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普贤与中国文化
定价:30.00元
售价:20.4元,便宜9.6元,折扣68
作者:魏道儒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6-11-01
ISBN:978710105366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40kg
2006年3月20日至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和保山市人民主办、市民宗局和腾冲县承办的“普贤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腾冲县隆重举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就是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宣读,并且在会议之后经过认真修改的二十五篇专题论文。
研讨会围绕着“普贤与中国文化”这一主题,从《华严经》与信仰,中印普贤信仰的起源、发展及特点,普贤行愿与大乘佛教修持,普贤行愿与净土信仰,《法华经》与普贤信仰,普贤菩萨与密教,普贤的实践品格和现代价值,文献与音韵等8个方面进行。25篇出自专家学者手笔的专题论文,既有着填补学术空白的可贵理论价值,又有着开发历史资源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重要现实意义。论文都紧扣会议的主题,集中探讨了《华严经》与普贤信仰,中印普贤信仰的起源、发展及特点,普贤行愿与大乘佛教修持,普贤行愿与净土信仰,《法华经》与普贤信仰,普贤菩萨与密教,普贤的的实践品格和现代价值,普贤文献与音韵研究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研讨,对长期以来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而在学术研究方面又极其薄弱的普贤菩萨的历史演变、经论典籍、理论体系、实践落实以及现代价值等各个方面,作了全面、深入的整理与探讨,澄清了一些历史题案,解决了许多学术难题,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
序
简说《华严经》中的卢舍那佛
普贤的实践品格及其现代价值
普贤行愿与大乘佛教的修证
普贤菩萨行愿智慧之我见
华严系统中的普贤
《华严经》与普贤信仰
印度佛教的普贤菩萨信仰初探
——兼谈普贤菩萨与如来藏的关系
华严字母探源
普贤菩萨与中土弥陀净土信仰
普贤愿行与净土
——以华严系经为中心
浅析天台宗“法华三昧”观的发展
——兼论普贤在天台宗法中的地位
早期法华信仰与普贤感应
试析普贤十大行愿的结构、特征与现代意义
宁玛派与普贤法身之说
普贤菩萨与金刚乘
由普贤信仰的一些印记看普贤信仰的一些问题
——仅以法华系统与华严系统之普贤信仰为论述比较之对象
普贤十大行愿的形成
——以三品、五悔为中心
略论清代净土信仰与普贤菩萨
敦煌跽和俄藏黑水城文献中的《普贤行愿品》
论中国佛教菩萨信仰的特色
——以普贤菩萨为中心的考察
汉译佛经中的普贤菩萨和普贤愿行
略述佛经中的普贤菩萨行
早期普贤信仰与士大夫佛教
《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与《普贤观经》中“普贤形象及普贤行法”之比较
附录:峨眉山佛教协会贺信
编后记
评价三: 读到《普贤与中国文化》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了自己曾经在一些古代绘画和雕塑作品中见过的普贤菩萨形象。我一直觉得,艺术是承载文化最生动的载体之一。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花很多篇幅来介绍普贤菩萨在不同朝代、不同艺术风格下的造像特点?例如,唐代的圆润饱满,宋代的精巧细腻,又或是藏传佛教中更为密集的表现形式,这些背后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审美取向?我希望书中能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引导我欣赏这些艺术品,并且从中读出普贤菩萨所代表的智慧和慈悲。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我更期待能通过这些艺术作品,理解普贤菩萨的精神是如何通过具象的艺术形式,被一代代中国人所接受和传承的。这本书,也许能让我重新审视那些熟悉的艺术品,发现它们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评分评价四: 《普贤与中国文化》这个书名,不禁让我想起中国文人身上那种内敛而又深沉的品格。普贤菩萨的“大行”,在我看来,恰恰是一种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的体现。我猜想,书中或许会探讨这种“行”的精神,如何在中国传统士大夫的道德修养中得到体现,又或者在那些隐居山林、不求闻达的文人的身上,流露出怎样的普贤精神的影子?我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文学作品中对普贤意象的描写的分析,比如诗歌、散文,它们是如何借用普贤的形象来抒发情怀,表达对理想人格的追求。甚至,这本书会不会触及到一些关于中国古代的社会伦理和教育思想,来论证普贤菩萨的“行”是如何融入到社会运作和人际交往之中的?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中那种默默付出、不计回报的价值取向,以及这种价值取向与普贤菩萨的深层联系。
评分评价五: 《普贤与中国文化》这个书名,让我对这本书充满好奇,尤其是对于普贤菩萨的“大行”在中国文化中的具体体现。我正在设想,这本书会不会从一些具体的社会实践和伦理道德层面,来阐释普贤菩萨所倡导的精神?例如,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人物或事件,能够被视为普贤菩萨“行”的精神的生动写照?我特别想知道,普贤菩萨的“行”是否与中国传统的“仁政”、“教化”等概念有所关联,又或者在民间习俗和节日庆典中,普贤的形象和精神是如何以一种接地气的方式被人们所感知和践行的?我希望这本书能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探讨,而是能够给我一些具体的、可感知的例子,让我看到普贤菩萨的精神是如何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判断。也许,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在许多中国人的心中,普贤菩萨不仅仅是一个宗教形象,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的象征。
评分评价一: 刚拿到《普贤与中国文化》这本书,就被它典雅的书名吸引了。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光从封面设计和纸质来看,就透着一股沉静的书卷气。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精神象征很感兴趣,普贤菩萨作为一个重要的佛教文化符号,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所代表的“大行”精神,在现实生活中也蕴含着深远的启示。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从文化、历史、艺术等多个维度,为我展现一个立体丰满的普贤形象。比如,它会不会探讨普贤菩萨的造像艺术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演变,又或者通过讲述与普贤相关的历史典故和文学作品,来解读这种精神如何渗透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之中?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学术性的考证,更能触及到普通人的心灵,引发一些关于修行、慈悲、实践的思考。这本书,或许会是一把钥匙,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中那股温润而坚韧的力量。
评分评价二: 这本书的书名《普贤与中国文化》,让我想起了很多关于佛教在中国本土化进程的讨论。普贤菩萨的形象,我想一定与中国的本土哲学和民间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想,作者在书中会不会深入剖析普贤菩萨的“愿行”思想,如何与儒家的“仁”和道家的“道”产生共鸣,或者又在哪些方面有所区别和融合?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关于普贤信仰在中国古代社会各个阶层传播的案例分析,比如文人墨客对他的赞颂,或是普通百姓在生活中的祈求。有没有可能,书中还会探讨普贤菩萨的坐骑——六牙白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以及这种意象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具体解读?我个人对这种跨文化的思想融合非常感兴趣,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新鲜的视角,让我对普贤菩萨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宗教的范畴,而是能看到它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独特地位和深远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