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 书名: | 桌面速查中国地图 (书包版) | ||||||||||||||||||
| 出版社: | 中国地图出版社 | ||||||||||||||||||
| 书号: | ISBN 9787503160943 | ||||||||||||||||||
| 审图号: | GS(2011)1486号 | ||||||||||||||||||
| 版次: | 2015年1月新版修订 | ||||||||||||||||||
| 印次: | 2015年1月北京第11次印刷 | ||||||||||||||||||
| 装帧: | 平装 防水 耐折 撕不烂 | ||||||||||||||||||
| 尺寸: | 324mmX235mm (长X宽) | ||||||||||||||||||
| 净重: | 0.2kg | ||||||||||||||||||
| 定价: | 3.00元 | ||||||||||||||||||
编辑推荐
地理学习中,重要的就是中国地图,这是地理学习的基础,本系列地图目的正是帮助读者打好这一基础。
桌面速查系列单张图尺寸比较小,可以放在课桌上或是家里的书桌上,也可随身携带,供读者随时查阅,时时记忆。地图入脑了,地理也就好掌握了。图里还有一些概括性的地理知识点的文字介绍,也可以帮助学生增强知识点的记忆。
背面:中国政区地图,主要表示中国各大高原、山脉、平原、盆地等,使学生初步认识额掌握中国的地形位置。 正面:中国政区地图,主要表示中国的各个省、省会、低级城市、大的河流、海洋等,使学生初步认识和掌握中国的省和城市的位置。
图片展示:
从耐用性和便携性的角度来衡量,这本图册也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那个防水涂层不仅仅是防泼溅那么简单,它似乎还增强了纸张本身的韧性,我试着反复对折和展开某些经常查询的区域,边缘都没有出现明显的撕裂或毛边。在日常使用中,它能够承受一定的挤压而不变形,这对于需要经常带着它在不同场所移动的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很多看似高质量的地图,如果不能承受日常的磨损,最终都会沦为书架上的装饰品。但这款产品似乎一开始就明确了自己“高强度使用”的定位,它兼顾了“速查”带来的高使用频率和“桌面”带来的稳定放置需求,真正做到了工具书的价值最大化,让我觉得物超所值。
评分这本图册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为我这种“急用型”读者量身打造的!首先,那个“桌面速查”的定位就深得我心。我平时工作需要经常核对一些地方的经纬度或者省界划分,以前翻阅那些厚厚的地理大部头简直是灾难。现在,我只需要把这本摊在手边,需要查什么信息,眼睛扫过去就能定住。它那种直观性,比电子地图的层层点开要快得多,尤其是在会议室里需要快速引用数据的时候,那种掌控感是无可替代的。更不用说那个防水处理,简直是拯救了我无数次差点洒咖啡的尴尬场面。我甚至敢把它放在厨房旁边,一边看菜谱一边琢磨食材的产地,完全不担心潮气对地图的损害。这种实用主义到极致的设计,让我觉得制作者绝对是深度用户体验的践行者,他们深刻理解了“速查”二字的精髓,不仅仅是信息的堆砌,更是效率的保障。这本册子已经从一本工具书,变成了我工作台上的一个稳定可靠的视觉锚点。
评分要说这套书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程度,简直让我这个老读者都感到惊喜。特别是关于“中国地形”那一面的处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用颜色深浅表示海拔,而是通过细致的光影和等高线处理,营造出一种近乎三维的视觉效果。你看着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青藏高原的交界线,那种气势磅礴的感觉,隔着纸面都能感受到地壳运动的伟力。这种艺术性的呈现,对于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是极其有效的,它将枯燥的地理数据转化成了可以“感知”的景观。相比那些只有平淡色块的传统地图,这种高精度的地形呈现,能让人在潜意识里建立起对中国地貌复杂性的敬畏感,而非仅仅是记住几个山脉的名字而已。
评分对于学生群体来说,它简直是“课标友好型”学习伴侣的典范。我记得我中学时代,地理老师总是在强调“地图意识”,但市面上流通的很多地图要么细节过多,要么信息过载,初学者一看就懵。这本《桌面速查》在信息密度和清晰度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点。它的用色既鲜明又不刺眼,高新的印刷技术保证了即便是最小的城市名称和河流支流也清晰可辨,这对于要求精准定位的考试准备至关重要。我观察了一下,它所突出的重点和标注的细节,非常贴合当前最新的地理教学大纲要求,没有那种陈旧的、过时的地名或行政区划。这说明编纂团队对教育前沿是保持高度敏感的,他们做的不是一份历史档案,而是一份面向未来的学习工具。
评分我对它的另一个深切感受来自于“双面印刷”的巧妙安排。你知道,很多地图册为了省事,要么是把相近的两种图放在一起,导致对比不便,要么就是干脆只印一面,另一面浪费空间。但这本的组合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智慧。一面是清晰的政区划分,红线蓝线分明,各省的名称和首府布局一目了然,对于宏观把握行政层级非常有帮助。而翻过来就是地形图,那等高线的疏密变化,山脉的走向和河流的源头清晰可见。这种并置性,让我在进行区域经济分析或者讨论资源分布时,能够瞬间在“人造边界”和“自然地貌”之间建立起动态的联系,而不是像在两本独立的书之间来回切换。这种设计极大地提升了学习和分析的流畅度,它促使我不再把政治地理和自然地理割裂开来看待,而是将它们视为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系统来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