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大型人文记录片《茶界中国》同名出版物
中国茶人、茶事、茶产地、茶故事、茶商、茶贸易
多角度讲述了中国茶产品
展现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编辑推荐
茶文化记录片《茶界中国》的同名图书
书中加入了20个小视频的二维码
以便于读者感受中国名茶的魅力和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目录
1 人间生草木
2 茶马古道:茶的诗意味道
8 古道坎坷通世界 驼铃悠扬茶溢香
——茶马古道上普洱飘香
8 茶韵飘香,汉藏之路
11 马帮商旅,运茶天路
13 川藏茶马,古道传奇
16 草木与茶具的对话
20 竹下忘言对紫茶 全胜羽客醉流霞
——竹木茶具和中国茶具文化
20 中国茶具之路
24 清新隽永,竹木茶具
25 竹木茶具的选购与保养
26 草木与茶的味道
28 有客新寻古洞回 国山无处问茶杯
——有趣的云南少数民族茶俗
28 基诺族:凉拌茶
31 哈尼族:土锅茶
32 纳西族:龙虎斗
33 布朗族:酸茶
33 傣族:竹筒茶
34 藏族:酥油茶
35 拉祜族:姑娘茶
36 少数民族茶礼
39 田野的约定
40 自然的力量:生物平衡
45 茶香高山云雾质 水甜幽泉霜
45 寻找美茶园
47 长兴茶园
48 安吉茶园
49 陕西西乡茶园
50 永福樱花茶园
52 人与田野的默契
56 普洱号刚坚 清标未足夸雀舌
——新时代的生态茶园和有机茶
56 原生态茶园
60 回归本源有机茶
63 鉴别有机茶
64 不是白茶的白茶
67 裹得白云欲相赠 一瓯茶复白於云
——安吉白茶与白茶
67 易被混淆的两款“白茶”
69 功效不同,各有所长
71 丰富多彩的白茶产品
75 杯水的相遇
76 英伦优雅:一杯倾心
79 听得松风并涧水 急呼缥色绿瓷杯
——餐具贵族,英国骨瓷
79 英式茶具与茶境
83 英式下午茶的讲究
86 骨瓷:质与美的结晶
90 壶中灵韵:道贯以形
94 一壶冲古意 千秋有同心
——阳羡茗壶紫砂器
94 阳羡茗壶
96 紫砂器在欧洲
100 紫砂器中的中国哲学
102 难觅天目:日月常悬
108 无突抱轻岚 有烟映初旭
——碗中宇宙天目盏
108 黑瓷盛世
112 黑釉建盏
113 曜变天目盏
115 工匠之美,瓷都再现
117 世界中流转
118 世纪流转:万里茶道
121 阶头石鼎煎茶熟 还咏当时月蚀诗
——万里茶路寻源
122 茶路缘起:中俄茶叶贸易
124 晋商智慧,中俄茶战
126 国力不支,茶路衰落
128 茶的迁徙:世界的满足
132 学士茶烹雪 将军弩射涛
——茶叶战争与茶叶外交
132 以茶制戎,当茶叶成为战略物资
136 因茶而战,改变历史的叶子
139 茶叶与美国独立战争
142 流转中的颠覆
147 气凌诗骨笺毫健 味借茶瓯齿颊香
——20世纪初期国际茶业大战和中国茶业的竞争者
147 来自异国的挑战
151 印度茶业发展
154 中国茶业的觉醒
157 时尚在召唤
158 新时代的时尚茶味
162 磨转春雷飞白雪 瓯颂锡水散凝酥
——中国末茶的前世今生
162 茶中奇葩:末茶
166 末茶的东传与衰退
169 茶人雅趣,末茶复兴
172 茶中岁月:中国味道
175 嫩芽香且灵 是堪珍重
——焕发生机的时尚茶品
175 时尚品位,别样茶膳
177 时尚茶医,汉方茶疗
178 时尚茶饮,花草伴茶
180 日式茶禅:清寂之道
184 和静清寂草庵风 因茶悟禅传东瀛
——源于中国的日式茶道流派
184 抹茶道的文化根源
187 和敬清寂,日式茶道
192 文人情怀中的煎茶道
说实话,我本来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买了这本书,没想到它带来的震撼如此之大。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像那种枯燥的教科书,而是通过大量的鲜活案例和引人入胜的故事,将复杂的茶道礼仪和复杂的茶学知识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中对“时间”这一概念的把控,无论是古代文人墨客品茗的瞬间,还是现代茶农辛勤劳作的四季轮回,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完关于茶器之美的章节后,我立刻去淘了一套景德镇的薄胎瓷茶具,那种追求极致的匠人精神,真的能通过文字感染到人。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它没有故作高深地使用大量晦涩的专业术语,即便是初次接触茶文化的朋友,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层哲理。这是一本真正能让人“沉浸式”体验中国茶韵的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值得称赞,但更重要的是内容本身带来的阅读体验。它似乎拥有魔力,能将一个原本嘈杂喧嚣的世界,瞬间转化为一个只有水声、茶香和自己呼吸声的空间。我通常在睡前阅读,原本计划看个几页就休息,结果常常是情不自禁地一口气读到深夜。这得益于作者高超的叙事节奏感,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快马加鞭地介绍历史变迁,什么时候该慢下来细细品味一泡宋代点茶的韵味。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茶马古道”及其背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描写,那不仅仅是商业路线图,更是民族融合与文化传播的壮阔史诗。这本书成功地将历史的厚重感、地理的广袤性,与茶这种日常饮品的温润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读起来酣畅淋漓,但又回味悠长。
评分这本《茶界中国(下)》着实是让我对中国茶文化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我原本以为自己对茶道和茶叶的了解已经算不错了,但翻开这本书后才发现,自己所知不过是冰山一角。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又不失深度,仿佛带着我亲身走进了那片片茶园,感受着每一片茶叶从萌芽到采摘、再到制成的完整生命历程。尤其是在介绍不同地域的特色茶类时,那种地域风貌的描绘与茶性的结合,让人读来津津有味。比如,书中对黄茶和黑茶的深度剖析,不仅仅停留在制作工艺的表面,更挖掘了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渊源和人文精神,这一点非常打动我。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放下书卷,去泡一杯茶,尝试着去体会书中描述的那种“境”,那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宁静感。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于一本简单的茶学入门读物,它更像是一部浓缩了中华民族审美情趣和生活哲学的百科全书,对于想要系统了解中国茶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珍藏。
评分作为一名半个“茶龄”的爱好者,我寻找过很多关于茶的书籍,但大多要么过于偏重工艺技术,要么过于神化茶道,让普通人望而却步。而这本《茶界中国(下)》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用严谨的考据支撑起文化的深度,却用极具亲和力的语言将这些知识普及开来。我惊喜地发现,很多我一直模糊不清的概念,比如“茶马互市的深远影响”或是“不同茶树品种的基因差异对口感的影响”,在这本书里都被解释得清晰明了,没有丝毫的含糊不清。它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让一个纯粹的饮茶者也能从中窥见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读完后,我对如何选择茶叶、如何冲泡不同类型的茶都有了更科学的认知,生活质量仿佛也因此提升了一个档次。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茶道”的理解非常局限,无非就是沏茶、品茶那点事儿。但《茶界中国(下)》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不仅仅是讲解如何泡出一杯好茶,更深入探讨了茶在古代社会、政治、乃至哲学思辨中所扮演的角色。书中引用的那些古代文献和诗词歌赋,精准地烘托出茶与文人精神世界的契合点,让人读后忍不住思考:我们现代人与茶的关系,是不是已经疏远了太多?尤其是对“和、静、怡、真”这几个核心精神的阐述,我感触极深。它不再是冷冰冰的理论,而是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仿佛作者在耳边轻声教导,如何通过一杯茶,来观照内心,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这本书是心灵的滋养,而非仅仅是知识的输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