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资本主义怎么了Ⅱ——中外学者热评〈二十一世纪资本论〉
定价:48.00元
作者:出版社:学习出版社
出版社:学习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51470500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在21世纪初所处的阶段就好似我们的先辈在19世纪初的状况:我们正在见证令人印象深刻的全球经济的变化,并且很难知道这些变化的广度,或者说几十年之后全球财富在一或多国间将如何分配。
从马尔萨斯到李嘉图
财富分配已成为时下广泛讨论和颇具争议的话题之一。但是我们是否真正了解其漫长的演进过程呢?私有资本的不断积累真如卡尔·马克思在19世纪预言的那样,将导致财富被少数人掌握吗?或者如西蒙·库兹涅茨在20世纪所设想的那样,增长、竞争与技术进步之间的不断博弈将会逐渐降低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不平等程度,促进其更加和谐地发展?我们对财富和收入从18世纪演变至今真正了解多少?当下,我们从中又可以汲取怎样的经验呢?
目录
“拼爹资本主义”在21世纪重现? 托马斯·皮凯蒂
收入不平等的扩大酿成了金融危机? 托马斯·皮凯蒂
继承财富在21世纪如何演变? 托马斯·皮凯蒂
主权基金暴露西方财富的寡头垄断 托马斯·皮凯蒂
未来富人是否会更富有? 托马斯·皮凯蒂
不公平是文明的必要条件吗? 托马斯·皮凯蒂
中国资本管制制度的优势 托马斯·皮凯蒂
用数据勾画财富不平等历史 ——专访《2l世纪资本论》作者托马斯,皮凯蒂 应 强
资本主义庇护社会不平等 —一专访《21世纪资本论》作者托马斯·皮凯蒂 胡艺瀚
五评《21世纪资本论》 保罗·克鲁格曼
与亚当·斯密和马克思较量的皮凯蒂及《21世纪资本论》 史蒂芬·厄兰格
惩罚资本难以终结不平等 泰勒·柯文
有了皮凯蒂,我们仍需要马克思 大卫·哈维
富人的优势不仅在于钱多 劳伦斯·萨默斯
当代的托克维尔 雅各布.S.哈克保罗·皮尔森
反对美国经济的陈词滥调 希瑟·鲍施恩
我们是否必须回到“未驯化的”资本主义? 布兰克·米兰诺维奇
评判富人,应重纳税轻慈善 罗思义
新自由主义的警钟:资本主义的空想与现实 陈平
《21世纪资本论》风靡西方的启示 蔡万焕
《21世纪资本论》:皮凯蒂新书何以被热议 张浚
21世纪会更不平等么? 何帆
贫富差距扩大是无可避免的吗? 马清伟
理解《21世纪资本论》离不开中国 李稻葵
《21世纪资本论》:凭什么劫富济贫? 方绍伟
全球世袭资本主义敲响警钟 张开
皮凯蒂的结论不能直接搬到中国 袁忘刚
《资本论》的又一次胜利 孙承叔
《21世纪资本论》是《资本论》续篇 邰鹏峰
利润率下降规律与资本积累的统一 ——用《资本论》解读《21世纪资本论》 鲁品越
《21世纪资本论》与中国 李 实 万海远
“美国梦”真的破碎了吗? 王元丰
“富人重税”解决资本主义拼爹问题? 石剑峰
“拼爹资本主义”再现? 于时语
资本主义制度永远无法解决贫富两极分化 卢俊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确实非常抓人眼球。《RTDK 资本主义怎么了Ⅱ——中外学者热评〈二十一世纪资本论〉》这个标题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对当下经济形态深刻反思的意图,让人不禁想深入探究一番。尤其是在全球经济格局不断变化,贫富差距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探讨“资本主义怎么了”无疑是一个极富现实意义的命题。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不仅仅是批判,更重要的是能提供建设性的思考,毕竟,我们身处的社会结构是复杂的,任何一种意识形态的更迭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希望能看到那些真正站在时代前沿的学者们,如何用他们敏锐的洞察力,剖析资本在不同文化土壤下所呈现出的不同面貌,以及它如何影响着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未来预期。这本书的副标题也表明了其内容是基于对某本核心著作的深度评论,这意味着它可能包含了不同学术流派的交锋与融合,这种思想的碰撞往往能激发出更深刻的见解,而不是简单的观点重复。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未来社会可能形态的蛛丝马迹。
评分坦白说,我对这类带有“宏大叙事”色彩的书籍,总是抱持着一种既期待又警惕的态度。期待它能为我梳理出那些隐藏在日常波动背后的深层逻辑,警惕的是,它会不会过度简化那些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最终导向一种过于理想化或过于悲观的结论。从书名来看,它似乎在继承和回应某种已有的重量级理论(即“〈二十一世纪资本论〉”),这就意味着它必然要承担起“承前启后”的责任。我想知道,这些学者们是如何评价原著的洞察力,同时又如何指出其局限性。真正有价值的评论,一定是既尊重前人成果,又敢于突破其框架的。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它将不仅仅是“热评”,而更像是一次严肃的学术“再出发”。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技术革命与资本集中之间关系的探讨,这无疑是当前社会矛盾最尖锐的交汇点之一,希望书中能有足够深刻的分析来照亮这片迷雾。
评分读完这本书(或者说,在阅读之前对这本书的期待),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迫切的时代脉搏感。它似乎不是在做纯粹的理论推演,而是像一个手术刀,试图切开当前经济体系的一些“硬骨头”。那些“中外学者热评”的部分尤其吸引我,因为一个全球性的议题,必然需要全球化的视野来审视。我设想,欧洲的学者可能会从福利国家的角度切入,带着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来评判当前的困境;而来自亚洲的专家,或许会结合快速工业化和新兴市场的特殊性,提出一套截然不同的诊断方案。这种跨文化、跨体系的对话,是理解复杂系统性问题的关键。我非常好奇,当不同背景的学者面对同一个挑战——“资本主义的未来”时,他们会如何互相印证、又会如何互相质疑。这种辩论的火花,远比单一作者的论述来得更有营养,它强迫读者跳出既有的思维定势,去接纳那些可能看似矛盾却又合理存在的观点。这不只是一本经济学的书,更像是一场高规格的国际论坛,只不过是以文字的形式被固定下来了。
评分从“Ⅱ”这个后缀来看,这应该是一个系列或者一个持续的学术关注点,这意味着作者和评论群体并非心血来潮地讨论一个热点,而是进行着一种长期的、持续的智力投入。这种“续集”的性质,反而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可靠感。它暗示着前一本书已经奠定了基础,而这一本则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更深入、更细致的迭代和反思。我非常看重这种学术上的“接力棒”精神。资本主义的演进是一个动态过程,任何静态的分析都可能迅速过时。因此,能看到学者们如何追踪最新的经济事件,并将之纳入到对现有理论的修正和检验中去,是阅读此类书籍最大的乐趣所在。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这个复杂时代的种种面向,并为那些试图在变革中找到自己立足之地的个体,提供一份清醒而有力的思想装备。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出版社信息(虽然不直接透露内容),也让我对它的出版背景产生了一些联想。它似乎不是一本迎合快餐阅读的读物,而是瞄准了对社会结构有深度思考的读者群体。这种级别的学术评论集,往往需要极强的文本驾驭能力和对学术规范的掌握。我更倾向于认为,本书的价值在于其“编纂”的艺术,如何将分散在不同学者笔下的观点,组织成一个连贯且具有逻辑张力的阅读体验。如果编者能够巧妙地安排议题的递进,让读者如同参与一场精心设计的辩论赛,从基础的概念辨析,到核心的矛盾冲突,最后指向可能的出路,那么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将是极佳的。我希望它能帮助我建立一个更坚固的知识框架,用以理解为什么今天的世界运行方式如此令人感到不安,而这种不安背后,到底隐藏着哪些系统性的必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