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電子測量與儀器(第3版)
:43.80元
售價:32.0元,便宜11.8元,摺扣73
作者:宋悅孝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12129030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電子測量與儀器方麵的基礎知識,測量用信號的産生,以及信號發生器的工作原理與應用,電流、電壓、頻率、時間、相位、電子元器件參數、頻域信號、數據域信號等的測量方法,以及測試儀器的組成、工作原理與應用等,智能儀器、虛擬儀器、自動測試係統與網絡化儀器的組成、工作原理與應用等。
第1章 電子測量與儀器的基本知識
1.1 電子測量概述
1.1.1 電子測量的意義與內容
1.1.2 電子測量方法
1.2 測量誤差的基本概念
1.2.1 測量誤差的錶示方法
1.2.2 測量誤差的來源
1.2.3 測量誤差的分類
1.3 電子測量儀器的基本知識
1.3.1 電子測量儀器的發展
1.3.2 電子測量儀器的分類
1.3.3 電子測量儀器的主要性能指標
1.3.4 電子測量儀器的誤差
1.4 測量結果的錶示及測量數據的處理
1.4.1 測量結果的錶示
1.4.2 有效數字的處理
1.4.3 測量數據的處理
本章小結
習題1
第2章 測量信號的産生與儀器
2.1 概述
2.1.1 信號發生器的分類
2.1.2 信號發生器的主要性能指標
2.1.3 信號發生器的一般組成
2.1.4 信號發生器的測量方法
2.2 正弦信號發生器
2.2.1 低頻信號發生器
2.2.2 高頻信號發生器
2.2.3 閤成信號發生器
2.3 函數信號發生器
2.3.1 函數信號發生器的分類
2.3.2 脈衝式函數信號發生器
2.3.3 正弦式函數信號發生器
2.4典型儀器——TFG2003型DDS函數信號發生器
2.4.1 主要性能指標
2.4.2 工作原理及使用條件
2.4.3 操作麵闆和用戶界麵
2.4.4 基本操作
2.5脈衝信號發生器
2.5.1 分類
2.5.2 工作原理與主要性能指標
2.5.3 脈衝信號發生器的使用
2.6 任意波形發生器
2.6.1任意波形發生器技術特性
2.6.2 任意波形發生器工作原理分析
本章小結
習題2
第3章 電壓測量與儀器
3.1 概述
3.1.1電壓測量的基本要求
3.1.2 交流電壓的錶徵
3.1.3 電子電壓錶的分類
3.2 直流電流與直流電壓的測量
3.2.1 直流電流的測量
3.2.2 直流電壓的測量
3.3 模擬式交流電壓的測量
3.3.1 均值電壓的測量
3.3.2 峰值電壓的測量
3.3.3 有效值電壓的測量
3.3.4 典型儀器——DA-36型超高頻毫伏錶
3.4 噪聲電壓的測量
3.4.1 噪聲的基本特性
3.4.2 噪聲電壓的測量
3.5 電平的測量
3.5.1電平的概念與分類
3.5.2 電平的測量
3.6 功率的測量
3.6.1 功率測量原理
3.6.2 功率錶實例
3.7 數字電壓錶
3.7.1 主要性能指標
3.7.2 A/D變換器
3.7.3 數字電壓錶的自動功能
3.7.4 典型儀器——DS-26A型直流數字電壓錶
3.8 數字多用錶
3.8.1 數字多用錶特點
3.8.2 數字多用錶測量原理
3.8.3 典型儀器——DT9208型數字多用錶
本章小結
習題3
第4章 頻率測量與儀器
4.1 概述
4.1.1 無源測頻法
4.1.2 比較測頻法
4.2 電子計數器概述
4.2.1 分類
4.2.2 基本組成
4.2.3 主要技術指標
4.3 通用電子計數器的測量功能
4.3.1 測量頻率
4.3.2 測量周期
4.3.3 測量頻率比
4.3.4 纍加計數
4.3.5 測量時間間隔
4.3.6 自檢(自校)
4.4 電子計數器的測量誤差
4.4.1 測量誤差的來源
4.4.2 測量誤差的分析
4.4.3 頻率擴展技術
4.5 典型儀器——E312A型通用計數器
4.5.1 技術指標
4.5.2 工作原理
4.5.3 電子計數器的使用與注意事項
4.6 數字相位計
4.6.1 瞬時值數字相位計
4.6.2 平均值數字相位計
本章小結
習題4
第5章 信號波形測量與儀器
5.1 概述
5.2 波形測試的基本原理
5.2.1 陰極射綫示波管
5.2.2 波形顯示原理
5.3 通用示波器的基本組成及性能指標
5.3.1 基本組成
5.3.2 主要性能指標
5.4 通用示波器Y通道(垂直係統)
5.4.1 輸入電路
5.4.2 前置放大器
5.4.3 延遲級
5.4.4 輸齣放大器
5.5 通用示波器X通道(水平係統)
5.5.1 觸發電路
5.5.2 掃描電路
5.5.3 X放大器
5.6 示波器的多波形顯示
5.6.1 雙蹤顯示
5.6.2 雙掃描顯示
5.7 典型儀器——Y-TEKTRONIX2261型雙蹤示波器
5.7.1 主要性能指標
5.7.2 麵闆結構
5.7.3示波器的選擇使用用與注意事項
5.8 示波器的應用
5.8.1 測量電壓
5.8.2 測量時間
5.8.3 測量相位差
5.8.4 測量頻率
5.8.5 測量調製係數
5.9 取樣示波器
5.9.1 取樣示波器的工作原理
5.9.2 取樣示波器的組成
5.9.3 取樣示波器的性能指標
5.10 數字存儲示波器
5.10.1 數字存儲示波器的工作原理
5.10.2 數字存儲示波器的工作方式
5.10.3 數字存儲示波器的顯示方式
5.10.4 典型儀器——UT2102型數字存儲示波器
本章小結
習題5
第6章 電子元器件參數測量與儀器
6.1 概述
6.2 伏安法及數字化測量
6.2.1 伏安法
6.2.2 阻抗的數字化測量
6.3 電橋法測量集中參數元件
6.3.1 平衡電橋
6.3.2 不平衡電橋
6.3.3 典型儀器——QS18A型萬用電橋
6.4 諧振法測量集中參數元件
6.4.1 Q錶的組成及工作原理
6.4.2 典型儀器——QBG-3型Q錶
6.5 晶體管特性圖示儀及應用
6.5.1 晶體管特性圖示儀的組成
6.5.2 晶體管特性圖示儀的測量原理
6.5.3 典型儀器——XJ4810型晶體管特性圖示儀
本章小結
習題6
第7章 頻域測量與儀器
7.1 概述
7.1.1 時域測量與頻域測量的比較
7.1.2 頻域測量的分類
7.2 掃頻儀的工作原理與應用
7.2.1 掃頻儀組成
7.2.2 掃頻儀工作原理
7.2.3 典型儀器——AH1254B型寬頻帶掃頻儀
7.2.4 掃頻儀的應用
7.3 頻譜分析儀的工作原理與應用
7.3.1頻譜分析儀的組成與工作原理
7.3.2頻譜分析儀的主要性能指標
7.3.3 典型儀器——DS8831Q型頻譜分析儀
7.4 失真度測量儀的工作原理與應用
7.4.1 失真度的定義
7.3.2 失真度測量儀工作原理
7.3.3 典型儀器——KH4116型全自動低失真度測量儀
本章小結
習題7
第8章 數據域測量與儀器
8.1 數據域測量的基本概念
8.1.1 數據域測量的特點
8.1.2 數字係統的特點
8.1.3 數據域測試儀器設備
8.1.4 邏輯筆和邏輯夾
8.2 數據域測試技術
8.2.1 邏輯電路的簡易測試
8.2.2 數據域測試方法
8.2.3 故障類型、故障測試及故障定位
8.3 邏輯分析儀
8.3.1 邏輯分析儀的分類與組成
8.3.2 邏輯分析儀的工作原理
8.3.3 邏輯分析儀與示波器的比較
8.3.4邏輯分析儀的主要技術指標與應用
8.4 典型儀器——Flyto L-100型邏輯分析儀
8.4.1 Flyto L-100型邏輯分析儀主要性能指標
8.3.2 Flyto L-100型邏輯分析儀的特點
8.3.3 Flyto L-100型邏輯分析儀的使用方法
本章小結
習題8
第9章 智能測試儀器與係統
9.1 智能儀器與應用
9.1.1 智能儀器的組成
9.1.2 GPIB接口
9.1.3 智能儀器的特點
9.1.4 智能儀器的典型處理功能
9.1.5 典型儀器——HG-1850型DVM
9.2 虛擬儀器
9.2.1 虛擬儀器的特點
9.2.2 虛擬儀器的硬件構成與分類
9.2.3 虛擬儀器的軟件構成
9.2.4 典型虛擬儀器編程軟件——LabVIEW簡介
9.4 自動測試係統
9.4.1 自動測試係統的基本組成
9.3.2 VXI總綫係統
9.5 網絡化儀器
9.5.1 網絡化儀器的結構與特點
9.5.2 現場總綫係統
本章小結
習題9
附錄
附錄A 實驗指導書
A.1 電子測量與儀器認識實驗
A.2 低頻信號發生器的使用
A.3 函數信號發生器的使用
A.4示波器認識實驗
A.5 示波器的應用
A.6 電壓錶的使用
A.7電子計數器的使用
A.8 數字電橋的使用
A.9 晶體管特性圖示儀的使用
A.10 掃頻儀的使用
A.11 頻譜儀的使用
A.12 失真度測量儀的使用
A.13 邏輯分析儀的使用
A.14 放大電路部分指標的測量
A.15 功放電路部分指標的測量與調試
附錄B 課程設計指導書——數字電壓錶課程設計
附錄C 部分習題參考答案
附錄D LabVIEW軟件功能與應用
參考文獻
這本書,暫且稱之為《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精講》,簡直是一本嚴謹的學術論著,而非我們通常理解的應試教材。它對概率論基礎的闡述,從公理化定義齣發,每一步都充滿瞭數學上的精確性。隨機變量的定義、矩的性質、各種常見分布(如泊鬆、正態、伽馬)的推導過程,都展現瞭作者深厚的數學功底。對我個人而言,這本書最齣彩的部分在於對數理統計的講解,特彆是參數估計部分。最大似然估計(MLE)和矩估計(MOM)的推導過程,講解得邏輯嚴密,每一步的漸近性質(如一緻性、漸近正態性)都有詳細的證明。作者很注重區分“點估計”和“區間估計”的差異,並對置信區間的構造和解釋給齣瞭非常謹慎和準確的錶述,避免瞭許多初學者對“95%置信”的常見誤解。這本書對統計推斷的講解,比如假設檢驗的Neyman-Pearson引理,雖然理論性很強,但一旦理解,對理解任何統計軟件的輸齣結果都會有質的飛躍。這本書需要耐心和一定的數學基礎去啃讀,但它給予的迴報是無可替代的統計學思維深度。
評分我對這本《計算機網絡:自頂嚮下方法》的喜愛,源於其獨特的教學視角和清晰的層次劃分。很多網絡教材上來就講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讓人感覺像是陷入瞭繁瑣的電信號和協議細節中,很快就失去瞭興趣。這本書卻反其道而行之,它選擇從應用層(如HTTP、DNS)入手,讓讀者先理解數據在應用中的錶現形式,再逐步嚮下追溯到傳輸層(TCP/UDP)、網絡層(IP尋址和路由)乃至鏈路層。這種“自頂嚮下”的結構,極大地激發瞭我的學習熱情,因為我能立刻看到所學知識在實際互聯網應用中的對應關係。例如,講解TCP三次握手和四次揮手時,它會結閤實際數據包的交互流程圖,而不是空洞地討論狀態機。在路由算法部分,盡管涉及OSPF等復雜協議,但作者依然能將其簡化為清晰的迭代過程,並強調距離嚮量和鏈路狀態路由的核心差異。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口語化,讀起來像是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在給你做項目復盤,而不是在背誦標準。它對於理解網絡協議棧中各個層級的職責劃分和接口關係,具有極高的指導價值。
評分我必須承認,我對《信號與係統》這本書的評價,更多是基於其對數學工具應用的深刻剖析。不同於市麵上一些隻注重概念堆砌的教材,這本書將傅裏葉分析、拉普拉斯變換和Z變換這些核心數學工具,完全融入到對連續時間和離散時間信號處理的各個環節中。它的嚴謹性體現在每一個推導步驟上,即便是初看略顯枯燥的積分和求和,作者也力求解釋清楚其背後的物理意義。我特彆欣賞它在講解捲積積分時所采用的“翻轉和平移”的幾何解釋,這比單純的代數推導要直觀得多。書中對LTI係統的時域和頻域分析交替進行,形成瞭一個完美的閉環學習路徑。比如,在分析濾波器特性時,它會先從時域的脈衝響應入手,再自然過渡到頻域的頻率響應,讓讀者清晰地看到時域特性是如何映射到頻域的。對於係統穩定性、因果性等抽象概念的討論,作者也處理得非常得當,通過構造一些邊界情況的例子,加深瞭我們對這些判據重要性的認識。總而言之,這本書是提升數學建模能力和深入理解信號處理本質的絕佳選擇,但它確實要求讀者有一定的微積分和綫性代數基礎。
評分《自動控製原理:現代方法與實踐》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震撼在於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連接經典控製理論和現代控製理論的橋梁。我之前學經典控製時,總覺得根軌跡、波德圖這些工具雖然實用,但缺乏一個統一的數學框架來統領全局。這本書則不然,它從狀態空間描述齣發,係統地介紹瞭係統的能控性和能觀測性,這簡直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作者在講解可控性判據時,並沒有迴避復雜的矩陣運算,而是清晰地闡述瞭為什麼這些矩陣的秩對係統的設計至關重要。書中對現代控製設計方法的介紹非常全麵,比如極點配置、觀測器設計(Luenberger觀測器)以及最優控製的初步概念,都講解得非常透徹。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它在理論講解的同時,穿插瞭大量用MATLAB/Simulink進行的仿真實例,這使得抽象的數學概念立刻變得可視化和可操作化。通過這些實例,我可以直觀地看到改變狀態反饋增益矩陣後,係統響應發生的顯著變化。這本書的難度稍高,更適閤作為控製理論進階的參考書,對於想從事先進自動駕駛或機器人控製領域的工程師來說,是必備的理論基石。
評分這本《模擬電子技術基礎》簡直是為初學者量身打造的教科書,內容組織得極其清晰有條理。作者在講解PN結、二極管特性這些基礎概念時,沒有一上來就堆砌復雜的公式,而是用非常生動形象的比喻和清晰的圖示來幫助我們理解其工作原理。我記得我第一次接觸半導體器件時,總是感覺雲裏霧裏,但翻開這本書後,那種睏惑感立刻消散瞭。它花瞭大量篇幅來闡述各種放大電路的組態,比如共射、共基、共集,不僅講解瞭它們的直流和交流分析方法,還細緻地分析瞭不同組態的輸入輸齣阻抗和頻率響應特性,這對於我後續設計實際電路至關重要。特彆是對反饋理論的介紹,從負反饋的基本結構到電壓串聯、電流並聯等四種經典反饋組態,講解得深入淺齣,讓人能真正理解反饋是如何改善電路性能的,而不是僅僅記住公式。對於動手能力比較弱的同學來說,書後附帶的大量例題和思考題,配閤詳細的解答步驟,簡直是自學寶典,每一次解題都是對理論知識的一次深刻鞏固。這本書的知識密度適中,既保證瞭理論的深度,又兼顧瞭工程實踐的應用性,是電子工程領域不可多得的入門級經典教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