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一维碳纳米材料及其复合结构(大连理工大学博士文库)
定价:45.00元
作者:王治宇
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6850217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王治宇编写的《一维碳纳米材料及其复合结构》以廉价碳源——煤炭为原料,采用等离子电弧放电法较系统地开展了煤基纳米炭素材料的制备研究,成功制备得到了富勒烯和多种结构形态的碳纳米管;研究了煤基纳米炭材料的微观形貌及其生长机理,同时探讨了在催化剂和等离子体电弧辅助条件下热解烃类气体,以煤基炭棒为基体制备微米炭材料的技术途径。
目录
1 碳纳米管
 1.1 碳纳米管的发现
 1.2 碳纳米管的结构和分类
 1.3 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
 1.3.1 电弧放电法
 1.3.2 激光蒸发法
 1.3.3 化学气相沉积法
 1.4 煤基碳纳米管
 1.4.1 煤基碳纳米管的制备
 1.4.2 煤基多壁碳纳米管
 1.4.3 煤基分枝碳纳米管
 1.4.4 煤基双壁碳纳米管
2 一维纳米电缆复合结构
 2.1 碳纳米管的填充
 2.1.1 碳纳米管的毛细管作用填充
 2.1.2 碳纳米管的原位填充
 2.1.3 其他填充方法
 2.1.4 碳纳米管填充技术应用
 2.2 基于碳纳米管的一维纳米电缆复合结构
 2.2.1 铜/碳纳米管纳米电缆
 2.2.2 稀土氟化物/碳纳米管纳米电缆
 2.2.3 过渡金属/碳纳米管纳米电缆
3 纳米电缆结构的低温合成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印象是,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高性能结构设计的大门,那些关于材料形态与功能之间内在联系的探讨,着实令人深思。作者似乎对如何将纳米颗粒有效地、均匀地分散到基体中,以避免团聚带来的性能衰减问题,有着一套非常成熟且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书中对“缺陷工程”在调控材料宏观力学性能方面的论述尤为精彩,它不再将缺陷视为单纯的负面因素,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可被精准利用的结构特征。这种颠覆性的思维方式,对于正在进行新材料研发的工程师们无疑是极具启发性的。此外,书中的图表和示意图制作得极为精美和直观,有效地弥补了纯文字描述的抽象性,使得一些复杂的结构概念能够被迅速捕捉和理解。可以说,这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并且每次都能从中汲取新意的参考书。
评分这部作品集简直是一次对未来材料科学的深度探索,它以一种非常前沿和严谨的态度,梳理了纳米技术在结构材料领域的新兴方向。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作者在材料设计理念上的独到之处,尤其是在如何通过精妙的纳米尺度调控来赋予宏观材料前所未有的性能方面,展现了令人惊叹的洞察力。它不仅仅是罗列实验数据或理论公式,更像是一本引导读者思考如何跨越现有材料瓶颈的路线图。特别是对于那些致力于开发轻质高强、或者具有特殊电学/热学响应特性的研究人员来说,书中的某些章节提供了看待问题的全新视角,比如如何利用界面工程来优化复合体系的性能。这种将基础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得整本书的实用价值和学术深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多尺度问题时所展现出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即便是涉及复杂的晶体学和输运机制,也能被分解得清晰易懂。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沉稳且富有学术气息,它不像市面上流行的科普读物那样追求表面的惊艳,而是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地构建起一个严密的知识体系。它更侧重于原理的深挖和机制的阐明,比如在探讨某些热力学驱动过程时,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基础物理模型进行佐证,展现了极强的理论功底。我个人非常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保持的那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于任何声称达到的性能提升,都会辅以详尽的表征数据和理论分析来支撑其可靠性。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材料从微观到宏观转变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基础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石。它很少涉及市场化的炒作,而是聚焦于科学本质的提炼与总结,这在当前浮躁的研究环境中显得尤为可贵。
评分读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关于“结构如何决定功能”的综合性范本。作者似乎对各种制备工艺的限制和可能性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以此为基础来设计其理论模型,使得理论的推导始终立足于现实的可行性。尤其是在涉及多相界面行为的讨论部分,书中对不同材料体系之间应力传递和能量耗散机制的分析,逻辑链条非常清晰,很容易让人理解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这种对潜在风险的预见性分析,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纯粹的理论介绍,更像是一份高级别的工艺指导手册。不同章节之间的衔接处理得也十分自然,知识的递进关系体现了作者长期积累的学术脉络,使得读者在阅读时体验到一种知识的累积和深化过程,而不是零散信息的堆砌。
评分这本书在对材料特性进行评估时,展现出了一种超越传统力学范畴的广阔视野。它不仅仅关注强度和刚度,更将电荷传输、热稳定性乃至环境响应性等多个维度纳入考量,形成了一个多维度的材料性能评价体系。这种系统化的评估方法对于制定下一代先进材料的研发标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新型表征技术的运用和解读,作者非常擅长利用尖端的分析手段来“看见”那些肉眼不可见的微观结构变化,并将其与宏观性能的变化精确关联起来。这种对数据驱动研究的强调,以及对实验细节的尊重,是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之一。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化实践的桥梁,内容充实,论据充分,值得领域内的专业人士细细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