,展现了一种超越形迹、直指心性的艺术境界。本书将带领读者,一同进入董其昌的世界,去感受那份“空寂”而又“充盈”的艺术之美。 山水画中的禅寂与空灵 董其昌的山水画,一扫元明以来画家笔墨的陈旧积习,开创了“南北宗论”,对后世影响深远。然而,其画作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艺术史上的地位。在他的笔下,山川不再是简单的自然景致,而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投射,是禅思的载体。 本书将从多个维度剖析董其昌山水画的禅意: 构图的“留白”与“虚实”: 董其昌的画作,往往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山峦、树石,而大片的留白,并非技法的缺失,而是有意为之的“空”。这种“空”并非空无,而是予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如同禅宗的“空性”,万物皆由心生,由心灭。山之峦叠,水之流转,皆在“虚”与“实”的巧妙转换中,呈现出一种流动而不滞的生命力。我们将在书中通过具体的画作,如《容台集》中的山水小品,细致解读这种构图中的禅机。 笔墨的“枯润”与“浓淡”: 董其昌善用干笔皴擦,笔墨间透出一种苍劲、古朴的气息。这种“枯”与“淡”的笔墨,恰恰呼应了禅宗对“淡泊”、“无我”的追求。然而,在“枯”的背后,又常常蕴藏着“润”的生机,在“淡”的意境中,又显现出“浓”的韵味。这种看似矛盾的融合,正是对自然万物生灭无常,却又生生不息的深刻体悟。本书将重点分析其“董源、巨然”一派的笔法,探究其如何通过笔墨的微妙变化,传递出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感受。 意境的“静”与“远”: 董其昌的山水画,总给人一种宁静致远之感。画面中少有人迹,多是幽深的林泉、高耸的山峰。这种“静”的氛围,正是禅修者所追求的内心安宁;而“远”的意境,则象征着超脱尘世的洒脱与豁达。观者在凝视其画作时,仿佛也能涤荡心灵,进入一种与自然物我两忘的境界。我们将结合其《溪山行旅图》、《秋山问道图》等经典作品,深入解读这种“静远”意境的营造。 师承与“南宗”的禅学渊源: 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将画史分为南、北两宗,并推崇“南宗”,认为其更具文人逸气与禅学精神。本书将追溯其师承关系,特别是其对元代倪瓒、黄公望等人的学习,分析这些画家作品中已经显露的禅意,以及董其昌如何将其发扬光大,并融入自身独特的艺术体系。 书法中的“中和”与“一气” 董其昌的书法,以其秀润、洒脱、天真而著称,与他的画风相得益彰。书法中的禅意,体现在笔画的起承转合,墨色的浓淡干湿,以及通篇的气韵贯通。 本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董其昌书法的禅意: 笔画的“法”与“意”: 董其昌的书法,并非拘泥于唐碑晋帖的法度,而是以“意”为主,追求笔画的自然流露。每一笔的提按顿挫,都蕴含着艺术家对“道”的感悟。这种“无法之法”,恰似禅宗强调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我们将通过对其《临王羲之帖》、《草书诗卷》等作品的细节分析,揭示其笔画中的“禅机”。 墨色的“层次”与“变化”: 董其昌对墨色的运用极其讲究,浓淡干湿,变化万千。这种墨色的微妙变化,如同人生的起伏跌宕,皆在“无常”中显现。其书写的过程中,仿佛将一颗颗浮躁的心,通过笔墨的律动,逐渐归于沉静。本书将重点剖析其用墨的技巧,以及这种技巧如何服务于其禅意的表达。 通篇的“气韵”与“精神”: 好的书法,不仅在于个别笔画的精妙,更在于整幅作品的气韵生动。董其昌的书法,通篇流畅自然,一股“一气呵成”的生命力跃然纸上。这种“气韵”,正是艺术家精神世界的流露,也是对“道”的契合。我们将通过对其作品整体风格的解读,阐释其书法如何传递出一种超然物外、怡然自得的精神状态。 与画风的“融通”: 董其昌的书画,被誉为“书画一体”。本书将探讨其书法如何对其山水画产生影响,又如何与其山水画的禅意相呼应。比如,其行书的潇洒飘逸,是否如同其山水画中的云雾缭绕;其草书的奔放自由,是否对应着山林中的野趣。这种书画一体的融通,正是其整体禅宗思想的体现。 “一超直入”的艺术实践 “一超直入如来地”,不仅仅是艺术的境界,更是艺术家的人生哲学。董其昌将这种“直入”的智慧,体现在其艺术创作的各个环节。 本书将通过以下内容,全面呈现董其昌的“一超直入”: 对“古”的超越与“新”的开创: 董其昌崇尚古人,但并非泥古不化。他深入研究古代名家的笔法,汲取其精华,却又在此基础上,开创出自己独特的面貌。这种“古”与“新”的辩证关系,正是“直入”精神的体现。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董其昌著有《画禅室随笔》等理论著作,阐述其艺术主张。本书将结合其理论与实践,论证其艺术创作如何践行其禅宗思想。 “士人画”的禅意精神: 董其昌是明代“文人画”的集大成者。本书将深入探讨“文人画”中所蕴含的禅宗精神,以及董其昌如何将这种精神推向新的高度。 《一超直入如来地:董其昌书画中的禅意》一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董其昌这位艺术大师。我们希望通过对董其昌书画作品的深度解读,让读者不仅欣赏到其精湛的艺术技法,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和精神境界。这并非一场冰冷的艺术分析,而是一次与大师心灵的对话,一次对生命智慧的探寻。让我们跟随董其昌的笔墨,一同“一超直入”,抵达那片宁静而辽远的艺术之境。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作者对于董其昌书画作品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技法的分析,更是深入挖掘了其中蕴含的禅宗思想。比如,书中对董其昌“以书入画”的论述,让我豁然开朗。我一直以为绘画的笔触只是为了勾勒形体,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在董其昌的手中,笔墨的运行本身就充满了禅的韵味,起承转合,抑扬顿挫,都如同修行中的一个个境界,蕴含着无常与生灭的道理。书中对“墨分五彩”的解读也尤为精彩,我以前只觉得是色彩的丰富,但在这里,我看到了墨色在层次、晕染中的变化,这不正如同人生,在起伏跌宕中自有其丰富与深刻吗?特别是书中引用的一些禅宗公案,与董其昌的作品进行对照,那种共鸣感是如此强烈。仿佛董其昌早已将禅宗的智慧融入了他的笔端,他的山水、他的行书,无一不是在诉说着“万法皆空,因缘而生”的道理。我常常在想,为什么董其昌的画会给人一种如此宁静、祥和的感觉?这本书给出了答案,那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对生命真相的了悟。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非常优美,读起来就像在品味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能够将董其昌书画中的禅意,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类诗句与董其昌画作的联系。这种“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意境,不正是一种禅的境界吗?它告诉我们,真正重要的东西,或许并非显而易见,而是隐藏在背后,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体会。书中关于董其昌“论画”的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他所强调的“胸有成竹”并非指具象的竹子,而是指内心的某种精神状态,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把握。这种“胸有成竹”与禅宗的“明心见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是一本富有诗意和智慧的读物。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董其昌的书画作品,也让我对禅宗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启发读者,用一种更深邃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去感悟生活。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翩翩,《一超直入如来地》这几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深邃的意境,仿佛能瞬间将人带入一个超越凡俗的境界。而“董其昌书画中的禅意”更是精准地勾勒出了书的灵魂所在。董其昌,这位明代书画巨匠,他的作品早已被无数人研究和赞颂,但将他的艺术与禅宗思想进行如此深入的结合,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我一直觉得,好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一种精神的传达,一种对生命、对宇宙的理解。董其昌的画,总是有一种淡泊宁静、超然物外的感觉,那种笔墨的疏朗,意境的悠远,总让我觉得背后隐藏着某种深刻的哲学思考。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能够通过艺术这个媒介,去窥探董其昌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如何在笔墨间挥洒禅机,如何在山水之间体悟空寂。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领我走进董其昌的艺术殿堂,不仅仅是欣赏他的丹青妙笔,更能从中汲取智慧,理解那些藏在画卷深处的,关于“如来地”的奥秘。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书画中的“意境”二字颇感好奇,总觉得那些看似简单的笔墨,却能勾勒出无限的诗意和哲理。读了这本书,我才真正领略到,原来“意境”的背后,隐藏着如此深刻的禅宗哲学。《一超直入如来地》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一步步走进董其昌的书画世界,并从中解读出禅的精髓。书中对于董其昌“笔墨情趣”的阐述,我读来尤为受用。那些看似随意的点触、线条,在作者的解读下,都变成了对生命瞬间的捕捉,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尤其是书中对董其昌山水画中“留白”的处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些看似空无一物的地方,却蕴含着无限的想象空间,让观者能够自行去体悟,去“直入如来地”。这与禅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境界何其相似?作者通过对董其昌作品的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揭示了艺术家如何在创作过程中,将个人的精神修养与艺术表现融为一体,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艺术至境。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将董其昌的书画作品孤立地看待,而是巧妙地将其置于明代社会文化和佛教思想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禅宗宗师与士大夫阶层的互动”的章节,这让我对当时的书画创作环境有了更深的理解。董其昌作为士大夫阶层的代表人物,他的艺术创作必然会受到当时主流思想的影响。而明代的禅宗,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融合,渗透到文人的生活和艺术创作之中。书中通过大量史料的梳理和分析,展现了董其昌如何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将禅宗的“顿悟”、“空性”等概念,转化为他独特的艺术语言。比如,他对画面构图的经营,对留白的运用,都透露出一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禅意。这种研究方法,既有宏观的历史视野,又有微观的艺术解读,让我觉得非常扎实和可信。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董其昌,更是在讲一个时代,一个文化与艺术交融的时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