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量子群智能及其在通信技术中的应用
定价:48.00元
作者:高洪元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12128814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9章,主要内容包括量子粒子群、量子蛙跳算法、量子蜂群、量子细菌觅食、量子神经网络、量子文化算法、量子文化群智能、量子膜群算法、多目标量子膜群算法、多用户检测、频谱分配、决策引擎、频谱感知、冲击噪声测向、非圆信号测向等通信技术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本书可使读者在了解和学习量子群智能和通信技术*科研成果的同时,在量子群智能和通信技术两个方向得到启发,也可作为相关学科的教材和科研用书。
目录
目 录
章 绪论1
1.1 量子群智能计算简介1
1.2 单目标和多目标优化问题3
1.2.1 单目标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5
1.2.2 单目标约束优化问题的求解方法5
1.2.3 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7
1.2.4 多目标优化方法简介9
1.3 智能计算在通信技术中的应用11
1.3.1 简介11
1.3.2 展望15
1.4 本书内容和结构安排17
参考文献19
第2章 用于离散优化问题的量子群智能计算29
2.1 量子粒子群算法30
2.1.1 双链编码的量子粒子群算法30
2.1.2 单链编码的量子粒子群算法32
2.1.3 性能测试34
2.2 量子蜂群算法37
2.2.1 双链编码的量子蜂群算法37
2.2.2 单链编码的量子蜂群算法40
2.2.3 性能测试42
2.3 量子细菌觅食算法43
2.3.1 双链编码的量子细菌觅食算法44
2.3.2 量子细菌觅食算法的收敛性分析47
2.3.3 性能测试49
2.4 小结50
参考文献50
第3章 用于连续优化问题的量子群智能计算52
3.1 量子蛙跳算法53
3.1.1 混合蛙跳算法53
3.1.2 量子蛙跳算法55
3.1.3 性能测试58
3.2 量子文化蛙跳算法60
3.2.1 量子规范知识60
3.2.2 量子文化蛙跳算法的实现61
3.2.3 性能测试64
3.3 量子细菌觅食算法65
3.3.1 细菌觅食算法66
3.3.2 量子细菌觅食优化算法69
3.3.3 性能测试71
3.4 小结73
参考文献74
第4章 基于量子智能算法的多用户检测76
4.1 多用户检测的数学模型78
4.1.1 噪声模型78
4.1.2 高斯噪声下的多用户检测数学模型79
4.2 高斯噪声环境的典型多用户检测方法83
4.2.1 传统检测器83
4.2.2 优多用户检测器84
4.2.3 Hopfield神经网络多用户检测器86
4.3 基于免疫克隆量子算法的多用户检测87
4.3.1 神经网络制备疫苗的方法框架88
4.3.2 基于免疫克隆量子算法的多用户检测器89
4.3.3 试验仿真93
4.4 量子HOPFIELD神经网络的多用户检测设计95
4.4.1 量子Hopfield神经网络96
4.4.2 基于量子神经网络的多用户检测98
4.4.3 基于量子神经网络的多用户检测器仿真99
4.5 量子蜂群算法的鲁棒多用户检测100
4.5.1 鲁棒多用户检测器101
4.5.2 新量子蜂群算法102
4.5.3 基于量子蜂群算法的鲁棒多用户检测104
4.5.4 试验仿真105
4.6 小结107
参考文献107
第5章 基于量子群智能的认知无线电决策引擎112
5.1 认知无线电决策引擎模型和三种典型的决策引擎114
5.1.1 智能计算的认知决策引擎114
5.1.2 基于智能计算的认知决策引擎方法117
5.2 单目标膜量子蜂群算法及其在决策引擎上的应用123
5.2.1 膜结构简介123
5.2.2 膜量子蜂群优化算法124
5.2.3 膜量子蜂群优化算法的性能测试128
5.2.4 基于膜量子蜂群算法的认知无线电决策引擎130
5.2.5 决策引擎试验仿真131
5.3 基于量子细菌觅食算法的绿色认知无线电参数调整134
5.3.1 绿色认知无线电参数调整模型135
5.3.2 量子细菌觅食算法的绿色认知无线电参数调整137
5.3.3 试验仿真138
5.4 小结141
参考文献142
第6章 基于量子群智能的频谱分配146
6.1 频谱分配模型147
6.1.1 图论着色模型147
6.1.2 单目标频谱分配149
6.1.3 多目标频谱分配150
6.2 基于量子粒子群算法的单目标频谱分配151
6.2.1 基于单链量子粒子群算法的认知无线电频谱分配151
6.2.2 仿真结果分析152
6.3 基于多目标膜量子蜂群的多目标频谱分配155
6.3.1 膜量子蜂群的基本演进规则156
6.3.2 膜量子蜂群的膜框架158
6.3.3 基于多目标膜量子蜂群算法的多目标频谱分配技术161
6.3.4 频谱分配实验仿真163
6.4 小结167
参考文献168
第7章 量子群智能的频谱感知技术171
7.1 线性协作频谱感知模型172
7.2 合作式频谱感知的基本算法174
7.2.1 基于修正偏差因子的频谱感知方法174
7.2.2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频谱感知175
7.2.3 计算机仿真177
7.3 基于连续量子细菌觅食算法的频谱感知技术178
7.3.1 量子细菌觅食算法的频谱感知178
7.3.2 计算机仿真181
7.4 小结184
参考文献184
第8章 基于量子智能计算的DOA估计187
8.1 经典DOA估计模型和算法188
8.1.1 DOA估计模型188
8.1.2 经典测向算法189
8.1.3 基于量子蛙跳算法的测向方法190
8.1.4 试验仿真191
8.2 基于高阶累积量和文化量子算法的测向方法192
8.2.1 基于高阶累积量的广义加权子空间拟合算法193
8.2.2 文化量子算法196
8.2.3 基于文化量子算法的广义高阶加权信号子空间拟合测向199
8.2.4 试验仿真200
8.3 基于量子文化蛙跳算法的非圆信号DOA估计203
8.3.1 非圆极大似然算法203
8.3.2 基于量子文化蛙跳算法的极大似然测向204
8.3.3 试验仿真206
8.4 小结207
参考文献208
第9章 冲击噪声环境下的量子智能计算DOA估计211
9.1 冲击噪声环境下的测向模型212
9.1.1 三种低阶矩212
9.1.2 三种低阶矩的对比213
9.2 基于量子文化细菌觅食算法的无穷范数大似然测向方法215
9.2.1 量子文化细菌觅食算法215
9.2.2 量子文化细菌觅食算法的无穷范数极大似然测向218
9.2.3 试验仿真221
9.3 基于量子粒子群的动态测向方法225
9.3.1 冲击噪声下的动态测向模型225
9.3.2 连续量子粒子群优化算法226
9.3.3 量子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动态测向方法228
9.3.4 试验仿真229
9.4 小结231
参考文献232
作者介绍
高洪元,博士后,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副教授;IEEE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 IWSIS2012、IWSIS2013国际会议分会主席;是《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s and Communications》、《Information Sciences》、 《Circuits, Systems & Signal Processing》、《Computer Methods and Programs in Biomedicine》和《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等SCI国际期刊审稿人。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排版真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深邃的蓝色调和抽象的几何图案,仿佛立刻就把我带入了一个充满未知与可能的未来世界。我本身对技术前沿的探索就抱有极大的热情,拿到这本书时,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它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和设计感。虽然我对量子力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停留在科普层面,但这本书的引言部分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晦涩难懂的公式,而是用一种非常宏大且富有远见的视角,描绘了信息时代所面临的瓶颈以及突破这些瓶颈的理论基础。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理论体系时的那种严谨性,即使是初步介绍,也透露出深厚的功底。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那些大胆的设想,比如如何将量子纠缠的特性映射到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上。这种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思想上的远足,让我对“智能”和“通信”这两个看似平行的概念,有了一种全新的、跨学科的理解。它不是那种只会堆砌概念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读者去探索一片未被充分开发的知识高地。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的技术专著那样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一种螺旋上升的结构。从最基础的理论概念出发,逐渐深入到复杂的系统架构设计,然后再回过头来,用更成熟的视角重新审视最初的那些假设。这种写作手法使得读者的知识体系能够得到稳固的构建,不会因为某一个环节的理解偏差而导致后续内容的迷失。我特别喜欢作者在章节过渡时所做的总结和展望,它们有效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帮助我梳理了刚刚学到的知识点,并为即将到来的新内容建立起预期的联系。尤其是在讨论到大规模系统集成时,作者对不同技术模块之间潜在的冲突与协同效应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这让我意识到,未来的通信技术发展,必然是跨界融合和系统优化的综合产物。这本书成功地将一个前沿、高深的议题,转化成了一场引人入胜的探索之旅,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深度感到有些惊讶,坦率地说,我在阅读过程中有好几次都不得不放慢速度,甚至需要查阅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这本书在探讨具体应用层面时,展现出极强的工程实践导向性,这在很多理论物理背景的著作中是比较少见的。作者似乎非常注重理论如何落地,如何解决现实世界中高速、安全通信的难题。例如,书中对于后量子密码学的一些分析,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的脆弱性论述,而是深入到了具体算法结构上,对比了不同抗攻击路径的优劣。这种层次分明的论述方式,使得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研究,对于正在从事网络安全或通信协议设计的工程师来说,也具有极高的参考性。不过,这也带来了挑战,对于非专业读者而言,部分章节的阅读门槛相对较高,需要读者有一定的数理基础和抽象思维能力来消化其中的复杂逻辑和推导过程。总体而言,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设计也值得单独提出来称赞一番。虽然主题是高度抽象的理论,但作者团队显然在视觉传达上下了很大功夫。图表和示意图的质量非常高,它们并非简单地复刻公式推导,而是用直观的图形语言,将那些原本难以想象的物理过程和数学关系具象化。例如,那些用来解释信息编码和传输效率提升的动态流程图,清晰明了,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难度。此外,全书的字体选择和行距处理都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专业书籍来说至关重要。作者在细节上的这种专注和匠心,体现了对读者的尊重,也间接说明了他们对自己所研究领域的专业态度。这本书不仅是一份知识的宝库,更是一次愉悦的阅读体验,让人愿意反复翻阅、细细品味。
评分从一个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启发性是无可替代的。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框架。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开始下意识地用“非经典”的逻辑去审视日常接触到的信息处理问题。比如,过去我习惯于线性、确定性的思维模式,但这本书引导我思考,在高度不确定性的复杂网络环境中,如何通过概率性的、整体性的视角来优化资源分配和信息传递效率。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其价值甚至超越了书本上教授的任何具体技术细节。书中对“信息”这一核心概念的重新定义,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它不再仅仅是“0”和“1”的组合,而是与物理世界的相互作用紧密相连的复杂实体。这本书仿佛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更高维度”思考的大门,让我对通信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和探索的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