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给孩子的本心灵成长书
定价:29.80元
作者:范玲玲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51270710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一部告诉2亿中国父母如何让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之作! ★一部倾情分享触动万千教师、家长心灵的教子心得健康成长之作! ★一部案例生动,分析合理,适合每一位父母阅读健康成长之作! ★一部影响孩子命运、健康人格的健康成长之作!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给介绍关于如何培养孩子,使孩子的心灵成长的家庭教育书。全书分为十个章节,分别从爱心、感恩、宽容、乐观、自信、诚信、谦虚、独立、责任以及梦想等方面,来介绍父母在培养孩子形成美丽心灵的时候,应该如何做、遇到问题怎么办、为什么要这么做等。
全书的理念为:关注儿童心灵成长,培养孩子健全人格。比身体成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成长和人格的完善。关爱儿童成长,抚慰孩子心灵,用温暖、快乐、智慧、童心浇灌出孩子心灵成长的嫩芽,告诉他们爱、勇气、亲情、坚强的真谛!
目录
作者介绍
范玲玲,教育学博士,儿童教育专家,现专职从事儿童教育研究及咨询工作。作者熟悉儿童教育,对儿童教育有精深的研究,并且出版有多部有影响力的专著。
文摘
序言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处理“自我价值认知”方面所展现出的深度和广度。它没有将“价值”等同于“成就”或“被赞美”,而是着力于发掘内在的、不可替代性。书中有一个章节反复强调了“独一无二”的价值,它通过对比不同形状的石头、不同颜色的云朵,告诉孩子,即便是最不起眼的小东西,也有它存在的独特理由和存在的意义。这种建立在“存在本身”之上的自信,比建立在外在评价之上的自信要牢固得多。我能感受到,这本书想教会孩子的不是如何去“做得更好”,而是如何去“存在得更好”。这种底层逻辑的转变,对于一个正在形成自我概念的小小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精神基石。它让我们跳出了“评判”的陷阱,进入了“接纳”的维度,让阅读体验充满了宁静而深刻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巧妙,一点也不拖沓,但又留足了让孩子思考的空间。我试过好几次在下午茶时间给她读,通常她会缠着我多讲一个故事,但读到这本书时,读完一个章节后,她会安静地坐一会儿,好像在消化刚刚读到的内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接纳不完美”的那个篇章,它没有用任何空泛的词汇去定义“完美”,而是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小片段——比如一块碎掉的拼图、一次没有完成的跳绳——来自然而然地引导孩子认识到,‘完成’比‘完美’更重要。我发现,自从读了这本书,她对自己犯的小错误变得宽容了许多,不再会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就大哭大闹。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远比我直接告诉她“没关系,下次再来”要有效得多。它不是在说教,它是在展示,用一种孩子能理解的、甚至有些诗意的方式来展现生活的真相,这才是真正的高级。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可以说是清新脱俗,带着一种近乎散文诗的韵味,但又保持了极高的可读性,这一点非常难得。我注意到作者在遣词造句上非常讲究,很多词汇的选择都带着一种温暖、坚定的力量。它不是那种简单的口语化叙述,而是用了不少富有画面感的动词和形容词,让原本可能有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比如,当描述“勇气”时,它可能不会直接说“要有勇气”,而是用“像一棵小树苗顶开泥土的韧劲”这样的比喻。每次我读到这些句子,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细细咀嚼一番。这种文字的质感,对我一个成年读者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更不用说对正在建立语言体系的孩子了。它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孩子的语感和对文字美学的初步认知,这比单纯增加词汇量更有价值。
评分这套书的插画简直是太治愈了!色彩的运用非常柔和,那种淡淡的莫兰迪色系,看着就让人心头一松。我女儿特别喜欢里面那个小狐狸的形象,每次翻到它出现的那一页,都会忍不住摸摸书页,好像能感受到那种毛茸茸的触感。而且,每一页的排版都很有设计感,文字和图画的结合恰到好处,不会让人觉得拥挤或者信息量太大。我记得有一次晚上给她读到快睡着的时候,她指着一幅月亮和星星的图说:“妈妈,你看,它把所有的烦恼都收起来了。” 那种纯粹的、从画面中获得的安慰感,是很多大道理说教都比不上的。对于我们这些在快节奏生活中努力保持内心平静的父母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个视觉上的冥想工具,能迅速将我们带入一个更温柔、更慢下来的空间。我甚至会自己偷偷翻看,那些简单的线条和宁静的场景,总能帮我按下心中的“暂停键”。如果说有什么缺点,大概就是希望它能出个更大开本的版本,好让我更尽情地欣赏那些细腻的笔触细节吧!但总的来说,从审美角度来看,它绝对是上乘之作。
评分作为家长,我非常看重书籍对孩子情商(EQ)的培养作用,而这本读物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没有回避那些负面情绪,比如害怕、嫉妒、沮丧,而是用一种非常坦诚的态度去面对它们。比如,关于“嫉妒”的那部分,书里描绘了一个小动物因为朋友得到了新玩具而感到失落的场景,那种酸溜溜的感觉被描绘得淋漓尽致。然后,它紧接着引导孩子去探索“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如何才能让这种感觉好起来”。我发现,很多时候孩子的情绪爆发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命名自己的感受,更不知道如何处理。这本书就像是给孩子提供了一套情绪的“词典”和“工具箱”。我们现在甚至可以用书里角色的名字来讨论我们自己的感受:“我现在有点像那只因为新玩具感到嫉妒的小兔子。” 这种代入感和结构化的思考方式,真的帮我省去了很多“好好说话”的力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