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与中国文化 9787101053661

普贤与中国文化 978710105366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道儒 著
图书标签:
  • 普贤菩萨
  • 佛教文化
  • 中国文化
  • 哲学
  • 宗教
  • 历史
  • 文化研究
  • 唐代佛教
  • 信仰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3661
商品编码:2972961419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普贤与中国文化

定价:30.00元

售价:20.4元,便宜9.6元,折扣68

作者:魏道儒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6-11-01

ISBN:978710105366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2006年3月20日至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和保山市人民主办、市民宗局和腾冲县承办的“普贤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腾冲县隆重举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就是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宣读,并且在会议之后经过认真修改的二十五篇专题论文。
  研讨会围绕着“普贤与中国文化”这一主题,从《华严经》与信仰,中印普贤信仰的起源、发展及特点,普贤行愿与大乘佛教修持,普贤行愿与净土信仰,《法华经》与普贤信仰,普贤菩萨与密教,普贤的实践品格和现代价值,文献与音韵等8个方面进行。25篇出自专家学者手笔的专题论文,既有着填补学术空白的可贵理论价值,又有着开发历史资源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重要现实意义。论文都紧扣会议的主题,集中探讨了《华严经》与普贤信仰,中印普贤信仰的起源、发展及特点,普贤行愿与大乘佛教修持,普贤行愿与净土信仰,《法华经》与普贤信仰,普贤菩萨与密教,普贤的的实践品格和现代价值,普贤文献与音韵研究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研讨,对长期以来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而在学术研究方面又极其薄弱的普贤菩萨的历史演变、经论典籍、理论体系、实践落实以及现代价值等各个方面,作了全面、深入的整理与探讨,澄清了一些历史题案,解决了许多学术难题,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

目录


简说《华严经》中的卢舍那佛
普贤的实践品格及其现代价值
普贤行愿与大乘佛教的修证
普贤菩萨行愿智慧之我见
华严系统中的普贤
《华严经》与普贤信仰
印度佛教的普贤菩萨信仰初探
——兼谈普贤菩萨与如来藏的关系
华严字母探源
普贤菩萨与中土弥陀净土信仰
普贤愿行与净土
 ——以华严系经为中心
浅析天台宗“法华三昧”观的发展
 ——兼论普贤在天台宗法中的地位
早期法华信仰与普贤感应
试析普贤十大行愿的结构、特征与现代意义
宁玛派与普贤法身之说
普贤菩萨与金刚乘
由普贤信仰的一些印记看普贤信仰的一些问题
 ——仅以法华系统与华严系统之普贤信仰为论述比较之对象
普贤十大行愿的形成
 ——以三品、五悔为中心
略论清代净土信仰与普贤菩萨
敦煌跽和俄藏黑水城文献中的《普贤行愿品》
论中国佛教菩萨信仰的特色
 ——以普贤菩萨为中心的考察
汉译佛经中的普贤菩萨和普贤愿行
略述佛经中的普贤菩萨行
早期普贤信仰与士大夫佛教
《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与《普贤观经》中“普贤形象及普贤行法”之比较
附录:峨眉山佛教协会贺信
编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普贤与中国文化》 引言 佛教中的菩萨形象,往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而普贤菩萨,作为佛教八大菩萨之一,在中国文化中更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以其“普”——遍一切处,“贤”——德行圆满而著称,象征着理德、行德,是实践佛教精神、服务众生的典范。本书《普贤与中国文化》旨在深入探讨普贤菩萨形象在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的演变、传播及其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多方面影响。我们将从普贤菩萨的佛教起源说起,追溯其在中国本土化的历程,并细致分析其在哲学思想、艺术表现、文学创作、民俗信仰以及社会伦理等领域留下的独特印记。 第一章 普贤菩萨的佛教渊源与本土化进程 本章首先将梳理普贤菩萨在佛教经典中的早期形象与教义。我们将考察《华严经》等重要经典对普贤菩萨的描绘,理解其“坐狮子,持如意珠”等象征意义,以及其所代表的“德”、“行”、“愿”等核心理念。随后,我们将重点关注普贤菩萨如何在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的哲学思想、宗教观念发生碰撞与融合,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普贤信仰。这包括普贤菩萨如何与道教、儒家思想中的某些理念相契合,以及在中国古代社会不同时期,其信仰的兴衰与传播的区域差异。我们将通过对早期佛教文献、石窟造像、寺庙壁画等考古资料的梳理,力求还原普贤菩萨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的真实面貌。 第二章 普贤的哲学意蕴与中国思想的融汇 普贤菩萨所代表的“德”与“行”,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许多核心概念有着内在的联系。本章将深入剖析普贤菩萨的哲学意蕴,探讨其与儒家“仁”、“忠”、“恕”、“行”等概念的呼应,以及与道家“道”、“德”、“无为”等思想的共通之处。我们将分析普贤菩萨如何在中国士大夫阶层中得到认可,成为他们修身养性、安邦定国的重要精神寄托。例如,普贤菩萨的“普行”,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积极入世、服务社会的精神,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士人“兼济天下”的期许不谋而合。同时,我们也将考察普贤菩萨的“愿”,如“十大愿王”,这些宏大的愿望如何激励着中国古代的佛教徒,乃至普通民众,在生活中践行善行,追求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第三章 普贤的艺术形象与审美变迁 佛教艺术是中国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普贤菩萨的艺术形象,更是历代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源泉。本章将聚焦于普贤菩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将从早期印度佛教的普贤形象出发,考察其传入中国后,是如何融入中国本土的艺术风格,产生出独具特色的中国化形象。这包括但不限于: 造像艺术: 从早期犍陀罗、笈多风格的影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粗犷写实,再到隋唐的丰腴圆润、宋元的清雅秀丽,普贤菩萨的造像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我们选取代表性的石窟(如敦煌、龙门、麦积山)、寺庙(如五台山)以及传世的雕塑精品,进行细致的分析,探讨其造型、材质、工艺上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所折射出的时代审美风尚与宗教信仰的变迁。特别会关注普贤菩萨标志性的坐骑——六牙白象的艺术表现,以及其象征意义的流变。 绘画艺术: 佛教绘画在中国古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普贤菩萨的画像同样丰富多彩。本章将考察历代绘画中普贤菩萨的形象,包括壁画、卷轴画等。我们将分析其构图、色彩、笔墨技法,以及画家如何在普贤菩萨的描绘中融入中国山水、人物的绘画传统,创造出意境深远的作品。 建筑与装饰: 普贤菩萨的形象也广泛应用于寺庙建筑的彩绘、雕刻、琉璃等装饰之中。我们将考察这些装饰艺术如何丰富寺庙的空间美学,并与建筑整体风格融为一体,共同营造出庄严神圣的宗教氛围。 第四章 普贤的文学叙事与文化想象 文学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普贤菩萨的形象也渗透到了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之中。本章将探讨普贤菩萨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呈现,以及由此引发的文化想象。 经变文学: 佛教的“经变”艺术,是将佛经故事以图画、戏剧等形式表现出来,普贤菩萨作为重要的菩萨形象,常出现在经变作品中。我们将分析以普贤菩萨为主题的经变故事,探讨其 narrative 结构、人物塑造以及所传达的佛教教义。 诗歌与散文: 许多文人墨客在创作诗歌、散文时,也常常借用普贤菩萨的意象,寄托自己的情感与志向。我们将选取一些经典的诗文,分析普贤菩萨的形象如何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成为诗人表达对德行、对理想追求的象征。 小说与戏曲: 在中国古典小说、戏曲中,普贤菩萨的形象虽然不像观音菩萨那样频繁出现,但其作为佛教重要菩萨的地位,也使得他在一些宗教题材的文学作品中扮演重要角色。我们将考察这些作品中普贤菩萨的形象塑造,以及其在故事情节中起到的作用。 第五章 普贤信仰的世俗化与民俗实践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与民间信仰的融合。普贤菩萨信仰的世俗化,是其在中国传播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本章将深入探讨普贤菩萨在民间社会的传播及其宗教实践。 普贤菩萨的“本土化”信仰: 普贤菩萨如何被中国民众所接受,并在不同地域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信仰习俗?我们将考察中国一些与普贤菩萨相关的寺庙、神诞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体现的民间祈愿与习俗。 “送子”与“祈福”: 普贤菩萨有时也被视为能够带来子嗣、保佑平安的神祇。我们将考察这种世俗化的信仰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其在民间社会中的具体表现。 与民间神祇的互动: 在中国丰富的民间信仰体系中,普贤菩萨与其他神祇之间可能存在怎样的互动与并存关系?我们将尝试对此进行梳理。 第六章 普贤的伦理意义与现代价值 超越宗教本身,普贤菩萨所代表的“普行”、“慈悲”、“无我”等精神,对现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章将探讨普贤菩萨的伦理意义,以及其精神在当代的价值。 普贤菩萨的“行”与社会责任: 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中,“随喜功德”、“请佛住世”、“常随佛学”等愿,无不体现着积极入世、服务社会的精神。我们将分析这种精神如何与现代社会倡导的公民责任、社会公益等理念相契合。 “智慧”与“慈悲”的当代实践: 普贤菩萨所代表的智慧与慈悲,是应对现代社会复杂问题的宝贵资源。我们将探讨如何在个人修养、社会交往、环境保护等领域,践行普贤菩萨所倡导的智慧与慈悲。 跨文化交流的视角: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普贤菩萨作为重要的东方文化符号,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们将简要探讨普贤菩萨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情况。 结论 《普贤与中国文化》通过对普贤菩萨在中国历史、哲学、艺术、文学、民俗及伦理等多个层面的深入研究,力图展现这一佛教重要菩萨形象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生长、演变、融合的生动图景。普贤菩萨不仅仅是佛教信仰的象征,更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代表的德行、实践、愿力,至今仍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精神滋养与价值启示。本书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视角,去理解普贤菩萨与中国文化的深厚渊源,以及这一精神力量在当代社会的持续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三: 读到《普贤与中国文化》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了自己曾经在一些古代绘画和雕塑作品中见过的普贤菩萨形象。我一直觉得,艺术是承载文化最生动的载体之一。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花很多篇幅来介绍普贤菩萨在不同朝代、不同艺术风格下的造像特点?例如,唐代的圆润饱满,宋代的精巧细腻,又或是藏传佛教中更为密集的表现形式,这些背后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审美取向?我希望书中能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引导我欣赏这些艺术品,并且从中读出普贤菩萨所代表的智慧和慈悲。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我更期待能通过这些艺术作品,理解普贤菩萨的精神是如何通过具象的艺术形式,被一代代中国人所接受和传承的。这本书,也许能让我重新审视那些熟悉的艺术品,发现它们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评分

评价四: 《普贤与中国文化》这个书名,不禁让我想起中国文人身上那种内敛而又深沉的品格。普贤菩萨的“大行”,在我看来,恰恰是一种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的体现。我猜想,书中或许会探讨这种“行”的精神,如何在中国传统士大夫的道德修养中得到体现,又或者在那些隐居山林、不求闻达的文人的身上,流露出怎样的普贤精神的影子?我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文学作品中对普贤意象的描写的分析,比如诗歌、散文,它们是如何借用普贤的形象来抒发情怀,表达对理想人格的追求。甚至,这本书会不会触及到一些关于中国古代的社会伦理和教育思想,来论证普贤菩萨的“行”是如何融入到社会运作和人际交往之中的?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中那种默默付出、不计回报的价值取向,以及这种价值取向与普贤菩萨的深层联系。

评分

评价五: 《普贤与中国文化》这个书名,让我对这本书充满好奇,尤其是对于普贤菩萨的“大行”在中国文化中的具体体现。我正在设想,这本书会不会从一些具体的社会实践和伦理道德层面,来阐释普贤菩萨所倡导的精神?例如,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人物或事件,能够被视为普贤菩萨“行”的精神的生动写照?我特别想知道,普贤菩萨的“行”是否与中国传统的“仁政”、“教化”等概念有所关联,又或者在民间习俗和节日庆典中,普贤的形象和精神是如何以一种接地气的方式被人们所感知和践行的?我希望这本书能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探讨,而是能够给我一些具体的、可感知的例子,让我看到普贤菩萨的精神是如何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判断。也许,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在许多中国人的心中,普贤菩萨不仅仅是一个宗教形象,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的象征。

评分

评价一: 刚拿到《普贤与中国文化》这本书,就被它典雅的书名吸引了。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光从封面设计和纸质来看,就透着一股沉静的书卷气。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精神象征很感兴趣,普贤菩萨作为一个重要的佛教文化符号,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所代表的“大行”精神,在现实生活中也蕴含着深远的启示。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从文化、历史、艺术等多个维度,为我展现一个立体丰满的普贤形象。比如,它会不会探讨普贤菩萨的造像艺术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演变,又或者通过讲述与普贤相关的历史典故和文学作品,来解读这种精神如何渗透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之中?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学术性的考证,更能触及到普通人的心灵,引发一些关于修行、慈悲、实践的思考。这本书,或许会是一把钥匙,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中那股温润而坚韧的力量。

评分

评价二: 这本书的书名《普贤与中国文化》,让我想起了很多关于佛教在中国本土化进程的讨论。普贤菩萨的形象,我想一定与中国的本土哲学和民间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想,作者在书中会不会深入剖析普贤菩萨的“愿行”思想,如何与儒家的“仁”和道家的“道”产生共鸣,或者又在哪些方面有所区别和融合?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关于普贤信仰在中国古代社会各个阶层传播的案例分析,比如文人墨客对他的赞颂,或是普通百姓在生活中的祈求。有没有可能,书中还会探讨普贤菩萨的坐骑——六牙白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以及这种意象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具体解读?我个人对这种跨文化的思想融合非常感兴趣,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新鲜的视角,让我对普贤菩萨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宗教的范畴,而是能看到它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独特地位和深远影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