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1908-漫行巴尔干 | 作者 | 弗兰西丝·金斯利·哈钦森 |
| 定价 | 49.80元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 ISBN | 9787515339573 | 出版日期 | 2016-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内容简介 | |
| 《1908,漫行巴尔干》巴尔干半岛,这个地理名词对于的读者来说并不陌生。中学时学习《世界地理》都学过,大家印象*深的相关描述恐怕是“欧洲桶”或者“一战”。 然而,回溯百年,1908年,巴尔干半岛还不曾受到两次世界大战的摧残,美国女作家弗兰西丝金斯利哈钦森乘坐汽车,携带相机,游历了这片土地。在她的眼里,一切都是那么祥和、美好、充满生机。她探访了达尔马提亚、的里雅斯特、拉古萨(杜布罗夫尼克的旧称)、莫斯塔尔、萨拉热窝等许多的地方。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写下了这部数十万字的游记,详尽地记述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想;还配上了近百张当时她亲手拍摄的照片,直观地反映那里美丽迷人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种类繁多的特色服饰。 那样一个时代,那里的天与地、山与水,还有那里的人们,究竟是什么模样?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开始这场穿越百年的心灵之旅吧! |
| 作者简介 | |
| 美国女作家弗兰西丝金斯利哈钦森(1857-1936),1908年出版了畅销书《我们的田园之家》(Our Country Home),1909年又推出了这部游记《漫行巴尔干》。 |
| 目录 | |
| 行程表 **章 出行准备 第二章 从的里雅斯特到阿巴泽亚 第三章 从阿巴泽亚到塞尼 第四章 从塞尼,经弗兰尼克关口,到达戈斯皮奇 第五章 进入达尔马提亚——从戈斯皮奇到扎拉 第六章 扎拉 第七章 斯卡多纳—克尔卡瀑布-塞贝尼科 第八章 从塞贝尼科经由特罗吉尔到斯帕拉托 第九章 斯帕拉托 第十章 萨罗纳—克里萨—亚德罗河源头 第十一章 从斯帕拉托到梅特科维奇 第十二章 从梅特科维奇到拉古萨 第十三章 拉古萨 第十四章 拉古萨—拉克罗玛—拉帕德 第十五章 拉古萨 第十六章 从拉古萨到泽莱尼卡 第十七章 泽莱尼卡 第十八章 进入黑山 第十九章 采蒂涅 第二十章 回到达尔马提亚 第二十一章 进入黑塞哥维那——从拉古萨经特雷比涅到加茨科 第二十二章 从加茨科到莫斯塔尔——布纳河源头 第二十三章 莫斯塔尔 第二十四章 从莫斯塔尔到萨拉热窝 第二十五章 从伊利扎经特拉夫尼克到亚伊采 第二十六章 亚伊采 第二十七章 从亚伊采到巴尼亚卢卡——在去波斯尼亚诺维的路上 第二十八章 离开波斯尼亚——普利特维采湖群 第二十九章 去阿格拉姆和马堡 第三十章 马堡—格拉茨—塞默灵 |
| 编辑推荐 | |
| 这是一部游记。但作者用眼睛发现,用相机记录,用心灵感受,一路旅游,一路享受,一路抒情。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建筑抑或风土人情,都充满了巴尔干风情,独特而美丽。读后总是令人回味无穷,激励人们去“漫行巴尔干”,来关注巴尔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从排版设计上来看,这本书明显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不同于批量生产的流水线产品。那种墨香与纸张的结合,散发出的气息,让人在翻阅时就能感受到一种对知识和探索的敬畏。我注意到,出版社的名称也颇具分量,这通常意味着他们对选书有着严格的质量把控,不会轻易出版缺乏厚度的作品。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客观记录”与“主观体验”的边界的。一个成功的旅行者,既要能准确描绘所见所闻,又要保持自我清晰的视角,不被环境完全同化。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包含大量充满哲思的内心独白,关于旅行的意义、历史的重量,以及个体在广阔世界中的位置。这种由内而外的审视,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初版信息和译者的名字,在我心里已经打下了一个很高的基调。我个人对那种带有强烈个人印记和时代烙印的旅行文学情有独钟,尤其是那种不是走马观花式的观光记录,而是真正深入当地生活肌理的文字。光是看到“巴尔干”这个地理标签,我就知道这趟阅读之旅绝不平坦,那里历史的褶皱太多,民族的恩怨太深,想要真正理解那里的人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过去与未来,需要的不仅仅是观察力,更是同理心和深厚的历史功底。我希望能从这本书里读到那些隐藏在宏大叙事背后的,关于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坚韧。我尤其关注译者如何处理那些复杂的文化隔阂和特有的幽默感,优秀的翻译是让异域之声准确抵达心灵的桥梁,希望这位译者能成功地保留住原文的“味道”,而不是生硬地“翻译”出信息。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风格,让我想起我书架上另一本珍藏已久的旧版游记,那种厚重感和适度的留白,处理得非常到位。它没有追求时髦的极简主义,反而有一种复古的仪式感。我翻开目录时,每一个章节的标题都带着一种散文化的韵味,像是老式火车窗外掠过的风景,每一个定格都有故事。我猜测作者在行文上可能会采用一种非常注重感官体验的叙事方式,比如对当地气味、声音、光线的描摹,因为巴尔干半岛的地理和文化交汇特性,必然会产生极其丰富的感官冲击。我非常期待作者能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并将它们用精确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固定下来。如果能看到作者对当地民间艺术或者不为人知的小众历史片段的挖掘,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更大了。
评分我通常不会轻易购买新出版的文学作品,但这本书的出版信息一经公布,我就毫不犹豫地下了单。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所选择的主题——巴尔干。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区域,更是一个历史的熔炉,一个被无数次重塑和定义的地方。我希望作者能带我们跳出主流媒体和刻板印象的框架,去探寻那片土地上更为微妙和微妙的人性侧面。我对于那些探讨文化身份认同、世代记忆传承的章节尤其期待。一个好的旅行作家,应该是文化的“解码者”,能够在他者的土地上,找到与自身经验的共通之处。这本书,从它的名字和出版社的调性来看,似乎具备了这种深度挖掘的潜力,而不是流于表面风光的记录。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艺术品,那种略带陈旧的油画质感,配上那种带着历史厚重感的字体,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一个遥远的、充满故事的时代。我记得我拿到书的时候,光是摩挲着封面上的纹理,就花了不短的时间。它不像现在很多畅销书那样追求亮眼的色彩和冲击力,而是选择了一种内敛而深沉的美学,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快餐读物,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物品。内页的纸张选得也很好,不是很反光,读起来眼睛很舒服,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疲惫。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本身的尊重。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标题旁用了一些很别致的排版,偶尔穿插一些手绘的插图或者旧照片的摹本,虽然内容我还没深入,但光是翻阅的过程,就仿佛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慢行”,为接下来的旅程做好了充分的心理铺垫。我期待作者的笔触能如同这封面一样,细腻、丰富,充满探索的勇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