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印象美國
:30.00元
售價:20.4元,便宜9.6元,摺扣68
作者:張惠民
齣版社:吉林文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547202517
字數:
頁碼:26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kg
有人這樣解釋美國:“什麼是美國?美國是世界上好的加上世界上壞的,是世界強者也是世界弱者。”總的來說,美國不是天堂,也不是。認為美國遍地都是黃金。十全十美,這是非理性的想法。美國是世界上的超級大國.它的富裕程度,沒有去過美國的人是想象不齣來的。在美國的中國人雖然人數不多,但是憑著智慧和辛勤勞動,在科學研究、文化教育方麵,甚至在政界都有所作為,星光熠熠。天堂還是,好還是壞,全憑自己跟自己比,全憑自己的感覺。有人說,美國人的財富在猶太人的口袋裏,美國人的智慧在華人的腦袋裏。占美國人口2.5%的猶太人(占世界猶太人總數的44%)卻占國民收入的5%,傢庭收入高齣全國平均數約72%。1982—1985年《福布斯》雜誌公布的美國400名巨富中,猶太人占23%一26%。全美的教授、科學傢和工程師約12—13萬人,其中華人有3萬多人;美國電腦研究中心的19位部主任中,華人有12位,華人研究員達1000多名。華人的平均收入超過瞭白人,過上瞭很好的生活。有一位女士談瞭中美生活的不同感受:“要想生活得好,在中國;要想掙錢多些,在美國。在中國生活,吃香的、喝辣的,寬鬆散漫;在美國生活,吃苦的、喝酸的,緊張帶喘。
張惠民,烏魯木齊市69中曆史教師,1947年6月5日齣生於江蘇省泰州市。從事中學曆史教學工作近40年。1978年參加高考,以新疆文科名錄取到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先後在17種報刊雜誌上發錶文章103篇;1993年,齣版小冊子《曆史上的貪官》;2005年10月由中國青年齣版社齣版以傢長和教師雙重身份著的《兒女雙雙進清華》一書;2006年10月。天津古籍齣版社齣版瞭由其編著的《曆史高考新精煉》;2007年參與編寫新疆人民齣版社齣版的《獻身邊疆教育的人們》。
一、飛往美國
1.飛機上的見聞——兼談美國大學學費
2007年6月21日。我和老伴由北京乘坐美國大陸航空公司的C088航班飛往紐約。在機場,各種手續辦得挺順利,我們按照歡歡寫的注意事項,填寫瞭“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齣境旅客行李物品申報單”,通過“無申報通道”進入。在左邊的E颱排隊,等著拿登機牌和托運行李。大傢都在排隊,隻有三個中國人夾塞,一男兩女。按規定,l2點45分開始辦理,實際上提前瞭五六分鍾,我們排在前麵,不到l0分鍾就辦理好瞭。確實如歡歡說的,拿到兩張登機牌:一張是由北京飛往紐約;一張是由紐約飛往锡拉丘茲(Syracuse)。接著托運行李,填寫齣境卡,通過海關和安全檢查。負責的幾位姑娘挺友好,辦完手續後,說:“拜拜,祝你們旅途愉快,早日迴來!”我們等候登機時,一位50歲左右的女士告訴我,她的兒子在美國,她已經去瞭三四趟瞭。我問她懂英語嗎?她說一句也不懂。我正在為不懂英語發愁,聽瞭這位女士的話,心裏踏實瞭不少。
我們下午3點登機,正點是3點30分起飛,結果晚點50分鍾,原因不明,不過到紐約趕迴來瞭。估計是北京與紐約的時差所緻。北京與紐約時差為l3個小時,即北京22日淩晨5點是紐約21日下午4點。登機後,我在往行李架上放包時,一位白人姑娘一直麵帶微笑地在兩米外等著,等我意識到趕緊讓開時.她用漢語說瞭聲:“謝謝!”這是美國人給我留下的個良好印象。
……
這本《印象美國》讀起來,就像是坐上瞭時光機,把我一下子帶迴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美國。作者的筆觸細膩得讓人心驚,每一個場景都仿佛就在眼前:洛杉磯陽光下閃耀的棕櫚樹,紐約街頭匆忙行人的身影,還有中西部小鎮上那種特有的寜靜與悠遠。我特彆喜歡他描繪那些普通人生活的片段,比如傢庭聚餐時的歡聲笑語,鄰裏之間的互相幫助,那種濃濃的人情味兒,在今天的快節奏生活中已經很難覓得。書裏對美國文化符號的解析也十分獨到,它不僅僅是羅列瞭自由女神像、好萊塢這些大傢耳熟能詳的元素,而是深入挖掘瞭它們背後所承載的民族精神和時代變遷。閱讀過程中,我不時會停下來,迴味那些充滿哲思的句子,它們像燈塔一樣,照亮瞭我對“美國夢”這個概念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觀察視角,讓人能夠透過日常的錶象,觸摸到這個國傢更深沉的脈搏。
評分我嚮來不太喜歡那些試圖給齣一個“標準答案”的文化評論書籍,因為任何一個多元文化的復雜體,都不可能被簡單的幾個標簽所概括。而《印象美國》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的“開放性”。它提齣瞭很多引人深思的問題,但很少給齣武斷的結論,而是把判斷和思考的空間留給瞭讀者。比如關於美國人的消費主義傾嚮,作者沒有直接批評,而是通過描繪那些龐大的購物中心和無盡的選擇性,讓讀者自己去體會這種物質富裕背後的精神狀態。我感覺作者像是一位高明的棋手,他隻是在棋盤上布局瞭不同的元素——政治、經濟、文化、個體情感——然後邀請我們一起推演接下來的走勢。這本書的結構非常巧妙,章節之間的內在邏輯聯係非常緊密,看完後留下的不是知識的堆積,而是一種持續不斷的、關於理解“他者”的思考慣性。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之美,是我近期閱讀體驗中最令人驚喜的部分。它不是那種華麗堆砌辭藻的文風,而是極為凝練、精準,充滿瞭畫麵感和音樂性。每一次轉場都自然流暢,仿佛是精密的鏡頭切換,將讀者從東海岸的金融中心無縫對接到瞭西海岸的科技前沿。作者對美國自然景觀的描繪尤為齣色,無論是落基山脈的磅礴大氣,還是佛羅裏達濕地的神秘莫測,都讓人屏息凝神。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冰冷的地理名詞轉化為有生命、有溫度的地理實體。而且,作者在敘事中巧妙地融入瞭曆史的注腳,使得我們理解當下的美國時,總能追溯到更早的曆史源頭,這種宏大敘事與微觀細節的結閤,構建瞭一個立體而豐滿的“美國印象”。讀這本書,享受的不僅是信息量,更是文字本身帶來的愉悅。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我對這種題材的書是抱持一絲懷疑態度的,畢竟“印象”這個詞往往意味著主觀和片麵。然而,《印象美國》完全顛覆瞭我的預期。它沒有走那種膚淺的贊美或者一味地批判的極端路綫,而是呈現瞭一種近乎冷靜的、帶著人文關懷的審視。作者似乎總能找到那個完美的平衡點,既能欣賞到美國社會的活力和創新精神,也毫不避諱地指齣瞭其結構性的問題和潛在的危機。我特彆喜歡他討論美國教育體係那幾章,他不僅分析瞭公立與私立教育的差距,還觸及到瞭教育公平背後更深層次的社會階層固化問題,文筆犀利而又不失溫度。這種思辨性的深度,讓這本書遠超一般的大眾讀物,更像是一份紮實的、具有啓發性的社會觀察報告,讓人讀完後忍不住要重新審視自己對世界的既有認知。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那種撲麵而來的“現場感”抓住瞭。這不像是一本刻闆的遊記或者枯燥的社會學分析,更像是一場精彩的紀錄片,隻不過作者用文字為我們搭建瞭整個場景。他對細節的捕捉能力簡直是大師級的,比如描述美國人開車時那種近乎執著的遵守交通規則,或者在快餐店點餐時那種程式化的禮貌用語,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恰恰是構成一個文化肌理的關鍵所在。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不同族裔群體之間微妙互動的描繪,那種既融閤又疏離的狀態,精準地反映瞭美國社會復雜的人口構成和潛在的張力。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好像真的在美國生活瞭一段時間,對他們的生活方式、價值取嚮有瞭一種“身臨其境”的體驗。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好,張弛有度,讓人讀起來既不覺疲憊,又能保持高度的專注和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