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和平发展视角下的台湾问题 | 作者 | 胡文生 |
| 定价 | 48.00元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 ISBN | 9787510815478 | 出版日期 | 2012-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663Kg |
| 内容简介 | |
中国历史上曾三次收复台湾,它们的性质和意义有何不同?2012年1月蔡英文败选后,将走向何方?这次选举结果将给岛内政治格局和两岸关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马上台后,两岸关系迅速改善,两岸交流逐渐深入,台湾的统“独”民意却出现逆转,其原因何在?当前我们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所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这些都是台湾问题研究领域为人所关注的问题。胡文生编著的《和平发展视角下的台湾问题》立足于现实,运用大量的事实、理论和数据深刻剖析,见解独到,便于帮助读者增进对相关问题的理解。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台湾历史台湾民众国家认同问题的由来、历史及现实中国历史上三次收复台湾之异同比较及其启示论儒学传统与台湾本土化运动论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修订问题——兼论两岸史观的重新连接台湾政局“”转型的现状及前景评估论转型的当前困境及未来走向的转型之路能走多远?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走向2008年以来大陆政策转型的总体分析现阶段大陆政策主要幕僚群体研究的世代交替问题及其前景“王马之争”及对台湾政局的影响马大陆政策的基本内涵及其制约因素蓝绿阵营的发展态势及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台湾选举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选情评估2008年台湾“大选”结果及其影响评析2009年底县市长选举的选情评估及影响预测台北县长选举,蓝绿胜算几何? “五都”选举的结果预测及其影响评估2012年“大选”参选人点评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果的定量分析意料内外:台湾“二合一”选举结果评析两岸关系中美战略博弈与两岸关系的现实定位台湾政局发展与两岸关系未来走向从宏观层面分析两岸关系的未来走向大陆对台政策的调整开辟两岸关系新局面2009年度两岸关系展望“六点意见”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架构的建立共享、共治、共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台湾统“独”民意逆向发展的原因分析ECFA开启两岸合作新时代两岸民间交流步入“共同生活”新阶段 |
| 编辑推荐 | |
| 中国历史上曾三次收复台湾,它们的性质和意义有何不同?2012年1月蔡英文败选后,将走向何方?这次选举结果将给岛内政治格局和两岸关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马上台后,两岸关系迅速改善,两岸交流逐渐深入,台湾的统“独”民意却出现逆转,其原因何在?当前我们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所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这些都是台湾问题研究领域为人所关注的问题。胡文生编著的《和平发展视角下的台湾问题》立足于现实,运用大量的事实、理论和数据深刻剖析,见解独到,便于帮助读者增进对相关问题的理解。 |
| 文摘 | |
| 序言 | |
读这本书的期待,在于其能否真正实现标题所许诺的“视角”转换。处理台湾问题,常常面临着如何在主权完整性和人民意愿之间找到一个动态平衡点的难题。如果这本书能从“和平发展”这个更具建设性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对立和对抗的框架出发,那么它或许能为我们理解如何构建一个更具韧性和包容性的区域秩序提供新的思路。我关注的重点将是,作者是否深入探讨了在深化经济联系的同时,如何妥善处理随之而来的社会摩擦和政治疑虑。一个成功的“发展”叙事,必然是能让大多数相关主体都感受到自身利益得到保障和尊重的叙事。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构建一个既能顾及历史情怀,又能拥抱未来可能性的论述体系,这种对复杂性的坦诚接纳,往往是优秀研究的标志。
评分作为一名对历史进程敏感的读者,我对任何试图跳出短期政治噪音,进行长期结构性分析的著作都抱有极高的期待。台湾问题的复杂性,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环境。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和平发展视角”,预示着一种更注重内在动力和长期趋势的考察,而非仅仅是外部干预和军事威慑的循环论证。我尤其好奇,作者如何界定和衡量“和平”的质量。和平不仅仅是没有战争,它还包括了制度的稳定、人民福祉的提升以及自我决定的权利感。如果这本书能深入剖析,在追求共同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如何保障各方的核心利益诉求不被简单地牺牲或边缘化,那么它就超越了一般的政策建议,而具有了深刻的学术价值。这种需要平衡多方利益的复杂论述,往往最能体现作者的洞察力。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听起来就让人深思,它似乎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主流叙事的观察角度。我一直对两岸关系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信息都是被简化或标签化的。这本书的名字暗示了一种更为宏大、更具前瞻性的分析框架,它不只是纠缠于眼前的政治僵局,而是试图将台湾问题置于一个更广阔的、以“和平发展”为核心的战略视野中去审视。这种视角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为它似乎在寻找一种超越零和博弈的解决方案。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在书中探讨,在当前的国际格局和地缘政治背景下,“和平发展”的内涵究竟如何界定,以及它在实际操作层面可能遇到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障碍。一个好的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描述现状,更应该提供一种分析问题的工具和重新思考路径的理论基础。如果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它无疑将成为理解当前台海局势的一个重要参考。
评分最近读了一些关于国际关系理论的书,它们大多聚焦于权力平衡和安全困境,这套逻辑在处理像台湾问题这样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来一些新鲜的理论呼吸,特别是它如果能有效地将经济相互依赖、文化认同的变迁,以及国际法理的演进,这些要素整合到一个“和平发展”的话语体系中,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通常在讨论这类敏感议题时,人们很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而“发展”这个词本身就蕴含着渐进性、互利性和长期性,这正是当前僵局所缺乏的动态视角。我关注的焦点会是,作者是如何平衡“发展”的驱动力和现实政治的阻力之间的张力的,以及,这种发展观是否能真正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叙事,构建起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共同未来愿景。
评分坦白讲,现有的关于台湾问题的论述,很多时候都显得过于情绪化,或者干脆就是政策的复述。我渴望看到一种更加冷静、更具分析深度的文本,它能够剥离掉那些被过度使用的口号,直抵问题的核心矛盾点。这本书的名称,听起来似乎提供了一种超越传统安全范式的新工具箱。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构建“发展”这一概念的框架的——是侧重于经济一体化带来的结构性融合,还是更偏向于社会和文化层面的柔性互动?如果能有详实的案例和数据支撑,来论证特定发展路径对促进关系缓和的实际效用,那就更好了。毕竟,理论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上。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的是一把尺子,用来测量和平的可能性,而不是仅仅描绘冲突的风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