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全英文)半导体纳米材料在太赫兹电场中的特性沈韬
定价:36.00元
作者:沈韬
出版社:冶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50246161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详尽地介绍了半导体基础纳米结构在太赫兹电场中的响应特性、空间载流子受激运动机理、解析及快速分析的方法。涵盖了半导体基础理论,载流子输运方程分析、有限元数值方法解析、等效电路分析方法等内容。《半导体纳米材料在太赫兹电场中的特性(英文版)》由沈韬编著。
目录
1 Introduction
References
2 Theoretical Framework
2.1 Electromagic Field Theory
2.2 Brief Review on Related Semiconductor Physics
2.2.1 Energy band theory
2.2.2 Carrier concentration at thermal equilibrium
2.3 Charge Transport in Semiconductor
References
3 Semiconductor Nanostructure in the Static Electric Field
3.1 Semiconductor Nanoplate in the Static Field
3.2 Semiconductor Nanoparticle in the Static Field
4 Response of Elementary Semiconductor Nanostructures in Quasi-Static Electric Field
4.1 Carrier Dynamics
4.2 Semiconductor Nanoplate in the Quasi-Static Field
4.3 Semiconductor Nanoparticle in the Quasi-Static Field
References
5 Full Wave Analysis
5.1 Full Wave Analysis of a Semiconductor Nanoparticle
5.2 Response of Semiconductor Nanoparticle with High Doping Level in Dynamic Field
6 Equivalent Circuit Representation for Conductive Nanostructure
6.1 Basic Concepts of Equivalent Circuit
6.2 Equivalent Circuit Representation for the Semiconductor Nanoplate
6.3 Equivalent Circuit Representation for the Semiconductor Nanoparticle
6.4 Equivalent Circuit Representation for the Metal Nanoparticle
References
7 Conclusion
7.1 Summary
7.2 Suggestions for Future Work
Appendix A
Appendix B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透露出一种严肃的学术气息,但阅读体验却出乎意料地流畅。它不像某些专业书籍那样,动辄就抛出一大段公式,让人感觉像是在啃一块坚硬的数学“石头”。相反,作者似乎很擅长“讲故事”,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解释那些抽象的物理概念。比如,书中描述纳米结构中的等离激元共振时,那种类比于水面涟漪的描述,一下子就让原本晦涩的电磁耦合问题变得生动起来。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尺寸效应”的探讨。在宏观世界,我们习惯了材料性质的稳定,但在纳米尺度下,边界条件变得空前重要。书中详尽地分析了不同尺寸的量子点、纳米线阵列,其对特定频率太赫兹波的响应差异,这种细致的对比,对于理解如何“定制”材料特性来适应特定的太赫兹应用至关重要。它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我们对“半导体”这个概念的理解,在面对维度降至个位数纳米时,到底需要修正多少。这种深入骨髓的材料物理洞察,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尤其是对不同类型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分类讨论,体现了作者对该领域全景的把握。它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硅基或III-V族半导体,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新兴的二维材料,比如过渡金属硫化物(TMDs)的纳米片。在这些二维材料中,面内和面外的电学特性存在着巨大的各向异性,这使得它们与太赫兹场的耦合方式变得异常复杂且有趣。书中对这些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声子散射机制如何影响太赫兹吸收峰的展宽和移动,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这种跨越不同材料体系的普适性讨论,避免了将研究局限在单一体系的弊端。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于如何选择和设计下一代太赫兹器件的材料平台,有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它不再是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不同的晶体结构和原子排列,如何根本性地重塑材料的电磁响应。
评分这部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一些抽象的几何图形,隐约能感受到一种前沿科技的冰冷与精准。我当时拿起它,主要是冲着这个领域的好奇心去的。毕竟,太赫兹(THz)频段一直被认为是电磁波谱中“遗失的波段”,它连接了微波和红外,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但研究起来也相当棘手。我本以为这本书会像很多教科书那样,从基础的麦克斯韦方程组讲起,然后逐步深入到材料的宏观响应。然而,当我翻阅目录时,发现它似乎更注重于一种“自下而上”的视角,聚焦于纳米尺度下的量子效应和界面现象。这让我有些意外,也带来了新鲜感。通常,这类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堆砌着复杂的数学推导,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又过于工程化,只停留在应用层面而缺乏对物理机制的深入挖掘。这本书的叙事节奏似乎在寻找一个微妙的平衡点,试图用一种更直观的方式去描绘那些在纳米尺度下,电子和晶格振动如何被太赫兹场精确调控的过程。我对它能否成功地将量子力学的精妙与实际材料的复杂性结合起来,保持着一种审慎的期待。特别是关于界面缺陷对太赫兹吸收和透射的影响,那可是决定实际器件性能的关键因素。
评分整本书的论述风格,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性,它似乎总是在暗示读者,当前的知识体系存在哪些尚未被充分探索的“暗区”。在讨论太赫兹波与纳米材料的相互作用时,作者非常注重引入“局域场增强”的概念,并详尽分析了如何通过优化纳米结构的几何形状,比如改变锥度和间距,来实现对特定太赫兹频率的极致耦合。这部分内容与其说是理论介绍,不如说更像是一本高手之间的“工程心法”。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如何将电磁理论、材料科学和纳米加工技术无缝衔接地结合起来。对于那些希望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原型器件的研究人员来说,这种注重“可操作性”和“优化路径”的讨论,其价值甚至超过了纯粹的基础物理推导。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能感受到思维被持续激发的状态,迫不及待地想回到实验室去验证书中的某些大胆猜想。
评分坦率地说,在开始阅读之前,我对于“沈韬”这个名字在半导体物理领域的名气并不十分熟悉,但这不妨碍我对书籍内容的判断。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其对实验观测与理论模拟之间鸿沟的填补尝试。太赫兹波段的测量本身就极具挑战性,信噪比、样品制备的均匀性都是大问题。这本书在描述实验结果时,并没有回避这些技术难点,而是坦诚地指出了当前技术的局限性,并借此引出了更先进的理论模型需求。特别是关于非线性效应的部分,当太赫兹场足够强时,材料内部的载流子输运不再是线性的欧姆行为,这种高场下的动力学行为,书中通过引入时间分辨的模拟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我感觉作者在这部分内容的处理上,展现了极高的科研敏感度,没有停留在表面化的描述,而是试图穿透现象,触及背后的基本物理机制。这种既脚踏实地观察现象,又大胆尝试构建新模型的态度,是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探索的标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