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童年的秘密——蒙台梭利早教系列
定价:18.00元
作者:蒙台梭利,金晶,孔伟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1-01
ISBN:9787800876530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应的环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地发展,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她认为,有些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成年人的压抑,是社会赋予了成年人截然相反的使命;让他们有权决定儿童的教育和发展。在本书中,蒙台梭利博士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揭示了成年人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忽视和抑制提出了儿童发育中有一个“敏感期”的观念,刻画了儿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节奏感、观察力等方面的发育特征,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的*生动著作。
内容提要
《童年的秘密》是蒙台梭利对幼儿之谜的探索和解答,记录了她在学前儿童方面的研究和教育工作,阐述了幼儿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在“导论”中,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并不是一个只可以从外表观察的陌生人。更确切地说,童年构成了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一个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为儿童的利益所作的孜孜不倦和真诚的努力将使我们能够发现人类的秘密,正如科学的调查研究能使我们洞察众多的自然秘密一样。”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的生动的著作。在书中,蒙台梭利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揭开儿童成长奥秘的革命性观念。它让世人了解到,儿童具有丰富的潜能,但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应的环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地发展,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而有些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成年人的忽视和压抑。因此,我感受深的是:幼儿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应是理解、尊重儿童,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为儿童实现自身的潜能提供所需的帮助。
但蒙台梭利教育方法也存在着的局限性,如过分强调工作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而轻视游戏的作用,把游戏仅视为闲暇时的一种快乐的消遣;过分强调教具的价值,而贬低玩具的价值;具有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等等。因此,我们在学习和借鉴蒙台梭利教育理论方法的过程中,应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利用、改造和创新。
目录
1.儿童的时代
2.成年人应受到控告
3.新生命都有一种本能
4.新生儿的降生
5.母性的天赋本能
6.心灵的胚胎
7.儿童心理的发展
8.儿童的秩序感
9.儿童智力的发展
10.儿童成长的障碍
11.行走
12.手
13.节奏
14.人物角色的替换
15.运动
16.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
17.爱的智慧
18.儿童的教育
19.观察与发现
20.教育儿童的方法
21.娇生惯养的儿童
22.老师的心理准备
23.偏离正轨
24.心理与身体健康
25.成人与儿童间的矛盾
26.工作的本能
27.两种不同的工作
28.主导本能
29.作为教师的儿童
30.儿童应该享有权利
作者介绍
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意大利位女医学博士。“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在实验、观察和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有吸收力的心灵》等,被译成37种语言文字,许多
文摘
序言
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让我沉静下来的力量。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快到让人喘不过气的时代,我们似乎总在催促孩子快点学会这个技能、掌握那个知识点,生怕孩子一慢就会被时代抛弃。然而,这本书却用一种近乎冥想的语调,反复强调“尊重儿童的内在节奏”。这对我这样一个焦虑的母亲来说,简直是一剂良药。我记得书里提到一个关于“工作”的概念,孩子手中的任何一个操作,比如擦桌子、倒水,都被视为一项严肃而神圣的“工作”,而非家务。 这种视角的转换,让我对女儿日常那些“无聊”的重复性动作,比如反复将豆子从小碗移到大碗里,产生了全新的理解。我不再急着打断她去教她更“高级”的玩法。书中有段话是这样描绘的:“儿童的手指在工作时,心灵也在忙碌地构建着秩序。”这句话我抄在了我的工作手账上。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专注力”不是靠训练出来的,而是来源于孩子对自己所做事情的内在驱动和不受干扰的持续性。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舒缓,它不急不躁,就像是陪着孩子一起在地毯上慢慢爬行,去观察那些我们大人习惯性忽略的微小细节。它引导我放慢自己的脚步,真正学会“观察”而不是“评判”。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从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入手,然后层层递进到具体环境创设和师生互动技巧,逻辑严密却又不失温度。它最大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思维框架,而不是零散的育儿小窍门。我尤其欣赏它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义。在蒙氏体系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环境的守护者和孩子成长的观察者。 我记得书中对“镜子”的比喻让我印象深刻:教师应该像一面干净的镜子,映照出孩子本来的样子,而不是投射我们自己的期望和恐惧。这种“去中心化”的教育理念,对我这个习惯性微观管理的家长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我开始有意识地减少对女儿说“你应该怎样”,转而多问“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觉得下一步该怎么做?”。书中的文字密度很大,但每一句话都像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信息量极其丰富,我甚至需要时不时停下来,回味一下刚刚读到的那个小小的观察细节,思考它对我家孩子的适用性。它不是那种读完就丢在一边的书,更像是一本需要随时翻阅、不断实践的“操作手册”。
评分说实话,我对教育理论的书籍往往望而却步,总觉得充满了拗口的术语和教条。但是这本《童年的秘密》,它的叙事方式非常像是一部精彩的家庭生活纪录片。它没有堆砌复杂的哲学思辨,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甚至可以说是充满烟火气的亲身实践案例,来阐释蒙氏教育的精髓。 比如,书中对于“打破常规”的描述,真是妙不可言。有一个章节专门讲述了如何处理孩子在公共场合的“大动作需求”,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制止。作者分享了她如何在图书馆里,引导一个精力旺盛的孩子,将他的跑动转化为一种“安静的移动练习”,通过设定边界和提供替代性的表达方式,最终让孩子既满足了身体的需要,又尊重了公共空间的要求。这种“在限制中寻求自由”的艺术,是书中最让我受益匪浅的部分。它教我的不是生硬的纪律,而是如何成为一个既能设定清晰边界,又能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需求的“引导者”。读完这一段,我仿佛在心里完成了一次对育儿焦虑的“大扫除”,那些关于“规矩”和“爱”该如何平衡的困惑,似乎都有了一个更具弹性的解决方案。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透露出一种朴素的、近乎哲学的洞察力。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早教书籍那样,充斥着各种最新的研究报告和数据图表,而是更侧重于对“人”本身的尊重和理解。它探讨的不是如何快速培养一个“天才”,而是如何保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和对世界的好奇心。 我最喜欢的是关于“敏感期”的讨论,书中将这些时期描述得无比生动,仿佛我们终于拿到了解读孩子行为的“隐藏说明书”。例如,关于“秩序敏感期”的描述,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女儿对玩具必须按颜色摆放的执着,并不是“强迫症”,而是她大脑内部正在进行着一场宏大的“系统升级”。这种将看似矛盾的儿童行为合理化的解释,极大地减轻了我的心理负担。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的细腻观察所折服,她总能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只有真正蹲下身子才能看到的童年瞬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童年的“新镜头”,让我们不再用成人的功利标准去衡量孩子的每一步成长,而是去欣赏他们那份独有的、不受外界干扰的内在驱动力。
评分这本书,《童年的秘密——蒙台梭利早教系列》,我最近读完了。说实话,我对蒙台梭利教育法一直是心存好奇的,但总觉得理论性太强,有些高深莫测。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这颗好奇心找到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入口。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导师,手把手地带领你走进那个充满秩序与自由的儿童世界。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预备好的环境”的阐述。我一直以为早教就是给孩子买各种益智玩具,但书里强调的环境的“意义”和“目的性”,让我彻底颠覆了认知。比如,关于感官教具的摆放,不是随意堆砌,而是有着严格的“由简到繁,由粗糙到精细”的逻辑链条。我当时正在为家里如何布置一个能让三岁女儿独立操作的阅读角而苦恼,读到这里,我立刻起身去调整了家里的角落,不再是把书本堆在那里,而是按照主题和难度,像一个微型的图书馆那样排列起来。女儿刚开始还有点不适应,但仅仅过了两天,她拿书的频率和专注度明显提高了,她不再是漫无目的地翻看,而是会主动选择她“需要”的那一本。这种从环境入手,引导内在秩序的理念,真是太震撼了。它让我明白,我们成年人自以为的“帮助”,很多时候恰恰是阻碍了孩子自我建构的过程。书中的案例分析特别真实,不是那种实验室里的完美实验,而是充满了生活中的“小插曲”和“大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