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5-6年级,陪孩子走过小升初关键期
定价:29.80元
作者:方舟
出版社:朝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50543721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全国重点中小学一线教师精心创作,老师写给家长的教子+辅导秘籍!
★根据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给出*为实用的教子方法和建议,是父母教子的百科全书,让家长不在为孩子的学习问题、成长问题发愁!
★给孩子一个好未来,让孩子顺利走过小学转折期。对于任何一位关心孩子成长的家长来说,这本书都不容错过!
卖点:
★*丰富、*全面、*实用的年级教育书。
★教育专家方舟老师力作。
内容提要
5-6年级是小学的后一个阶段,是小升初关键期,也是孩子从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期。在《5-6年级,成就孩子一生的关键》中,我们将站在教师与家长的双重角度,想家长之所想,急家长之所急,从分析5-6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成长特征角度入手,指导家长针对几大阶段特殊性,采取科学的方法,培养孩子各项能力及习惯,帮助孩子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目录
第 一 章小学5-6年级,成就孩子一生的关键第 二 章5-6年级孩子的父母,要明确的教育问题一 小学5-6年级,孩子心理的转型期 / 003方法一:反对、反抗父母——不妨装作“欣赏”方法二:有心事——放学后,注意观察孩子的表情和神态方法三:生活在虚幻空间,不现实——利用《新闻联播》引导孩子二 小学5-6年级,习惯定型期 / 011方法一:改正坏习惯——请老师帮忙方法二:让孩子体验坏习惯的严重后果方法三:给孩子营造好习惯形成的好环境三 小学5-6年级,变好、变“坏”的关键期 / 017方法一:及时发现孩子变“坏”的征兆方法二:不能不管不问,更不能多问严管方法三:避免不恰当的叱责四 小学5-6年级,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 / 025方法一:先让孩子吃点儿苦,再让孩子悟人生方法二:孩子的爱好越多,世界越美好方法三:让孩子经历几件“有钱也解决不了的事”五 小学5-6年级,扩展课外知识的关键期 / 034方法一:让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平行并重方法二:既不能强制孩子读书,也不能让孩子随心所欲方法三:读图并不意味着读书,读就读文字书六 小学5-6年级,小升初的关键期 / 041 方法一:重点还是普通——适合孩子的,才是的 “名校” 方法二:实验班还是普通班——按孩子的能力而定一 11-13岁,孩子的心理——从众心理、追求个性心理、 自卑心理 / 049方法一:面对从众心理——强化孩子“我”的意识方法二:面对追求个性心理——凡事顺着孩子说,引导孩子做方法三:面对自卑心理——为孩子创造更多的成功体验二 分数、名次,究竟有多重要——倒数也不可怕 / 058方法一:成绩差,没关系——鼓励孩子重新开始方法二:成绩波动,很正常——告诉孩子,“波动”是上升的前奏方法三:成绩提高太慢——帮助孩子找到“对路”的学习方法三 辅导班,要“精”不要“多” / 064方法一:不强迫,诱发孩子的意愿方法二:请家教,重在瘸腿科目方法三:重在开发孩子的自学能力四 孩子为什么会厌学——缺失自由和快乐 / 071方法一:让孩子身处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方法二:不逼迫孩子学习,而是引导孩子学习五 小升初问题——做孩子的主心骨 / 077方法一: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方法二:考证——真有优势,再选择方法三: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六 多种多样的外界诱惑——做孩子坚实的防护墙 / 086方法一:沉迷网络游戏——多开发孩子的爱好方法二:结交“损友”——与孩子的朋友成为朋友方法三:早恋——引导孩子对感情的认识从“朦胧”到 “清晰”一 管好孩子的双休日——玩是必须的,但要有的掌控 / 097方法一:给孩子自主的空间,让孩子自己确定“双休日学习时间”方法二:引导孩子做总结——查错补过方法三: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二 用好孩子的寒暑假——做好寒暑假计划 / 105方法一:给予孩子旅行中的“人生思考”方法二:带孩子接触各种类型的活动——开发孩子的潜能方法三:帮孩子做好小升初过渡期心理与方法上的准备三 放学回家后时间——学习时间的重中之重 / 113方法一:作业VS玩——引导孩子把课后时间分四块方法二:杜绝催促和唠叨——让孩子放学以后爱回家方法三:孩子爱看电视——父母要做出点儿牺牲四 家庭作业——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 122方法一:关于是否“陪读”——自主学习不宜过多干涉方法二:切忌在旁边“指指点点”方法三:利用“得寸进尺效应”帮孩子改掉拖拉、磨蹭的坏习惯五 记忆力不好——给孩子的记忆力“补钙” / 129方法一:图示记忆法——将抽象的文字转变成形象的事物方法二:注重随时随地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六 注意力专注——提升成绩的要点 / 136方法一:给孩子明确完成作业的期限方法二:不干扰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情方法三:一步一步引导孩子七 思维力弱——加强思维力的锻炼 / 142方法一: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方法二:激疑法——让孩子经常处在问题情景中一 自信心的培养,为重要 / 149方法一:善于从孩子众多的缺点中发掘出“”的优点方法二:从错题入手,用成绩去提升孩子的自信心二 提升学习效率,为紧迫 / 156方法一:帮助孩子找到“粗心点”方法二:利用“目标倾斜”原理,让孩子从此不再拖拉三 扩大知识面,紧要 / 161方法一:阅读——用书本知识充实大脑方法二:实践——用社会知识充实身心四 掌握学习方法,是提升成绩的捷径 / 166方法一:教孩子记笔记方法二:引导孩子抓好预习、复习两部曲方法三:鼓励孩子好问五 注重孩子总结归纳能力的提升 / 173方法一:教孩子写读书笔记方法二:常和孩子探讨问题方法三:同孩子一起朗读优美的文章,激发孩子的观点六 奥数——学不学、怎么学的问题 / 180方法一:家长教孩子、与孩子一起学有效方法二:要复习,不要预习方法三:把不如意的奥数成绩扔入垃圾桶一 做朋友——朋友的话,孩子爱听 / 191方法一:多平等沟通,少强制决策方法二:多跟孩子说点儿新鲜的、他爱听的话题方法三:不仅做朋友,还要做“大朋友”二 做引路人——不迁就、不强制,重在引导 / 200方法一:少说多做方法二:多侧面,少正面三 做心理医生——解决孩子成长中大的难题 / 207方法一:焦虑——引导孩子打一场“无压力之战”方法二:闭锁——给孩子的信任方法三:性敏感——妈妈与女儿说“悄悄话”四 做人生塑造者——培养杰出孩子的三项基本工作 / 216方法一:塑造一种能力——交朋友方法二:塑造一种习惯——勤奋方法三:塑造一种思想——有理想一 不善表达的男孩——格外关注男孩的心理问题 / 225二 易受伤害的女孩——强化女孩的安全教育 / 228三 在校文静,在家任性——做好家校沟通工作 / 230四 学习动力不足——从感兴趣的活动入手 / 233五 不愿意做作业——让孩子自己规定放学后的学习时间 / 236后 记 / 238
作者介绍
方舟,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现主要从事中小学生的教育研究工作,对中小学生心理及家校合作、家庭教育等问题多有著述。
曾出版的畅销作品有《1—2年级,塑造孩子一生的关键》《4年级,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7—8年级,改变孩子一生的关键》《小学6年,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全知道》《初中4年,从初一到初三全知道》《北大清华状元高效的学习习惯》《北大清华状元高效的学习窍门》等,广受全国各省市重点中小学教师、家长朋友的热烈推崇,在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轰动。
文摘
序言
从文风上看,这本书完全没有传统教育类书籍那种严肃刻板的腔调,读起来非常流畅,带着一种温暖的烟火气。作者似乎很善于用生活中的小故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些故事可能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具有极高的代入感。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有效沟通的频率和深度”的讨论。书中提到,很多家长误以为每天和孩子聊学习内容就是“有效沟通”,但实际上,孩子更渴望的是被倾听,被看见他们除了成绩以外的价值。作者倡导的“非正式交流时间”策略,比如一起做饭、散步时进行的心灵碰撞,比正襟危坐的“谈话时间”效果要好得多。这让我开始有意识地减少对孩子学习进度的盘问,转而关注他今天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或者他最近对什么事物产生了好奇心。这种转变是潜移默化的,但效果立竿见影——我们之间的气氛明显变得轻松了,孩子更愿意主动分享他的困惑,而不是被动应付我的询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的连接”,技术和方法论永远是次要的,人与人之间真诚的连接才是基石。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基调是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它没有将“小升初”这个阶段描绘成一场残酷的淘汰赛,而是将其视为孩子独立人格形成的关键熔炉。作者在探讨竞争压力时,巧妙地引入了“合作共赢”的理念,鼓励家长引导孩子认识到,身边的伙伴既是竞争者,也可能是未来互相扶持的盟友。这种宏观的视野,对于帮助孩子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观至关重要。它超越了单纯的学科分数,触及到了情商、抗压能力和人际交往这些“软实力”的培养。此外,书中对于“自我赋权”的强调,让我深思。它倡导家长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尝试权和犯错权,尤其是那些看起来似乎会影响成绩的小挫折,往往是塑造孩子坚韧品格的最佳契机。阅读此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被焦虑驱赶着推着孩子往前走的“监工”,而更像是一个并肩作战的“教练”和“后勤保障”。这本书,与其说是教我们如何“应对”升学考试,不如说是帮助我们如何“养育”一个自信、有韧性、能够面向未来挑战的完整的人。它带来的改变,是深植于家庭关系和孩子内心成长的,这份收获,远比任何分数上的提升都来得珍贵和长远。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编排,真的体现了作者对家长心理的精准把握。它不是那种线性的、从头读到尾才能理解的书,而更像是一个工具箱,你可以随时根据自己当前面临的具体问题,翻到相应的那一页去寻找支持。我特别喜欢它设置的那些“情景模拟对话”。比如,孩子因为一次测验失利而情绪低落,或者与同学发生矛盾,家长该如何介入,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支持,书中都给出了好几种不同的示范。这些对话的措辞,既保持了家长的权威性,又充满了同理心,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生硬或说教。更难得的是,作者似乎很擅长捕捉到青少年在这个阶段的“微妙变化”。他们不再是完全依赖父母的小孩,但又还没有完全独立,那种渴望被理解又害怕被干涉的矛盾心理,书中描绘得入木三分。我记得有一段专门讲“放手但不撒手”的艺术,建议家长如何逐步将学习上的决策权转移给孩子,同时在他们需要时提供“安全网”。这对我启发很大,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那种事无巨细的干预,是不是反而阻碍了孩子自主性的发展。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家长自我修炼手册”,它教会我们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和预期,才能有效地引导孩子。
评分这本书的实操性极强,这一点对于那些渴望立即看到改变的家长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它不只是停留在“应该怎么做”的层面,而是深入到“具体怎么操作”的细节。例如,在制定“暑期规划”的那一章,它提供了一套非常灵活的模板,教我们如何让孩子参与到规划制定中,而不是家长单方面下达指令。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孩子责任心培养的绝佳训练。书中详细拆解了如何设定“可量化的短期目标”和“可感知的长期方向”,避免了那种笼统的“你要努力”的说辞。读完这部分,我立刻回去尝试和我的孩子一起制作了一份我们双方都认可的周计划。最让我惊喜的是,当计划是孩子自己参与制定的,他执行的积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这本书提供的不是一套死的教条,而是一套可以根据自家孩子特点进行“个性化定制”的思维框架。它教会我们如何把抽象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家庭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可执行的小步骤,把“陪伴”这件事,从一个模糊的口号,变成了一系列清晰可见的行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第一眼并没有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的惊艳,但却有一种沉稳、可靠的感觉,那种不张扬但又透着一股力量的质感,很符合它所承载的主题——陪伴孩子度过那段至关重要的“小升初”时期。我注意到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一个观点,关于“焦虑的共振”现象,这点深得我心。很多时候,我们作为家长,明明知道不该焦虑,但看到周围环境的压力,那种无形的紧绷感就会像传染病一样蔓延开来。这本书似乎没有急着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观察和理解的视角。它没有堆砌那些枯燥的教育理论,反而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跟你促膝长谈,分享他在这条路上踩过的坑和找到的捷径。比如,书中关于如何平衡“应试准备”与“兴趣培养”的那一章节,处理得非常细腻。它没有要求家长在两者之间做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如何让“学习”本身成为一种驱动力,而不是外在强加的重担。阅读过程中,我感觉作者非常注重“过程体验”,而非仅仅盯着那个最终的结果。这对于我这种总是容易陷入“结果导向”误区的家长来说,无疑是一剂清凉的药方,让我在面对那些起起伏伏的考试成绩时,能更平和地看待孩子的每一步成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