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广西乡村旅游研究
定价:28.00元
售价:19.0元,便宜9.0元,折扣67
作者:宋书巧,屠爽爽
出版社:中国环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51110289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广西乡村旅游研究》以旅游地理学、旅游经济学、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等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在对广西众多乡村旅游点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图文并茂,全面地概括总结了广西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和类型,客观地分析了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驱动机制,对乡村旅游者行为特征,乡村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旅游经营与管理,以及乡村旅游与农村发展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揭示了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广西乡村旅游研究》可为乡村旅游工作者及官员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旅游地理、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用书。
章 广西乡村旅游资源和景点
节 广西乡村旅游资源
第二节 广西乡村旅游景点
第三节 广西乡村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评价
第二章 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驱动机制
节 宏观领域
第二节 中观领域
第三节 微观领域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广西乡村旅游者行为研究
节 旅游者行为研究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广西乡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第三节 广西乡村旅游者的决策行为
第四节 广西乡村旅游者的旅游偏好
第五节 广西乡村旅游者的消费行为
第六节 小结
附录
第四章 广西乡村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
节 旅游地居民感知研究的基础理论
第二节 居民感知典型案例研究
第三节 案例地居民感知差异性分析
第四节 小结
附录
第五章 广西乡村旅游市场开发
节 广西乡村旅游市场研究现状
第二节 广西乡村旅游市场发展概况
第三节 广西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的定位
第四节 广西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
第五节 广西乡村旅游设施的建设
第六节 广西乡村旅游商品的开发
第七节 广西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渠道的选择
第八节 广西乡村旅游市场开发的保障措施
第九节 小结
附录
第六章 广西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分析
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第二节 广西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分析
第三节 广西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模式
第四节 广西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典型案例分析
第五节 广西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模式优化
第六节 小结
第七章 广西乡村旅游与农村发展
节 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
第二节 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建设
第三节 乡村旅游与村庄建设
附录
宋书巧(1964.12-),女,博士,教授。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主要从事乡村旅游和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方面的研究,曾主持和参加省部级以上研究项目10多项,发表论文70多篇,相关成果获广西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一次,广西教学成果二等奖一次。张建
这本书的理论框架非常扎实,让我这个对社会学和发展研究略有了解的读者感到非常亲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它显然是建立在批判地理学和后殖民研究的基础之上,对“乡村”这一概念的建构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作者反复探讨了“旅游开发”在本质上是一种新的“空间剥削”,即将乡村的“他者性”和“异域风情”抽取出来,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满足城市精英阶层对“真实体验”的消费欲望。这种理论层面的探讨,使得整本书的立意拔高了一大截。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文化资本的逆向流动”的讨论印象深刻,它探讨了当乡村的非物质元素被城市资本“吸纳”后,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当地年轻一代对自身文化的价值重估。虽然这种深入的理论阐述有时会让非专业读者感到晦涩难懂,需要反复咀嚼,但正是这种思辨的深度,让这本书超越了简单的区域研究范畴,具有了更强的普适性和学理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封面上印着一些像是用毛笔手写出来的繁体字,色彩搭配是那种很沉稳的墨绿色和米白色,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本浮华的商业读物,而更像是一份扎实的学术报告或者田野调查的记录。我本来以为它会是一本旅游攻略集,介绍哪里有好吃的、哪里风景最美,毕竟“乡村旅游”这四个字听起来就挺轻松愉快的。但翻开目录后才发现,我的预期完全错了,这本书的结构严谨得像是一部地方志。它花了大量篇幅去探讨了广西特定地理环境下,乡村社会结构与传统经济模式在面对现代旅游业冲击时所产生的微妙张力。比如,作者深入分析了某个少数民族村寨在引入“民宿化”管理后,其原有的集体决策机制是如何被重塑的,以及这种重塑对村民的文化认同感造成了哪些潜在影响。读到关于“土地流转与宅基地制度改革”那一章时,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上高阶的经济地理学课程,书中引用的数据详实得令人惊叹,各种图表和统计数据穿插其中,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资料搜集和整理上的投入。它不是在贩卖“诗和远方”,而是在解剖“当下与未来”的复杂命题。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具有张力,它像是一部结构精巧的纪录片,在宏观的政策分析和微观的个体访谈之间不断切换。有时候,我们会看到大篇幅引用政府文件和宏观经济数据,分析旅游业的投资回报率和环境承载力;而下一页,可能就是某位年迈的村民对过去生活的一段口述史,充满了生活智慧和对变迁的无奈感。这种“大视野”与“小切口”的交错使用,使得论述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我甚至想象到作者是如何在炎热的夏日,背着沉重的录音设备,在颠簸的山路上穿行,耐心地等待着与受访者建立信任的过程。书中的案例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性,似乎每一个案例都能折射出广西不同地理区域——从喀斯特石山区到丘陵地带——在面对现代化浪潮时所展现出的独特韧性和脆弱性。它不是平铺直叙地罗列事实,而是在不断地制造论点和反论点,引导读者进行主动的思考和判断。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带着一股浓厚的田园牧歌式的怀旧情结,但又非常清醒地保持了人类学的距离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乡村景观时所使用的细腻笔触,那种文字仿佛带着湿润的泥土气息和山间的雾气。它描绘的不是那种被过度包装、千篇一律的“网红打卡地”,而是那些隐藏在深山老林里,还保持着原始生命力的村落。作者似乎对那些老旧的石板路、青苔斑驳的祠堂、以及村民日复一日的农耕劳作流程有着近乎虔诚的关注。其中有几处关于传统手工艺——比如某个地区的竹编技艺——的记录,详尽到几乎可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文献来参考。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不仅仅是在“看”这些乡村,而是在“融入”他们,感受他们的生活节奏和情感脉络。这种“在场感”是很多走马观花的旅游随笔所无法比拟的,它让人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放慢呼吸,去思考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对这些慢节奏社区的挤压和异化作用。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意外和启发的是,它并没有停留在对乡村衰败的哀叹,或者对旅游经济成功的简单歌颂上,而是呈现出一种建设性的、甚至是带有实验性质的探索精神。在探讨了诸多挑战和困境之后,作者开始着墨于那些“成功”转型的村落,但所谓的“成功”并非指经济收入的大幅增加,而是指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如何有效地保留了社区的自治权和文化主体性。它介绍了一些创新性的治理模式,比如如何通过建立社区合作社来平衡外部投资者和本地居民的利益分配,或者如何将传统仪式性活动重新嵌入旅游体验中,使其既能产生经济价值,又不至于沦为纯粹的表演。这部分内容读起来让人眼前一亮,充满了实干的智慧,仿佛一本“乡村韧性”的行动指南。它告诉我们,乡村的未来并非只有两条路——要么彻底消亡,要么被资本完全同化——而是在不断的博弈和创新中,存在着第三种可能,那就是重塑一种与现代性共存的、更具内在活力的乡村形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