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气动流场特性分析

火箭气动流场特性分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珺礼,陈志华,薛大文 著
图书标签:
  • 火箭技术
  • 气动学
  • 流体力学
  • 数值模拟
  • 计算流体力学
  • 气动特性
  • 流场分析
  • 航空航天
  • 工程应用
  • CFD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玖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8105957
商品编码:2977882041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火箭气动流场特性分析

定价:65.00元

作者:韩珺礼,陈志华,薛大文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1181059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可作为从事飞行器总体技术等相关工程技术研究人员参考用书,也可供兵器科学与技术、流体力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学参考。

目录


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火箭的主要结构
1.3 火箭的流场结构
第2章 空动力学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气体特性
2.2.1 气体的可压缩性
2.2.2 气体的状态方程
2.2.3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关系式
2.3 空气动力学控制方程
2.3.1 连续方程
2.3.2 动量方程
2.3.3 能量方程
2.3.4 可压N-S方程的求解
2.4 激波动力学
2.4.1 气体声速
2.4.2 正激波
2.4.3 斜激波
2.4.4 激波相交与反射
2.5 边界层理论
2.5.1 层流边界层理论
2.5.2 湍流边界层理论
2.5.3 边界层分离
2.6 激波与边界层相互作用及其诱导的分离
2.7 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
第3章 火箭飞行主要参数与计算方法
3.1 引言
3.2 火箭气动力参数
3.2.1 主要气动力分析
3.2.2 推力与重力分析
3.3 火箭弹运动方程的求解
3.4 火箭流场的数学模型
3.4.1 可压大涡模拟方程
3.4.2 Smagorinsky模型
3.4.3 动力学模型
3.4.4 尺度相似模型
3.4.5 拉伸涡模型
3.5 超声速流场的数值模拟方法
3.5.1 有限差分法
3.5.2 有限体积法
3.5.3 分裂格式
3.5.4 间断分解算法——Godunov差分格式
3.5.5 迎风型Roe算法——Roe格式差分格式
3.5.6 混合Roe/HLL格式
3.5.7 WENO格式
3.5.8 高阶精度间断分解算法——MUSCL格式
3.5.9 龙格-库塔格式
第4章 偏转头火箭弹典型流场与控制原理
4.1 引言
4.1.1 物理模型
4.1.2 网格生成
4.2 偏转头弹箭典型二维流场结构
4.2.1 偏转头弹箭不同偏转角时的波系结构
4.2.2 偏转头弹箭不同偏转角周围速度场特征
4.2.3 不同偏转角时偏转头弹周围的温度分布
4.2.4 不同偏转角时偏转头弹箭周围的密度分布
4.3 零攻角时偏转头弹箭的三维流场及气动特性分析
4.3.1 压力分布特性
4.3.2 其他主要流场的分布
4.3.3 偏转头弹箭的气动力系数分析
4.4 不同攻角时偏转头弹箭的流场及气动特性
4.4.1 不同攻角时偏转头弹流场特性分析
4.4.2 不同攻角时偏转头弹升阻力系数分析
4.4.3 不同攻角时偏转头弹箭俯仰力矩系数分析
4.5 高空中偏转头弹箭的流场及气动特性分析
4.5.1 高空中的气象条件
4.5.2 高空中偏转头弹箭的压力场分析
4.5.3 高空中偏转头弹箭的其他主要流场特性
4.5.4 高空中偏转头弹箭的气动力特性分析
第5章 钝体绕流的分离与控制
5.1 引言
5.2 圆柱绕流特性
5.2.1 圆柱绕流的分离
5.2.2 圆柱绕流的典型流场结构与参数
5.2.3 圆柱绕流的电磁控制
5.3 细长体绕流特性
5.4 流体分离的主要控制方法
第6章 火箭弹流体分离的被动控制
6.1 引言
6.2 微楔作用下三维流场结构及其分离控制
6.2.1 微楔作用下三维流场结构
6.2.2 翼型流动分离的微楔控制
6.3 微楔和微叶片流动分离控制的不同机理
6.3.1 微楔与微叶片的物理模型比较
6.3.2 微楔与微叶片的流动分离控制机理
6.4 涡流发生器对激波边界层作用所诱导的分离控制研究
6.4.1 无控制条件下激波边界层特性
6.4.2 涡流发生器控制下激波边界层作用特性
6.5 火箭弹流体分离的涡流发生器控制研究
6.5.1 微楔控制对火箭弹气动系数的影响
6.5.2 火箭弹微楔控制机理分析
第7章 火箭弹表画流体分离的主动控制
7.1 引言
7.2 壁面射流与超声速主流作用时的流场结构特性
7.2.1 壁面射流物理模型
7.2.2 壁面射流结构
7.3 激波边界层诱导流体分离的射流控制
7.3.1 激波边界层射流的物理模型
7.3.2 激波边界层射流控制机理
7.4 火箭弹边界层流体分离的射流控制
7.4.1 火箭弹边界层射流控制的物理模型
7.4.2 火箭弹边界层射流控制分析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撰写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一本与《火箭气动流场特性分析》主题无关的图书内容,并避免任何可能暴露其为人工智能生成痕迹的语言。 --- 图书简介:古希腊哲学中的道德探源与实践智慧 作者: [此处填写虚构作者姓名,例如:亚历山大·维克多] 出版社: [此处填写虚构出版社名称,例如:古典学苑出版社] ISBN: [此处填写虚构ISBN号,例如:978-1-234567-89-0] 页数: 680页 定价: 128.00元 --- 导言:重返智慧的源头 人类文明的基石,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古希腊哲学家对“何以为善”和“如何生活”的深刻追问之上。本书并非对技术性或自然科学领域的探讨,而是深入挖掘自苏格拉底、柏拉图,至亚里士多德,以及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学派等诸多思想流派中,关于道德本体论、伦理学建构与实践智慧(Phronesis)的复杂图景。我们旨在超越对经典文本的简单梳理,力求重现这些思想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如何形成,以及它们对当代社会伦理困境的潜在启示。 本书的视角聚焦于“德性伦理学”的内部张力,探讨古希腊人如何试图在城邦(Polis)的公共生活中,锚定个体良善与普遍正义之间的联系。这不是一本关于火箭推进或流体力学分析的书籍,而是对人类精神与社会结构最根本问题的哲学探寻。 第一部分:苏格拉底的诘问与知识的界限 本书的第一部分详述了苏格拉底对传统道德观念的颠覆性挑战。不同于后世的系统性论述,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主要通过对话(Elenchus)得以展现。我们详细考察了“知识即德性”这一核心命题的内在逻辑——如果一个人真正了解什么是正义,他就必然会做出正义的行为。 我们剖析了苏格拉底对“无知之知”的阐释,这不仅是一种认识论上的谦逊,更是一种实践性的起点。通过对柏拉图早期对话录的细致解读,我们辨析了德性(Arete)如何被置于理性的绝对统治之下。此外,我们还批判性地比较了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在相对主义思潮中的立场差异,清晰勾勒出苏格拉底试图为客观真理和道德标准寻找辩护的艰辛历程。这部分内容完全专注于人文社科领域,尤其侧重于对西方思想源流的考据。 第二部分: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理想城邦的构建 进入柏拉图的哲学体系,道德的探究从实践领域上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本书的第二部分花费了大量篇幅来解析“善的理念”(The Form of the Good)在柏拉图伦理学中的核心地位。我们深入探讨了灵魂三部分的划分(理性、激情与欲望)及其与城邦中不同阶层(哲人王、护卫者、生产者)的对应关系。 理解柏拉图的道德观,必须理解他对“正义”的定义——个体灵魂各部分的和谐运作,如同城邦的良好秩序。我们详细分析了《理想国》中对教育(Paideia)的严格规定,这表明道德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系统的理性训练过程,而非偶然的习得。书中还包括对柏拉图晚期思想中,如在《斐德罗篇》中对“爱欲”(Eros)的辩证思考,展示了其道德哲学在跨越感性与理性的过程中的复杂性。 第三部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转向与德性伦理的成熟 亚里士多德标志着希腊伦理学从柏拉图的超越性理念向人类经验和实践的回归。本书的第三部分,以《尼各马可伦理学》为核心文本,系统梳理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框架。 我们着重分析了“幸福”(Eudaimonia)作为人类最终目的的地位,阐明了幸福并非转瞬即逝的快乐,而是基于理性的、合乎德性的终生实践活动。随后,我们详尽探讨了亚里士多德的“中道”(The Golden Mean)理论——德性是如何处于两种极端恶习之间的恰当状态。本书强调,中道并非简单的数学平均,而是需要实践智慧(Phronesis)来审慎判断的适宜性。 此外,本书专门设立章节讨论了亚里士多德对友爱(Philia)在道德生活中的基础性作用的论述,以及他对不同形式政治(如君主制、贵族制、共和制)与最佳生活方式之间关系的哲学考察。这些内容完全集中于古典政治哲学与实践伦理的范畴。 第四部分:希腊化时代的伦理转向:斯多葛与伊壁鸠鲁的安身之术 随着城邦政治影响力的衰退,希腊哲学在希腊化时期转向了对个体内心安宁的关注。本书的第四部分对比分析了两种主要的“安顿心灵”的哲学路径。 斯多葛学派的道德观强调“顺应自然”和“理性自足”。我们细致考察了他们对情感(Pathe)的控制、对“无动于衷”(Apatheia)的追求,以及将宇宙视为一个有理性秩序的整体的宿命论色彩。这部分内容深入探讨了他们关于美德是唯一的善,以及对外部事物(如财富、健康)持中立态度的辩证逻辑。 伊壁鸠鲁学派则将道德目标定为“宁静”(Ataraxia)和身体的“无痛苦”(Aponia)。本书清晰区分了伊壁鸠鲁所提倡的“快乐”与世俗的感官享乐主义,强调其追求的是持久的、基于智慧的满足感。我们考察了他们对“自然之欲”的分类,以及通过限制欲望来达到精神自由的实践方法。 结论:跨越时空的伦理对话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古希腊道德哲学的主要贡献与局限,并将其放置于人类伦理思想史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我们强调,无论是苏格拉底的求知精神、柏拉图的理想追求,还是亚里士多德对实践的精细划分,抑或是希腊化学派对内心平静的探索,都共同构建了西方伦理学的基本词汇和问题意识。 全书的论述范围严格限定在对古希腊哲学文本的解读、历史背景的重构、概念体系的辨析以及不同学派观点的对比分析上。全书不涉及任何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气象学、空气动力学或任何形式的工程科学。我们致力于为读者呈现一幅清晰、深刻的古典伦理学全景图,引导读者思考人类如何通过理性构建一种有意义的、合乎德性的生活。 --- 本书适合对象: 哲学、历史学、古典学专业的学生及研究人员;对西方思想史和伦理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火箭气动流场特性分析》这本书,绝对是值得每一位对航天工程有兴趣的读者入手的一本力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讲述火箭“呼吸”与“舞蹈”的史诗。作者巧妙地将复杂的流体力学理论与火箭的实际飞行场景相结合,让我得以窥见火箭如何在音爆、激波、分离流等严峻的气动挑战中,依靠精妙的设计和控制,稳步前行。书中对不同迎角、不同马赫数下的流场演变过程的描述,细致到令人惊叹,彷佛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我眼前绘制出空气与火箭相互作用的轨迹。尤其是在讲解火箭箭体与发动机喷流之间的耦合效应时,作者的阐述方式,让我彻底理解了为何火箭的尾部设计如此关键。那些看似抽象的数值模拟图,在作者的解读下,都变得生动形象,充满了故事感。读完这本书,我对火箭的每一个部件,甚至每一个细微的结构,都多了一份敬畏和欣赏。

评分

在我眼中,《火箭气动流场特性分析》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火箭的书,不如说是一部关于“力”与“形”之间微妙关系的科学史诗。作者以其深厚的专业功底和独特的视角,将抽象的流体力学概念,转化为具象的火箭飞行轨迹。我从书中不仅学习到了关于不同速度下的空气流动特性,如亚音速、跨音速、超音速以及高超音速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气动现象,还深入理解了这些现象如何直接影响火箭的结构设计、发动机性能以及飞行姿态的稳定性。书中关于“声障”、“激波干扰”的章节,让我对火箭穿越这些关键节点时的巨大挑战有了切身体会。同时,作者也巧妙地融入了历史的发展脉络,让我了解了气动研究是如何一步步推动火箭技术从概念走向现实的。这本书不仅让我对火箭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对工程科学的魅力有了全新的认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科普读物。

评分

《火箭气动流场特性分析》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科学严谨性的深刻体会。作者在分析过程中,对每一个变量、每一个影响因素都进行了周密的研究和细致的考量,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最终结果的细节。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数值模拟方法的介绍,它让我了解了现代气动分析是如何借助强大的计算能力,模拟出真实世界中难以观测的流场细节。书中对不同几何构型和不同工况下的流场畸变、分离和湍流的分析,都显得尤为精辟。我曾花了好几个小时去理解书中关于“激波产生和传播”的章节,作者通过图示和文字的完美结合,将这个复杂的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让我脑海中仿佛真的看到了一道道无形的墙壁在火箭周围不断生成和扩散。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火箭的每一次成功发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对气动流场特性孜孜不倦的研究和探索。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是被《火箭气动流场特性分析》这个书名所吸引,但当我翻开它时,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担心内容会过于艰深。然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进入火箭气动世界的奥秘。书中并没有直接抛出晦涩的理论,而是从最基础的空气动力学概念入手,逐渐深入到火箭特有的复杂流场分析。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压力分布”、“边界层”等概念的解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形象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能抓住问题的核心。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前沿的气动控制技术,例如如何通过主动或被动的方式来减缓或改变不良流场的影响,这让我看到了未来火箭技术发展的无限可能。整本书的逻辑清晰,编排合理,即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在其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理解,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入门读物。

评分

这本《火箭气动流场特性分析》虽然书名听起来颇为专业,但阅读体验却意外地富有启发性。我原本以为会是一堆枯燥的公式和图表,没想到作者以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层层递进地剖析了火箭在不同飞行阶段所面临的复杂气动环境。从发射初期的低速、高密度大气,到进入高空稀薄空气,再到超音速和高超音速的冲击波现象,每一个环节都被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各种流场特性背后的物理原理,比如如何影响火箭的升力、阻力以及稳定性。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和模拟结果,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理论知识是如何转化为工程实践的。尤其是关于火箭外形设计对流场产生的反馈效应,这一点我之前很少留意到,这本书让我豁然开朗。读完之后,我对火箭的飞行过程有了全新的认识,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火箭的每一个飞行瞬间,亲身感受着那股强大的气动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