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新聞輿論思想要論
定價:39.00元
作者:新華通訊社課題組
齣版社:新華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1663739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一部全麵深入研究闡釋*新聞輿論思想的著作;
反映瞭*新聞輿論思想的發展脈絡、豐富內涵和理論光輝;
體現瞭*作為馬剋思主義政治傢、理論傢、戰略傢的雄纔大略和遠見卓識;
彰顯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政治本色和曆史擔當。
內容提要
*新聞輿論思想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以來,*統攬黨和國傢工作全局,對加強和改進新聞輿論工作作齣一係列重大部署,科學迴答瞭事關黨的新聞輿論工作長遠發展的一係列根本性、戰略性、全局性問題,提齣瞭一係列富有創見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形成瞭係統完整、邏輯嚴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新聞輿論思想,為做好新形勢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提供瞭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本書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開展,全麵係統地呈現*新聞輿論思想的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該書分為序言、緒論、十個具體章節和後記,分彆從職責使命論、黨性人民性統一論、正麵宣傳為主論、創新為要論、時度效標尺論、增強國際話語權論、網上輿論引導論、媒體融閤發展論、“四嚮四做”人纔論、善用善管媒體論等十個方麵進行瞭論述。
全書既具有政治高度、思想深度、認識廣度,又緊密結閤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實際,是一部全麵深入研究闡釋*新聞輿論思想的重要著作,可以作為各地區各部門學習貫徹黨的精神的重要參考讀物。
目錄
序 言 /蔡名照1
緒論
節 新聞輿論思想的時代背景 /3
第二節 新聞輿論思想的主要內容 /10
第三節 新聞輿論思想的重大意義 /16
章 職責使命論
節 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 /25
第二節 把握政治方嚮履行職責使命 /33
第三節 在服務大局中履職盡責 /41
第二章 黨性人民性統一論
節 黨性原則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原則 /51
第二節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嚮 /61
第三節 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 /70
第三章 正麵宣傳為主論
節 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麵宣傳為主 /81
第二節 提高正麵宣傳的質量和水平 /90
第三節 統籌好輿論監督與正麵宣傳 /105
第四節 加強社會輿論熱點引導 /112
第四章 創新為要論
節 牢固樹立創新為要意識 /119
第二節 抓住重點推進全方位創新 /126
第三節 在實踐和學習中拓展創新路徑 /135
第五章 時度效標尺論
節 爭奪輿論引導主動權要掌握時機節奏 /143
第二節 掌控輿論引導主導權要把握力度分寸 /149
第三節 加強輿論引導要講求效果實效 /153
第四節 開掘輿論引導深度要整體把握時度效 /159
第六章 增強國際話語權論
節 加快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 /169
第二節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175
第三節 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係 /183
第四節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190
第七章 網上輿論引導論
節 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 /199
第二節 創新改進網上輿論工作 /205
第三節 營造清朗健康的網絡空間 /212
第八章 媒體融閤發展論
節 占領新傳播格局下信息傳播製高點 /223
第二節 構建立體多樣的現代傳播體係 /228
第三節 推動融閤發展走穩走快走好 /234
第九章 “四嚮四做”人纔論
節 全方位提升履職盡責的綜閤素養 /243
第二節 大力弘揚新聞輿論工作優良作風 /254
第三節 積極創造有利於人纔成長的環境 /263
第十章 善用善管媒體論
節 加強和改善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 /271
第二節 構建全黨動手的大宣傳格局 /275
第三節 增強領導乾部同媒體打交道能力 /282
後 記 /288
作者介紹
新華社社長蔡名照同誌擔任本書課題組組長,副社長周樹春同誌(現任中國日報社總編輯)、副總編輯周宗敏同誌擔任副組長,成員主要由新華社國傢高端智庫傳播戰略研究中心研究人員組成。
文摘
序言
這本《新聞輿論思想要論》似乎觸及瞭當代信息傳播領域的核心脈絡,盡管我手裏拿到的版本是“正版新書”,但從其標題來看,它必然是對當前社會輿論生態進行深刻剖析的重量級著作。我最期待的是它如何係統性地梳理“新聞”與“輿論”之間的張力與互動關係。現今的信息碎片化趨勢日益明顯,傳統媒體的話語權被社交平颱上的即時反饋所稀釋,這種巨變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構建無疑提齣瞭巨大的挑戰。我猜想,本書的作者們——新華通訊社的課題組——必定擁有最前沿、最紮實的內部觀察視角,能夠超越一般學者紙上談兵的局限。他們或許會詳細論證在算法推薦和信息繭房效應下,如何確保新聞報道的客觀性與導嚮性之間的平衡,尤其是在處理突發公共事件時,輿論的快速發酵對政府決策和民眾情緒的復雜影響機製。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套嚴謹的理論框架來解釋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是如何通過“輿論”渠道進行滲透、擴散乃至最終固化的過程,那它無疑將是新聞傳播學界的一份裏程碑式的貢獻。我希望能從中看到一些關於如何有效引導和培育健康輿論環境的實操性建議,而非僅僅停留在理論闡述層麵。
評分這本書的“新華通訊社課題組”的署名,本身就帶有一種無可替代的權威性色彩,這讓我對其中關於“國傢敘事”構建的部分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在我看來,現代國傢治理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構建和傳播的敘事是否能夠被廣大民眾所接受和內化。這本書,想必是在探討如何將宏觀的頂層設計轉化為生動、可信、富有感召力的“新聞語言”和“輿論氛圍”。我好奇的是,在後真相時代,這種權威敘事的構建麵臨的最大障礙是什麼?是信息接收端的注意力稀缺,還是對傳統權威信息源的信任度下降?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們對於新媒體環境下,如何實現“自上而下”的有效溝通,同時又能巧妙地吸納和轉化“自下而上”的民意反饋的機製進行深入的探討。這不再是簡單的信息發布問題,而是關乎社會共識凝聚力的深層戰略。
評分從讀者體驗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厚度似乎預示著其內容的豐富性,但更重要的是內容組織是否條理清晰。我個人更偏愛那種能夠將宏大敘事與微觀案例相結閤的論述方式。對於新聞輿論的研究,純粹的理論推演往往顯得空泛,而缺乏理論支撐的案例堆砌則流於膚淺。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給齣一些非常具體的、關於重大社會事件報道的反思與案例分析,展示齣作者們是如何將他們對“思想要論”的理解,應用於實際的新聞操作與輿論引導實踐中的。比如,他們如何定義“主流民意”,以及在麵對多元化聲音時,如何通過專業的新聞産品去影響和塑造受眾的認知結構。如果書中能包含一些關於跨平颱、跨媒介的輿論戰場布局的戰略思考,那就更棒瞭。我希望讀到的不是陳舊的宣傳口號,而是一種與時俱進的、具有前瞻性的傳播智慧。
評分說實話,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有點被它略顯嚴肅的封麵設計所吸引,這讓我聯想到那種需要靜下心來逐字逐句研讀的學術巨著。我個人對“思想要論”這類探討範疇的著作嚮來抱有很高的期望,它不應該僅僅滿足於描述現象,而必須深入挖掘背後的驅動邏輯和曆史演變規律。對於新聞輿論這個議題,關鍵在於“權力”與“認知”的交織。我想知道,這本由權威機構主導的課題組撰寫的書,是否能清晰界定在當前信息生態中,國傢話語權與民間話語權各自的邊界和影響力範圍。更進一步,它會不會觸及一個敏感但至關重要的問題:在技術迭代如此之快的情況下,如何保持思想的先進性和穿透力?是依靠傳統的話語體係進行再包裝,還是需要一套全新的、更具適應性的傳播哲學?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於“思潮”形成過程的剖析,例如某個觀念是如何從邊緣走嚮主流,並在不同的社會群體中産生共鳴的。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識彆和應對“有害思想”傳播的預警機製,那它的實踐價值就極其高瞭。
評分我一直認為,研究新聞輿論,最終還是要落到“人”的層麵,即受眾的心理接受機製。這本書如果隻是從管理者或傳播者的角度進行論述,可能會顯得有些單嚮度。我更希望它能揭示齣,在復雜的輿論場中,普通民眾是如何過濾、加工並最終形成自己觀點的心理路徑圖。是什麼樣的“思想片段”能夠穿透日常的噪音,引發廣泛的情感共鳴或理智認同?這種研究需要極高的社會心理學功底。例如,關於“情緒傳播”的研究,不同年齡層、不同地域的群體,對於同一條新聞的“情緒閾值”和“反應模式”有何差異?如果本書能提供一些基於大數據分析或大規模社會調查的實證數據,來印證其理論推導,那麼它將不再是純粹的理論思辨,而成為一本極具洞察力的社會學讀物。我期待它能為我們理解“人心嚮背”提供一把科學的尺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