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通信网可靠性管理
定价:25.00元
作者:梁雄健,孙青华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4-09-01
ISBN:97875635090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从通信网可靠性的研究目的内涵入手,对通信网可靠性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包含了很多新的研究成果。本书立足于理论研究,建立了通信网管理与评价模型,探讨了故障分析以及通信网络风险发现机制,为实际通信网可靠性管理与评价提供了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本书适于作为大专院校通信网可靠性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管理工程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并可供通信、计算机的相关企业和部门的通信网维护及管理人员、通信网设计人员阅读,对通信运营商和通信网的管理部门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部分,虽然数量不少,但其时效性和代表性让人产生强烈的质疑。很多例子似乎停留在十年前甚至更久远的网络技术背景下,比如对于SDH/SONET的冗余设计讨论篇幅较大,但在现代基于IP/MPLS的承载网中,这些机制的应用场景和应对策略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书中对于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环境下的可靠性挑战几乎没有涉及,这在当前的技术趋势下,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盲区。可靠性管理的核心在于应对变化,如果理论和案例无法反映最新的技术演进,那么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期望看到更多关于自动化运维、AI驱动的故障预测以及跨云环境下的SLA保障等前沿话题的探讨,但这本书似乎沉浸在传统的、基于硬件冗余的思维定势中,显得有些故步自封了。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旧有系统的可靠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但对于如何应对未来的网络挑战,却依然感到迷茫。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实在是太糟糕了,简直让人怀疑出版商是不是随便找了个实习生来负责校对。字体大小不一,行距忽宽忽窄,很多专业术语的缩写也没有给出清晰的解释,初学者读起来会非常吃力。我花了大量时间在反复查找那些本来应该在脚注或附录里清晰说明的背景知识上,这极大地打断了阅读的流畅性。更令人气愤的是,图表的质量也堪忧,很多关键的网络拓扑结构图模糊不清,线条重叠在一起,根本无法分辨其中的逻辑关系。比如在讨论某一特定冗余机制时,附带的流程图简直就是一团乱麻,我不得不去网上搜索其他的参考资料来辅助理解作者的意图。这本书在技术深度上似乎想做到权威,但在基本的编辑和印刷规范上却完全失职。如果不是因为内容确实是特定领域内相对稀缺的,我早就把它扔到一边了。对于一本严肃的技术专著而言,这种粗糙的制作水准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它极大地降低了阅读体验,也浪费了读者宝贵的时间。希望未来的再版能够彻底改善这些基础性的制作问题。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理论阐述上存在着一种明显的“跳跃性”,它似乎预设了读者已经具备了非常扎实的计算机网络和概率论基础。对于那些试图从零开始构建可靠性管理概念框架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开篇显得过于仓促和抽象。很多核心概念,比如“故障间隔时间(MTBF)”和“恢复时间(MTTR)”的引入,虽然很快给出了公式,但对于这些参数在不同网络架构下实际的测量难度和统计学上的陷阱却鲜有提及。书中对于可靠性指标的推导过程,很多步骤被一笔带过,读者需要自行脑补大量的中间环节,这对于需要精确理解每一个数学模型的工程师来说,是非常令人沮丧的。我感觉作者更像是在罗列一个知识清单,而不是在引导读者进行系统性的学习。要真正掌握书中所述的方法论,读者可能需要同时参考三四本不同的基础教材进行交叉印证,这无疑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和时间成本。这本书更适合作为特定研究方向的参考手册,而非一本面向广大工程师的入门或进阶教材。
评分我个人非常看重一本书在引用和参考文献方面的规范性,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着实令人失望。尽管它涉及了大量的经典理论和行业标准,但许多关键引用的出处标注得含糊不清,要么只给出了一个模糊的年份,要么就是直接引用了某个内部报告,读者根本无从查证其原始出处和背景。这种不严谨的态度,使得书中某些结论的说服力大打折扣。例如,当作者引用某个特定的可靠性模型参数时,并未明确说明该模型适用的网络规模、负载类型或者测试环境,这使得读者在尝试复现或应用该模型时,缺乏必要的限制条件。一个好的技术书籍应该提供清晰的知识溯源路径,让读者可以沿着参考文献深入探索。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不够,给人的感觉是作者依赖于自己过往的经验和零散的内部资料,而缺乏对既有公开文献的系统梳理和整合。对于追求知识严谨性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硬伤。
评分作者在语言风格上,显得异常的严谨和学术化,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有时却显得过于冗长和晦涩。整本书充满了大量的长难句和被动语态,使得原本就复杂的概念被进一步包裹起来,难以直观地把握其精髓。例如,在描述某一故障恢复协议的机制时,作者用了整整一段话来阐述一个本来可以用三句话清晰概括的逻辑流程,这让阅读过程变得极其枯燥乏味。我尝试大声朗读部分章节,发现语感非常不流畅,仿佛在啃一本翻译质量不佳的俄文技术译著。这种写作风格,虽然保证了表达的“准确性”,却严重牺牲了“可读性”。对于需要快速吸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技术人员来说,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大的负担。我常常需要停下来,自己重新组织语言来梳理作者的思路,这无疑是一种低效的学习方式。这本书更像是作者的研究报告汇编,而不是一本精心打磨的面向读者的科普或技术指导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