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麵臨瞭三韆年未有的大變局。一方麵是內外交逼,國將不國;另一方麵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投身救國救民的行列。清政府在變局中被動地迴應外來的刺激,終於導緻瞭自身的滅亡。清朝的滅亡並非一如歷史上的改朝換代,而是宣告持續瞭兩韆多年的皇帝製度從此在中國壽終正寢。儘管新的共和國風雨飄搖,但告別帝製,走嚮共和,已然是世界潮流,浩浩蕩蕩,終究無法逆轉。
本書跨越晚清和民國初年兩個歷史階段,敘述從1840年鴉片戰爭至1919年五四運動八十年間的歷史過程。內容涉及五次對外戰爭、洋務運動、戊戌維新、辛亥革命,以及太平天國、義和團等重大歷史事件。全書以古今中西之爭為發展線索,以告別帝製為支撐點,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麵著墨尤多;一些重要歷史人物,如洪秀全、慈禧太後、李鴻章、康有為、孫中山、袁世凱等人,都有簡潔而深刻的評述。全書敘事流暢、立論公允,期能有助於讀者明瞭中國近代史的演變過程,也是相關研究不可缺少的案頭書。
自序
前言——告別帝製
第一章 鴉片戰爭與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第一節 戰爭發生的背景
第二節 戰爭的過程
第三節 戰後的社會文化動嚮
第二章 太平天國與舊式農民戰爭的結束
第一節 洪秀全與金田起事
第二節 建都南京
第三節 內政與外交
第四節 天京事變和後期抗爭
第三章 「庚申之變」與清廷政局
第一節 兩次英法聯軍之役
第二節 祺祥政變
第三節 同治政局
第四章 洋務運動與西方生產力的引進
第一節 洋務事業的啟動
第二節 求強與求富
第三節 教育文化的變革
第五章 城鄉變動與社會結構的更新
第一節 新興的社會階層
第二節 鄉村社會變化
第三節 僑民與傳教士
第六章 甲午戰爭與民族危亡
第一節 邊疆危機與中法戰爭
第二節 中日甲午戰爭
第三節 戰後的民族危機
第七章 維新變法與思想啟濛
第一節 維新派的興起
第二節 維新派的活動
第三節 思想啟濛
第八章 義和團運動與政治格局的演變
第一節 義和團運動
第二節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第三節 新的政治格局
第九章 推行新政與社會文化的革新
第一節 全麵推行新政
第二節 文化革新
第三節 社會新動嚮
第十章 創建同盟會與革命風潮
第一節 同盟會及其政綱
第二節 革命風潮
第十一章 立憲運動與清廷危機
第一節 被迫推行憲政
第二節 政局動盪
第三節 風雨欲來
第十二章 武昌起義與帝製覆滅
第一節 武昌起義
第二節 創建中華民國
第三節 走嚮共和
第十三章 軍閥割據與社會動盪
第一節 袁世凱專權與敗亡
第二節 軍閥割據形成
第三節 社會動盪
第十四章 新文化運動與社會文化的轉嚮
第一節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第二節 五四運動
第三節 社會文化的轉嚮
結語
附錄
大事年錶
清代帝係錶
中華民國(1912~1928年)總統錶
參考書目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對人物命運的關懷和洞察力,這遠超齣瞭單純的史實羅列。很多曆史書籍會把曆史人物塑造成符號化的臉譜,非黑即白,但在這裏,即便是那些被後世評價褒貶不一的人物,作者也努力去還原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內心的掙紮。比如對幾位重要改革派領袖的描寫,不再是簡單的功過評價,而是深入到他們思想轉變的微妙過程,他們的妥協、他們的堅持,以及他們麵對巨大曆史慣性時的無力感,都刻畫得入木三分。這種處理方式讓曆史變得鮮活和立體,不再是教科書上的僵硬教條。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處理一些衝突場景時的敘事技巧,通過對話和場景描寫,將當時的社會情緒和思想交鋒烘托得淋灕盡緻。這種“代入感”很強,讓人仿佛能聽到那些激烈的辯論聲,感受到時代洪流下個體命運的無常。閱讀過程中,我常常停下來思考,如果換做是我身處那個“三韆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我該如何選擇?這本書成功地激發瞭讀者與曆史進行深層對話的欲望,而非僅僅是被動接受信息。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可以說是獨樹一幟,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韻味,讀起來一點都不覺得費勁。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把最嚴肅的曆史分析,包裹在一層富有感染力的敘述外衣之下。不像有些曆史著作那樣,為瞭追求客觀性而變得乾巴巴、味同嚼蠟,本書的文字充滿瞭張力,尤其是在描繪社會底層人民在變局中的掙紮和適應時,那種筆觸充滿瞭人文關懷和曆史的厚重感。有時候,我會為某一句精妙的比喻而會心一笑,有時候,又會被某個場景的悲涼所觸動。這種文學性的錶達,使得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和數字,而是充滿瞭人間的煙火氣和血淚交織的真實體驗。對於我這種對純粹的政治史或軍事史感到疲倦的讀者來說,這種融匯瞭社會學、人類學視角的敘述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愉悅感。它不隻是在“告知”曆史,更是在“重現”曆史,讓讀者不自覺地參與到對那個時代的感受和體味中去。
評分這本書在探討“告彆帝製”這一主題時,展現齣瞭極大的思辨深度,它並沒有簡單地將“帝製”視為洪水猛獸一筆帶過,而是深入剖析瞭它在中國社會肌理中盤根錯節的關係。作者似乎在提醒我們,推翻一個政權容易,但要徹底清除一個延續瞭數韆年的政治文化基因,其難度之大,超乎想象。書中對於辛亥革命前後,社會精英階層內部對於“共和”理念的認知差異,以及普通民眾對新舊體製轉換的迷茫狀態,都有非常深入的剖析。這種對深層文化阻力的探討,為理解後續民國初期的混亂局麵提供瞭極具價值的背景支撐。它讓我意識到,近代化的過程,不僅僅是技術的引進而已,更是一場深刻的文化與權力結構的重塑,而這場重塑,注定是漫長而充滿反復的。這本書提供的這種反思性的視角,非常寶貴,它引導我跳齣簡單的“成功/失敗”的二元對立,去理解曆史的復雜性和曆史選擇的沉重代價。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吸引人,那種略帶復古感的封麵和字體選擇,一下子就把人拉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拿到手裏,能感受到紙張的質感,不是那種廉價的、一翻就舊的材料,而是帶著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讓人在閱讀之前就對內容充滿瞭敬意。初翻幾頁,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到位,沒有那種一眼望不到頭的枯燥說教,而是像一位經驗老到的說書人,娓娓道來。尤其是在描述那些關鍵曆史轉摺點時,筆觸細膩而有力,仿佛能讓人親眼目睹當時的塵土飛揚和人心浮動。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引用史料時那種剋製和精準,既有足夠的論據支撐其觀點,又不會讓普通讀者感到閱讀障礙。這不像很多學術著作那樣堆砌術語,而是將復雜的曆史事件抽絲剝繭,用清晰的邏輯串聯起來,讓人在瞭解“發生瞭什麼”的同時,更能理解“為什麼會發生”。對於我這種業餘曆史愛好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它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讀性,讓人願意沉下心去探索那個充滿矛盾與希望的近代中國。整體而言,這本書在視覺和閱讀體驗上都達到瞭一個很高的水準,是那種會讓人忍不住想推薦給朋友的書。
評分這本書在梳理曆史脈絡上的功力實在令人嘆服,簡直像一個高明的織工,將無數散亂的絲綫,編織成瞭一張結構嚴謹而又富有彈性的巨幅掛毯。近代史往往容易寫得支離破碎,因為涉及的勢力、地域、思潮太多,但本書卻能在宏觀的時代背景下,精準地捕捉到那些相互影響、相互製約的關鍵節點。從鴉片戰爭的錶象到深層製度的結構性危機,再到內部改良與革命思潮的交替湧動,整個邏輯鏈條異常清晰。我之前對某些事件的理解一直停留在碎片化的層麵,但讀完這本書後,我感覺像是從上帝視角俯瞰瞭一次整個曆史進程,那些原本看似偶然的事件,在作者的梳理下,都顯現齣其必然的邏輯起點。特彆是關於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相互作用的分析,論證得非常紮實,讓“器物”層麵的變革與“製度”層麵的睏境得到瞭很好的統一解釋。對於那些希望建立完整近代史知識框架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極佳的指南針,它提供瞭一個穩定可靠的認知錨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