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单频网规划技术与工程实践
定价:58.00元
作者:海霞
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50436371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9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当前我国广播电视的技术体制正在面临着由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迅速转换的过程中。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作为广播电视覆盖网的基础网络,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由于单频网组网方式具有频谱利用率高、覆盖效果好、适于移动接收和便携接收,因此被外广泛采用。但由于单频网技术较为复杂,对同步指标要求严格,所以网络的设计、建设、调试和运行维护有较高的要求。
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单频网的工作原理及其关键技术,详细论述了单频网的频率规划和覆盖预测方法,阐述了单频网的组网结构、组网设备、调试方法、测试方法,并总结了近年来在单频网建设、调试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该书对单频网的设计、建设、调试和运行维护的工程技术人员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新出的《单频网规划技术与工程实践》看起来像是本硬核的技术手册,专注于通信领域那个细分得不能再细的领域。我正在考虑要不要入手,因为它似乎直接切入了很多实际工程中遇到的痛点,比如如何在一片复杂的电磁环境中,用单一的频率实现最优覆盖和最小干扰。我猜想,书中必然会深入探讨信道模型、功率分配策略,以及那些让人头疼的资源协调问题。对于我们这些在实际网络部署中摸爬滚打的人来说,理论的探讨固然重要,但更渴望看到的是那些经过验证的、可复制的“最佳实践”。比如,在面对城市峡谷效应或者偏远地区信号衰减时,具体的基站选址和天线倾角调整的最佳流程,有没有通过大量的仿真和现场测试得出的经验数据来支撑?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清晰的、从宏观规划到微观实施的完整蓝图,那绝对是工具箱里的宝藏。我特别期待看到对最新频谱效率提升技术,如波束赋形在单频组网中的应用案例分析,这往往是理论与实践差距最大的地方。
评分读完作者的简介,我感觉他/她应该是在运营商或者设备制造商有深厚积累的专家。因此,这本书的价值很可能体现在对标准制定和实际监管环境的理解上。单频网的部署往往受到严格的频谱管理规定约束。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探讨了如何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中,满足监管机构对带外辐射和邻区干扰的严格要求。这涉及到非常精细的发射功率限制和频率偏移控制。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设计和实施合规性测试(Compliance Testing)的建议,比如在特定地理位置和环境温度下的性能基线设定,那对于确保项目顺利通过验收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法律和行政层面的问题。一个成功的工程项目,技术指标达标只是前提,最终能顺利投入商业运营才是王道,我期待本书能在这些“软性”的工程要素上提供宝贵的洞察。
评分从一个更高层级的战略规划角度来看待这本书,我更关注它如何处理宏观的容量需求与微观的频率复用效率之间的平衡。单频网的优势在于简化了网络结构,但其挑战在于如何精细地控制小区的边界和干扰。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套成熟的、可扩展的规划方法论,那价值就体现出来了。我指的是那种能够适应未来业务增长预测,并且能够预留出升级裕度的规划框架。例如,针对物联网设备海量接入和高带宽视频流并发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业务需求,单频网络在资源调度上如何做出灵活的权衡?我希望看到不同业务模型下的容量仿真结果对比,以及相应的部署成本效益分析。毕竟,任何工程决策的背后都是经济效益的考量。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可量化的评估体系,帮助我们量化不同规划方案的长期运营成本(OPEX),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更是一份商业决策辅助文档。
评分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我首先注意到它对“工程实践”四个字的强调,这让我这个搞项目出身的人感到非常亲切。很多教科书过于偏重数学推导和理想模型,读完后感觉知识很完备,但一到现场就无从下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弥补这种鸿沟。比如,在项目收尾阶段,验收标准的设计和调试过程的标准化流程,这些细节往往决定了一个项目的成败。我期待书中能有关于故障排查的实用章节,例如,当网络性能指标持续不达标时,应该按照什么样的逻辑顺序去检查硬件、软件配置和环境因素。一个好的工程实践指南,应该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你身边耳提面命,告诉你哪些是“陷阱”,哪些是“捷径”。如果它能把复杂的优化算法转化为可操作的配置参数建议,那就太棒了。我更看重那些展示了“做了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做”的详细案例,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应该做什么”的理论层面。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另一个期望是它在软件工具链上的论述深度。在现代通信规划中,手工计算早已被各种专业软件取代。这本书是否涵盖了当前主流规划软件(比如Infovista, Atoll或其他自研工具)在处理单频网络特定问题时的设置技巧和注意事项?一个关键点是,这些软件的内置模型是否能完全准确地模拟单频网络中复杂的同步和干扰消除机制?我希望看到对特定软件模块的“黑箱”进行一些解密,指出哪些参数是敏感的,哪些是需要现场调优的关键点。很多时候,软件输出的结果是“黑色的”,工程师只能盲目相信。如果这本书能教会我们如何“看透”这些软件的输出,如何根据实际测量数据对软件模型进行校准和迭代,那无疑会大大提高规划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不仅仅是教你怎么使用软件,更是教你如何驾驭软件背后的物理原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