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IUV-承载网通信技术(特装版)
定价:158.00元
售价:107.4元,便宜50.6元,折扣67
作者:罗芳盛,林磊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115411600
字数:
页码:159
版次:0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突出4G全网概念,系统的覆盖承载网数据通信、传输理论及工程实践;
2、透彻分析4络技术理论、发展趋势;
3、结合现网案例,覆盖网络规划、设备部署、业务调测全流程,实用性强;
4、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可与“IUV-4G全网规划部署实训应用”仿真软件配合,验证本书知识点。
内容提要
本书将4G承载技术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理论部分重点介绍了4G的IP承载及光传输网络架构、实现原理、关键技术等,并结合现网应用对其中的重要概念和主要协议进行详细阐释。同时,本书以《IUV-4G全网规划部署线上实训软件》为基础,结合理论基础以及国内运营商的实际建网情况,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LTE的IP承载网和光传输网从网络规划、开通调试到业务调试网络部署全流程,为初学者以及承载网技术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建议读者将本书与《IUV-4G全网规划部署线上实训软件》配合使用,便于读者深入浅出地理解LTE承载网络建立整体流程及方案,同时也能够掌握部分运营维护相关技能。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技术和管理等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也适合从事LTE承载网络规划设计、系统运营、网络建设、调测维护等工程项目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
目录
章 IP承载原理 1
1.1 网络概述 1
1.1.1 什么是承载网 1
1.1.2 网络拓扑 3
1.1.3 网络分层 6
1.1.4 典型组网 8
1.2 TCP/IP协议栈 9
1.2.1 OSI概述 9
1.2.2 TCP/IP概述 13
1.2.3 封装与解封装 14
1.2.4 TCP/IP层次和协议 15
1.2.5 IP地址 33
1.3 二层交换原理 41
1.3.1 交换机基本功能 41
1.3.2 VLAN 44
1.4 常见网络设备及线缆 48
1.4.1 交换机 48
1.4.2 路由器 48
1.4.3 路由交换机 49
1.4.4 PTN设备 50
1.4.5 RJ45接口与双绞线 51
1.4.6 光纤 53
1.4.7 光纤接头和光模块 54
1.5 路由基础 55
1.5.1 路由基本概念 55
1.5.2 路由的分类 60
1.5.3 路由优先级 69
1.5.4 长匹配原则 70
1.5.5 IP通信流程 71
1.5.6 VLAN间路由 75
1.6 OSPF基本原理 78
1.6.1 OSPF概述 78
1.6.2 OSPF概念 78
1.6.3 OSPF协议报文 80
1.6.4 OSPF邻接关系 83
1.6.5 OSPF路由计算 87
1.6.6 OSPF区域划分 88
1.6.7 OSPF路由重分发 89
第2章 PTN原理 93
2.1 PTN概述 93
2.1.1 PTN的定义 93
2.1.2 PTN的发展背景 94
2.1.3 PTN的特点 96
2.1.4 PTN的应用 97
2.2 MPLS原理 99
2.2.1 MPLS概述 99
2.2.2 MPLS的特点 100
2.2.3 MPLS工作原理 102
2.2.4 MPLS术语 103
2.2.5 MPLS标签 105
2.2.6 转发等价类FEC 106
2.2.7 标签交换路径 107
2.2.8 倒数第二跳弹出 110
2.3 MPLS-TP原理 111
2.3.1 MPLS-TP定义 111
2.3.2 MPLS-TP和MPLS的区别 112
2.3.3 MPLS-TP网络结构 113
2.3.4 MPLS-TP的三个平面 114
2.3.5 MPLS-TP数据转发 116
2.4 PWE3原理 117
2.4.1 PWE3概述 117
2.4.2 PWE3工作原理 118
2.4.3 PWE3网络基本要素 119
2.4.4 PWE3报文转发 120
2.4.5 PWE3业务仿真 121
第3章 OTN基本原理 125
3.1 DWDM技术概述 125
3.1.1 DWDM基本概念 125
3.1.2 DWDM常见网元类型 127
3.1.3 DWDM的特点 128
3.2 DWDM结构及技术 129
3.2.1 DWDM系统结构 129
3.2.2 光波分复用和解复用技术 129
3.2.3 光放大技术 129
3.2.4 监控技术 130
3.3 DWDM相关技术标准 130
3.3.1 工作波长范围 130
3.3.2 DWDM系统的工作波长 132
3.3.3 DWDM系统的性能指标 132
3.4 OTN概述 133
3.4.1 OTN概念 133
3.4.2 OTN优点 133
3.5 OTN网络层次划分 135
3.5.1 OTN网络结构 135
3.5.2 OTM的结构 136
3.5.3 映射 138
3.5.4 比特速率和容量 139
3.6 OTN硬件系统结构 141
3.6.1 单板分类 141
3.6.2 光转发板 142
3.6.3 光合波/分波板 142
3.6.4 光放大板 143
3.6.5 电交叉子系统 144
3.6.6 CSU单板 145
3.7 系统信号流 146
第4章 承载网规划及配置 149
4.1 承载网拓扑规划与容量计算 149
4.1.1 IP拓扑规划 149
4.1.2 IP承载网容量计算 151
4.1.3 OTN网络规划 155
4.2 承载网设备配置规划 156
4.2.1 设备配置规划 156
4.2.2 OTN波长规划 160
4.2.3 线缆连接规划 162
4.3 承载网数据规划与配置 164
4.3.1 数据配置说明 164
4.3.2 IP地址规划 164
4.3.3 路由规划 167
4.3.4 电交叉规划 170
4.3.5 PTN/路由器数据配置 170
4.3.6 OTN数据配置 186
第5章 4G全网综合调试 189
5.1 4G全网故障排查总流程 189
5.2 LTE承载网综合调试 192
5.2.1 调试工具介绍 192
5.2.2 承载网故障排查方法及案例分析 202
作者介绍
林磊,中兴通讯高级工程师,中兴通讯专家讲师,广东移动战略咨询顾问,四川电信外聘战略顾问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在高校任教的老师,我挑选教材和参考书的标准是极高的,它必须具备逻辑的严密性、内容的权威性和知识的前沿性。我正在为一门面向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寻找一本能够弥补现有教材不足的补充读物。目前市场上的很多著作,在讲解一些复杂的协议栈时,往往陷入繁复的符号和晦涩的定义中,导致学生难以建立清晰的直观理解。我希望这本特装版能够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也许可以通过更生动、更结构化的图示,比如用分层模型或者功能模块分解的方式,来阐述复杂的流量工程和保护恢复机制。更重要的是,它需要能够体现出最新标准组织(如ITU-T、IETF)在承载网领域的最新提案和共识。如果它能帮助我的学生们在撰写毕业论文时,能引用到最新的、权威的技术细节,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无可估量。
评分这本厚重的《IUV-承载网通信技术(特装版) 9787115411600》拿到手里,首先给我的感觉就是扑面而来的专业气息。作为一名在网络通信领域摸爬滚打了好几年的工程师,我深知理论基础的扎实对于项目实施的指导意义有多么关键。这本书的版式和排版都透露着一种严谨,每一个图表、每一个公式似乎都经过了反复推敲。我目前正在负责一个涉及到下一代核心网升级改造的项目,其中对于承载网的性能优化和未来扩展性有着极高的要求。市面上很多资料都停留在相对基础的层面,或者过于侧重于某个单一的技术点,缺乏一个宏观的、系统性的视角来整合整个承载网的架构演进和关键技术。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对SDN/NFV在承载网中的深度融合应用有所阐述,毕竟,如何通过灵活的控制平面和虚拟化资源来实现业务的快速部署和差异化SLA保障,是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希望这本特装版能够在解决实际工程难题上提供更具前瞻性的思路,而不仅仅是教科书式的知识堆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低调而沉稳的感觉,与它所承载的“特装版”身份相匹配,想必内容必然是经过了深度打磨的。我个人对网络架构的演进历史和底层原理有着近乎痴迷的兴趣。在学习通信技术时,我一直认为,如果不理解技术背后的“为什么”是这样设计,那么学到的知识就容易变得僵化,难以应对未来的变化。我期望这本书能在深入讲解现有4G/5G回传承载网的主流技术(比如MPLS-TP或者基于SRv6的解决方案)的同时,能更进一步地剖析下一代网络架构,比如空天地一体化接入对承载网提出的新要求,以及量子通信在未来承载网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如果能将这些宏大的未来愿景,用严谨的工程语言和技术细节串联起来,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是参考手册,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行业发展路线图了。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过程其实挺曲折的,因为是“特装版”,流通量似乎比标准版要小一些。这反而让我更加确信,里面收录的内容很可能是经过特别精选或独家授权的。我关注的重点在于运维自动化和智能化。在目前的网络规模下,依靠传统的人工操作和故障响应模式已经完全不可持续。我急切地需要了解,如何利用AI/ML技术对承载网的的海量告警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实现故障的预测性维护,而不是事后补救。书中是否详细探讨了遥测(Telemetry)技术如何高效地采集实时数据,以及如何将这些数据反馈给控制层,形成闭环的自愈合网络?如果它能够提供关于如何构建一个高效的、基于数据驱动的承载网运维体系的蓝图,哪怕只是概念性的框架,对我当前主导的运维转型项目都将是巨大的推动。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抱着一种“救急”的心态。我们部门近期接到一个比较棘手的任务,要求在一个超大规模的城域网中引入新的波分复用技术,以应对爆炸式增长的流量,但同时还要严格控制新增设备的能耗和占地面积。我手头现有的资料对于如何在复杂的存量网络环境下,平滑、低风险地引入这些前沿技术,描述得非常模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实在在的“操作指南”或者说“最佳实践案例”。比如,在不同业务场景下,如何权衡时分、频分、空分等技术的适用性,以及在进行网络切片隔离时,物理层和逻辑层面的安全边界如何清晰界定。那种纯粹的学术探讨固然重要,但对于一线工程师来说,如何将理论转化为生产力,如何避免“拍脑袋”决策带来的巨额返工成本,才是真正价值所在。因此,我非常关注书中是否提供了足够多的、基于实际部署经验的案例分析和故障排查的独门秘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