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中浙,别名陈南璋,1969年12月生于浙江温州永嘉,哲学博士,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社员。菩有《一超直入如来地:董其昌书画中的禅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的世界》等。
绪论  从“民抄董宦”说起
**章  “一超直入如来地”——董其昌为何引禅入书画
  **节  引禅入书画的社会政治需要
    一书画之道“与政通矣”
    二“世波虽险,以高流冲之”
    三“势使之然也”
  第二节  接受禅宗的理性自觉
    一“学禅定以求心安”
    二“沉酣《内典》,参究宗乘”
    三“生平宦路升沉,皆以禅悦消融”
第二章  “以禅论画,南北分宗”——董其昌如何引禅入书画
  **节  以禅宗“南北”论构建画统
    一“一扫山水积习”
    二“以禅论画,南北分宗”
  第二节  以禅宗精神确立书画观
    一“以画为寄,以画为乐”
    二“大雅平淡,关乎神明”
    三“简易高人意”
    四“作书*要泯没棱痕”
第三章  “妙在能合,神在能离”——董其昌引禅入书画的具体表现
  **节  “顿悟成佛”式的习书作画
    一“岂有舍古法而**者乎”
    二“集其大成,自出机轴”
    三“妙在能合,神在能离”
  第二节  “渐近自然,故是禅法”的创作理念
    一“随意拈笔”
    二“自成体势”
    三“虚实互用”
第四章  “参活句勿参死句”——董其昌引禅入书画产生的影响
  **节  引禅入书画引发的讨论
    一“袭取”与“误入”
    二“捏造”与“言之有理”
  第二节  引禅人书画产生的影响
    一“传其遗法,各见其能”
    二“海内翕然从之”
    三“以草野之笔,日达于**之前”
结论  “以艺臻道”
图版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作者对于董其昌书画作品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技法的分析,更是深入挖掘了其中蕴含的禅宗思想。比如,书中对董其昌“以书入画”的论述,让我豁然开朗。我一直以为绘画的笔触只是为了勾勒形体,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在董其昌的手中,笔墨的运行本身就充满了禅的韵味,起承转合,抑扬顿挫,都如同修行中的一个个境界,蕴含着无常与生灭的道理。书中对“墨分五彩”的解读也尤为精彩,我以前只觉得是色彩的丰富,但在这里,我看到了墨色在层次、晕染中的变化,这不正如同人生,在起伏跌宕中自有其丰富与深刻吗?特别是书中引用的一些禅宗公案,与董其昌的作品进行对照,那种共鸣感是如此强烈。仿佛董其昌早已将禅宗的智慧融入了他的笔端,他的山水、他的行书,无一不是在诉说着“万法皆空,因缘而生”的道理。我常常在想,为什么董其昌的画会给人一种如此宁静、祥和的感觉?这本书给出了答案,那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对生命真相的了悟。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非常优美,读起来就像在品味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能够将董其昌书画中的禅意,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类诗句与董其昌画作的联系。这种“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意境,不正是一种禅的境界吗?它告诉我们,真正重要的东西,或许并非显而易见,而是隐藏在背后,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体会。书中关于董其昌“论画”的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他所强调的“胸有成竹”并非指具象的竹子,而是指内心的某种精神状态,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把握。这种“胸有成竹”与禅宗的“明心见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是一本富有诗意和智慧的读物。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董其昌的书画作品,也让我对禅宗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启发读者,用一种更深邃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去感悟生活。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翩翩,《一超直入如来地》这几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深邃的意境,仿佛能瞬间将人带入一个超越凡俗的境界。而“董其昌书画中的禅意”更是精准地勾勒出了书的灵魂所在。董其昌,这位明代书画巨匠,他的作品早已被无数人研究和赞颂,但将他的艺术与禅宗思想进行如此深入的结合,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我一直觉得,好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一种精神的传达,一种对生命、对宇宙的理解。董其昌的画,总是有一种淡泊宁静、超然物外的感觉,那种笔墨的疏朗,意境的悠远,总让我觉得背后隐藏着某种深刻的哲学思考。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能够通过艺术这个媒介,去窥探董其昌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如何在笔墨间挥洒禅机,如何在山水之间体悟空寂。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领我走进董其昌的艺术殿堂,不仅仅是欣赏他的丹青妙笔,更能从中汲取智慧,理解那些藏在画卷深处的,关于“如来地”的奥秘。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书画中的“意境”二字颇感好奇,总觉得那些看似简单的笔墨,却能勾勒出无限的诗意和哲理。读了这本书,我才真正领略到,原来“意境”的背后,隐藏着如此深刻的禅宗哲学。《一超直入如来地》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一步步走进董其昌的书画世界,并从中解读出禅的精髓。书中对于董其昌“笔墨情趣”的阐述,我读来尤为受用。那些看似随意的点触、线条,在作者的解读下,都变成了对生命瞬间的捕捉,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尤其是书中对董其昌山水画中“留白”的处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些看似空无一物的地方,却蕴含着无限的想象空间,让观者能够自行去体悟,去“直入如来地”。这与禅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境界何其相似?作者通过对董其昌作品的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揭示了艺术家如何在创作过程中,将个人的精神修养与艺术表现融为一体,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艺术至境。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将董其昌的书画作品孤立地看待,而是巧妙地将其置于明代社会文化和佛教思想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禅宗宗师与士大夫阶层的互动”的章节,这让我对当时的书画创作环境有了更深的理解。董其昌作为士大夫阶层的代表人物,他的艺术创作必然会受到当时主流思想的影响。而明代的禅宗,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融合,渗透到文人的生活和艺术创作之中。书中通过大量史料的梳理和分析,展现了董其昌如何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将禅宗的“顿悟”、“空性”等概念,转化为他独特的艺术语言。比如,他对画面构图的经营,对留白的运用,都透露出一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禅意。这种研究方法,既有宏观的历史视野,又有微观的艺术解读,让我觉得非常扎实和可信。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董其昌,更是在讲一个时代,一个文化与艺术交融的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