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程控交换与组网综合实训
定价:24.00元
作者:贾爱茹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3031102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七个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一介绍了程控交换机的基本概念、分类、发展及各项业务,并介绍了通信网及电话网的基本知识。学习情境二介绍了三个工作任务:程控交换机的硬件配置、HW电缆的安装、NOD线的安装。学习情境三介绍了两个工作任务:程控交换机的本局开局、程控交换机用户常用新业务的配置及演示。学习情境四介绍了四个工作任务:普通用户数据配置、ISDN用户数据配置、小交换机用户数据配置、Centrex用户数据配置。学习情境五介绍了三个工作任务:七号信令中继数据配置、中国一号信令中继数据配置、V5接口数据配置。学习情境六介绍了两个工作任务:程控交换机设备维护、测试操作。学习情境七介绍了三个工作任务:MDF配线操作、DDF配线操作、程控交换机的常见故障排除。
本书既可以作为通信技术专业以及相关专业高职高专学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通信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率地说,这本书对读者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要求,如果读者是零基础“小白”,上来就直接啃这本书的实操章节,可能会感到非常吃力,甚至产生挫败感。我认为这本书更适合那些已经对OSI七层模型有基本了解,或者已经接触过基础路由交换知识的读者。它假设你已经知道什么是IP地址和子网划分,然后在此基础上,深入讲解了如何让这些数据包在一个高度结构化的、面向连接的传统网络环境中实现高效、可靠的传输和控制。书中的某些高级实验模块,比如异构网络的互联互通,要求读者不仅要熟悉命令行配置,还要对时钟同步和链路质量管理有深刻的理解。我个人花了很长时间才消化了其中关于PSTN到VoIP的网关配置部分,因为它涉及的协议转换逻辑非常精妙且容易出错。但一旦你攻克了这些难点,你会发现自己对整个电信网络的韧性和冗余设计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和理解。它不是一本轻量级的“速成”读物,而是一部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的“硬核”实战指南,但回报绝对是丰厚的。
评分这本书对于我的职业规划起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导向作用。在阅读《程控交换与组网综合实训》之前,我对通信领域的认知还停留在简单的局域网搭建层面。然而,贾爱茹老师的这本教材,将我带入了一个更广阔、更专业的领域——承载网和接入网的核心技术。我发现,许多看似独立的网络问题,比如延迟、抖动或者呼叫失败,其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到程控交换机与信令协议的交互层面。书中对信令协议栈的剖析,尤其是如何在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之上构建可靠的业务流,给我的启发尤其大。它不仅仅是一本操作手册,更像是一部关于通信系统设计哲学的小百科。通过这本书,我开始尝试去分析和阅读一些标准的协议文档,因为书中的例子已经为我搭建好了理解这些复杂文档的知识框架。如果说其他网络书教你如何“使用”网络,那么这本书更多的是在教你如何“构建”和“维护”网络的“骨架”。这种从应用层到核心控制层的深入探索,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通信基础设施的认知边界,让我对未来在这个行业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定位和信心。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关于网络组网的书籍汗牛充栋,但真正能把“程控交换”这个略显老旧但又至关重要的技术模块讲得透彻,同时又紧密结合现代IP技术进行融合创新的,我还没怎么见过能和这本教材相媲美的。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敢于触及不同代际通信技术的交汇点。你看那些关于SS7信令协议的讲解,细致入微,仿佛能看到当年大型交换设备内部齿轮咬合的景象;而紧接着,它又无缝衔接到SIP/H.323等IP电话协议的配置与调试,那种跨越时代的对比感,让人对整个电信架构的演变有一个宏观的认识。我尤其喜欢它在“网络融合”章节中引入的那些虚拟化和软件定义网络(SDN)的概念,虽然篇幅不长,但点明了未来通信设备的发展方向。阅读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一种“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的感觉。仰望星空,是理解未来架构的趋势;脚踏实地,则是精确掌握当前仍大量存在的传统程控设备的维护技能。这本书对于我理解运营商核心网的复杂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命令,而是教会你理解命令背后的逻辑和协议栈的运作原理,这才是技术书籍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程控交换与组网综合实训》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尤其是贾爱茹老师的这本教材,说实话,刚开始接触这个领域的时候,我真的是一头雾水,感觉那些什么时分复用、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知识,抽象得让人头皮发麻。但是,这本书的实训部分设计得相当巧妙,它没有一上来就堆砌那些拗口的术语,而是通过一个个贴近实际的实验场景,把我这个“小白”硬生生地拽进了实际操作的泥潭里。记得有一次,为了配置一个模拟程控交换机到IP网络的对接,我连续熬了两个通宵,对着那些复杂的信令流程图和配置脚本,简直是怀疑人生。不过,当你最终听到那个“嘟”的一声,成功接通了跨越不同协议的呼叫时,那种成就感是看再多的理论书也体会不到的。书里对实验环境的搭建和故障排查的步骤写得非常详尽,即便是稍微有点跑偏的配置,它也能提供清晰的指引让你“浪子回头”。我特别欣赏它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搭建的桥梁,它没有牺牲深度,但又极大地提升了可操作性,这点对于我们这些指望毕业后能马上上手干活的学生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前期的理论铺垫稍微有点快,如果能再多一些循序渐进的案例过渡,可能入门的门槛会更低一些。但总体而言,这是一本能让你真正“动手”起来的书,而不是一本只会躺在书架上积灰的理论汇编。
评分我得承认,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设计,初看之下,确实有点让人提不起精神,感觉像是上世纪末的技术手册风格,黑白为主,图示也比较朴素,缺乏当下流行教材那种色彩鲜艳、信息图表爆炸式的视觉冲击力。但这恰恰反映了它的“务实”本色。当你真的深入到实验环节,你会发现,这些看似平淡的图文描述,却蕴含着极高的信息密度和精确性。特别是那些关于电路切换和时隙分配的原理图,虽然没有花哨的3D渲染,但每一个方框、每一条虚线都代表着严格的技术规范。我曾尝试用一些更现代化的网络仿真工具来替代书中的某些实验步骤,结果发现,由于缺乏对底层硬件和时序要求的深刻理解,很多看似合理的模拟配置总是在关键时刻掉链子。这本书强迫你脱离GUI(图形用户界面)的温室,直接面对底层的配置和数据流,这对于培养真正的“工程师思维”至关重要。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技术深度,往往藏在那些最不显眼的细节和最传统的表达方式里,而不是被花哨的外衣所掩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