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學,無疑是傳統中國哲學的一大哲學森林。 作者費十年完成此書,以當代哲學-尤其是邏輯和語言哲學-的分析素養,維根斯 坦式的語言釐清和語語批判的精神和工夫,和奧斯丁式的哲學田野工作的細緻和努力, 對老子的造句和思考方式、老子哲學的內容,儘其可能清楚易懂地呈現齣來,並且做必 要的批評。 對當代老子哲學的研究,也做必要的檢討。在作者的努力下,相信讀者不但可以 相當清楚看到老子哲學的樹枝和樹葉,而且也可以看到它的樹根和廣含的林相和林脈 。 本書是老子哲學的一個真正新探進,可以提供傳統中國哲學著作研究有用的參 考。
劉福增
臺灣新竹人。臺大及美國洛杉磯加大畢業,現任臺大教授。主授邏輯、語言哲學、弗列格、羅素、維根斯坦、蒯英、老子和先秦名傢。從當代邏輯大師丘崎(Church)學數理邏輯;從名邏輯傢張辰中(C. C. Chang)學集閤論;從名哲學教授鄧南倫(K. S. Donnellan)學語言哲學;從名哲學教授卡普蘭(D. Kaplan)學邏輯形上學。著有《邏輯與設基法》、《語言哲學》、《邏輯思考》、《奧斯丁》、《老子哲學新論》等三十部書。自 序
本書前後寫瞭十年。 《老子》一書,以中文文言寫成,一共隻有五韆多字。就哲學思想的內容而言,它無疑是哲學史上一部偉大著作;就造句形式和思想的錶達方式而言,它也異常突齣。 1989年7月,「第六屆國際中國哲學會議」在美國夏威夷大學(Hilo)舉行。為瞭有機會到夏威夷遊玩,我寫瞭一篇討論《老子》一書頭兩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文章,到大會發錶。這是本書的第一章,也是我所寫的第一篇討論老子的文章。後來我陸續發現,我對《老子》及其哲學,以及當代學者的老子研究,有一些看法和意見。於是一篇接著一篇寫下去。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到瞭今年1999年第10年,剛好寫瞭第十篇「道、天地、萬物、人間一宇宙」。我對《老子》及其哲學的重要性和基本的看法和意見,好像已經寫完瞭。 本書每章就是過去寫的每篇文章。現在依每篇著作完成時間排成章次。每篇文章,都是獨立寫成的,因此讀者可以不必依章序閱讀。這次將十篇文章集結成書,我也做瞭必要的修改和調整。 多年來我的研究領域是邏輯、語言哲學、弗列格、羅素、維根斯坦、蒯英等。這些領域的研究給我的基本哲學訓練和「習性」是,語言意義的釐清和批判,語言和概念的精緻分析,觀念清楚的要求,以及思想架構、紋路和主脈的把握。在本書所做的老子探究中,我儘量應用這些訓練和習性,希望能把《老子》的文本、老子的思考式方式和哲學內容,清楚而有批判反省的講齣來、寫齣來。維根斯坦式的語言釐清和語言批判的活動和工夫,以及奧斯丁式的哲學田野工作的細緻和努力,是在這些研究中我一直努力去做的。老子的哲學森林,我希望在我的努力之下,讀者不但可以相當清楚地看到它的樹枝和樹葉,而且也可以看到它的樹根和廣含的林相和林脈。我相信,本書是老子哲學的一個真正新探進。我在每篇文章裏,都具體的顯示和應用一些新探進。相信這些新探進,可給其他傳統中國哲學著作的研究,提供有用的參考,甚至是方法上的一種革命。 四十多年前,我在臺大念哲學係時,曾選吳康教授「老莊哲學」的課。吳康教授講課的聲音非常小,我選他的課的唯一理由是上課不必抄筆記,因為他有一本《老莊哲學》的書。考臺大哲學研究所時,我的「專書」選瞭《老子》。但那時,我從未想過有一天我會寫一本四十幾萬字講老子的書。本書的齣版,勾起瞭我許多迴憶,也令我想起瞭吳康老師。 劉福增國立臺灣大學哲學係初讀幾章,我發現作者在引述和旁徵博引方麵下瞭極大的功夫,引用瞭從西方哲學史到現代物理學的一些觀點,試圖為老子的思想尋找更廣泛的知識支撐。這種跨學科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它拓寬瞭我們對“道”的理解邊界。然而,這種“新論”的風險也在於,如果論證鏈條銜接得不夠緊密,很容易顯得像是在為老子“貼金”,而非真正挖掘其內在的邏輯。我個人對作者處理“辯證法”部分的興趣非常濃厚。老子思想中蘊含的對立統一思想,在當代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的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我真誠地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方法論,告訴我們如何在麵對衝突和不確定性時,運用這種“無為而治”的智慧來化解危機,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知足”和“樸素”的道德呼籲上。期待它能提供更具操作性的哲學工具箱。
評分坦白說,我之前對老莊哲學的接觸主要停留在碎片化的理解上,總覺得那套體係玄而又玄,難以真正落地。這本書的齣現,似乎瞄準瞭這一痛點。從這本書的整體氣勢來看,它似乎想做一次徹底的“現代化”手術,將那些被曆史塵封的概念重新激活,讓它們能與當今高速運轉的社會節奏對話。我尤其留意瞭作者在討論“柔弱勝剛強”時,是否能給齣一些具體到商業競爭或人際關係中的案例分析。如果這本書隻是停留在純粹的思辨層麵,那麼對於我這種實踐導嚮的讀者來說,吸引力會大幅下降。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夠像一位高明的園丁,既能細心修剪老枝條,又能確保新芽能適應新的土壤環境。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搭建起一座橫跨兩韆多年曆史的溝通橋梁,那麼它的價值就不僅僅是一部學術專著,更可能成為一本引導現代人精神迴歸的指南。這需要作者極高的文字駕馭能力和深厚的跨文化理解力。
評分從書本的整體格局來看,作者似乎想將老子哲學置於一個更宏大的人類文明發展脈絡中進行考量。我注意到其中關於“自然”與“技術”關係的探討,這是一個非常當代且緊迫的議題。這本書是否能夠提供一種超越當前技術決定論的視角,重新審視人類與環境、與自身創造物的關係,是我最感興趣的點。我期待的“新論”是那種能夠穿透錶麵現象,觸及存在本質的深刻洞察。如果作者能巧妙地將老子對於“本源”的追尋,與當代人普遍存在的意義缺失感聯係起來,並提供一種精神上的慰藉與方嚮,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將遠超學術範疇。我希望它能像一麵古老的鏡子,映照齣我們今天迷失的方嚮,並提供一個寜靜的錨點。
評分這本《[A334] 老子哲學新論》的裝幀設計倒是頗具心思,拿到手上感覺很舒服,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屬於那種耐得住反復翻閱的類型。內頁的排版清晰易讀,字體大小適中,對於需要長時間閱讀的哲學類書籍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加分項。不過,我個人比較關注的是作者在如何將深奧的古代哲學與現代語境相結閤上下的功夫。光是看目錄,就能感覺到作者試圖構建一個非常宏大的理論框架,這既讓人期待,也帶來一絲隱憂——如何在保持原著精髓的同時,避免過度闡釋或生搬硬套?我希望看到的,是那種既能讓人領略到《道德經》的古樸韻味,又能對當代社會問題提供獨特洞察的“新論”。如果隻是停留在對既有觀點的重復梳理,那這本書的價值就會大打摺扣。所以,在初步翻閱之後,我最關注的,是作者處理“道”與“無為”這些核心概念時所采用的獨特視角和論證邏輯,期待它能帶來耳目一新的震撼感,而非僅僅是學術上的嚴謹堆砌。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具有侵略性,它不像傳統注疏那樣小心翼翼地揣摩古人原意,反而帶著一種近乎挑戰權威的姿態,對傳統解讀進行瞭大膽的重構。這種“新論”的勇氣令人贊賞,但同時也要求作者的論據必須無懈可擊。特彆是涉及到對“聖人”角色在現代政治生態中的定位時,我非常期待作者能拿齣令人信服的論據,說明這種古代的政治哲學模型,如何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依然具有指導意義。我更傾嚮於那種能夠直麵現代性的復雜性和功利性,並給齣深刻迴應的哲學探討,而不是那種試圖將世界簡化為“清靜無為”的烏托邦式描繪。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將老子的“清靜”轉化為一種高效、低耗的社會治理模式的理論基礎,那將是一次重大的理論突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