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社区心理学研究(第二卷)
定价:58.00元
作者:黄希庭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097945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集刊主要发表从中国实际出发来研究中国社区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论文,联合各华人社区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精神病学家、心理辅导家、法学家以及其他学科科学家,共同推进中国社区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研究;构建适合中国实际的社区心理学概念和理论;设计适合中国实际的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本集刊旨在提供一个专门的学术交流和成果展示平台,让世界各地的学者可以交流和讨论中国社区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心得和见解,为持有各种研究取向的心理学家展示其对中国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彰显中国社区心理学对国际心理学的贡献。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发表从中国实际出发来研究中国社区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论文,联合各华人社区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精神病学家、心理辅导家、法学家以及其他学科科学家,共同推进中国社区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研究;构建适合中国实际的社区心理学概念和理论;设计适合中国实际的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
目录
社区心理学理论
社区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问题【黄希庭】
社区心理服务
城乡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刘舒阳 陈 红 胡媛艳 等】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问卷的编制【陈媛婷 吴继霞】
城市居民婚姻状况与幸福指数的关系【胡维芳】
社区感对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凌 辉 朱阿敏 张建人】
残疾人社会融合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李彦章 周 竹 许丁杰 等】
社区融入心理
农民工社区意识问卷的初步编制【郑剑虹 林荣裕 李玲萍】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权益保障量表的编制【陈盈羽 蔡 恋 胡 欢 等】
进城农民工子女城市社会适应问题探讨【成 梅 陈盈羽 蔡 恋 等】
网络社区心理
未成年人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符明秋 熊 琳 校嘉柠 等】
澳门青少年病理络与焦虑、自我效能相关研究【刘勤为 杜红芹 杨 帅 等】
基于网络社区互动的年轻女性身体不满意干预初探【钟蕴瑜 刘 豫 Todd Jackson 等】
大学生网络社区社交自我效能感的初步研究【杨晓晓 张进辅】
域外研究
全球化背景中社区心理学的本土化发展趋势【康 晶 王 伟 查显峰】
《社区心理学研究》稿约
作者介绍
黄希庭,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西南大学基础心理学和西南大学心理学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校学术委员会顾问。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专业,1967年北京大学普通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国心理学会第七届和第八届副理事长兼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心理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评审专家组成员教育学科组召集人,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六届专家组成员及教育学组召集人。已出版教材、专著、译著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含合作、合译)。四本教材获教育部高等学校教材一、二等奖,一项教学改革研究获*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两项科研成果获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二等奖。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对社会议题略有关心的人,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我一直觉得,很多社会问题,如果我们能够从社区这个微观层面去深入剖析,可能会看得更清楚,也更容易找到解决的路径。这本书恰恰就是这样一本工具书,它系统地介绍了社区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并用大量的实例来佐证。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社区治理和居民参与的那部分内容,作者详细地阐述了如何有效地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到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中,以及如何克服居民参与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障碍。这让我对“社区自治”这个概念有了更具象化的认识,不再仅仅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是看到了具体的操作模式和可能的效果。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双能够“看见”社区内部运作机制的眼睛,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社区中的机会与挑战,也更能理解一些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所传授的知识,更在于它所激发的思考和行动的可能性。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编排非常讲究,逻辑清晰,每一章节都像是一块精心打磨的拼图,最终构成了一幅关于社区心理学全景的画卷。我作为一个对研究方法论有些许了解的读者,对于书中引用的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都觉得相当严谨。它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研究中,并通过实证数据来验证和深化。特别是关于社区干预策略的那一部分,列举了多种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这对于任何想要在社区层面开展工作的人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经验总结。书中提到的“赋权”概念,让我印象深刻,它强调了社区成员的主体性,以及如何通过激发个体和群体的内在力量来推动社区发展,而不是单方面地由外部力量施加改变。读到这里,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在新闻中看到过的社区发展项目,开始思考它们成功的关键可能就在于是否真正地实现了对社区居民的赋权。此外,书中关于社区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也为我打开了新的思路,让我认识到,一个健康的社区不仅仅是硬件设施的完善,更在于它能够为居民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持和归属感。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社区”这个词的理解,从过去比较狭隘的“居住地”的概念,扩展到了一个更丰富、更动态的社会文化整体。它不仅仅是一堆房子和街道的集合,更是人与人之间联结、情感互动、共同参与的过程。书中关于社区的形成、发展以及面临的挑战的论述,让我深刻体会到,社区的生命力在于其居民的积极参与和互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社区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人文关怀和批判性思维。例如,在分析城市化进程对社区结构的影响时,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进步,而是深入探讨了其中可能带来的社区疏离、传统价值观的失范等负面效应,并提出了一系列旨在缓解这些问题的策略。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具人性化、更可持续的社区。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一场深刻的社会学课堂里,老师引导着我们去观察、去分析、去反思我们身边的社会现象,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作者在描述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概念时,常常会穿插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或者诗意的表达,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极具吸引力。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社区文化多样性与融合的那几章,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如何在社区中相互影响、相互学习,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有趣的现象。这让我意识到,社区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多元化,在于不同声音、不同观点能够在此交汇碰撞。书中提出的“社区叙事”的概念,也让我耳目一新,它强调了社区成员共同构建和分享故事的重要性,认为这些故事是维系社区认同、传承社区记忆的载体。这让我开始关注自己社区中的一些“故事”,思考它们如何能够被更好地讲述和传承。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次非常愉悦的阅读体验,它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更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家”和“归属感”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社会科学领域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直观地反映我们生活、思考我们与周遭世界互动方式的书籍。当我翻开这本《社区心理学研究(第二卷)》,立刻就被它那种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吸引了。作者并没有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来堆砌,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生动的描述,将复杂的社区心理学理论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社区凝聚力那一章,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定义了“凝聚力”是什么,更是深入探讨了形成凝聚力的社会因素、个体心理机制,以及这种凝聚力如何影响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书中列举的几个不同类型社区的对比研究,让我对“社区”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原来不同的地理环境、社会结构、文化背景,都会孕育出截然不同的社区精神。而且,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总能站在多角度,既考虑了宏观的社会结构性影响,也关注了微观的个体行为和心理调适,这种全面的视角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所处的社区,思考如何能让它变得更好。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资深的社区工作者或者社会科学家进行一场深入的交流,他们循循善诱,让我不断地去思考、去发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