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華文博遊
定價:38.00元
作者:顧榮保
齣版社:中國林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4-01
ISBN:9787503843259
字數:
頁碼:60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華文博遊》作者退休後,癡情於齣外尋幽探勝。數十年來,遨遊全國名山大川,飽賞各地風景名勝,凡是的名勝古跡和的風景區,幾乎都有他的遊蹤。他所到之處,都和古籍和地方誌相印證,窮根到底,弄明究竟。對各地碑刻和人文遺跡尤其具有濃厚興趣,從中瞭解當地的曆史、博物、地理和人情。每當行程終瞭,他堅持將沿途風光,以“紀平”筆名敷寫成文,匯編成“遊蹤”數冊,記錄其遊履所至的觀察心得,內容豐富翔實,文筆樸實生動。該書於20世紀80年代問世後,很受讀者歡迎。
目錄
序一 顧榮保其人其事
序二 可喜的不服老精神——記民間旅遊傢顧榮保
本書緣起——作者自序
篇 洞穴奇觀
篇頭的話——學習徐霞客精神,探索當代“洞穴奇觀”
溶洞的形成
我國岩溶洞穴概貌
我國主要旅遊洞穴簡介
貴州織金打雞洞
湖北利川騰龍洞
湖南湘西溶洞群(武陵源溶洞群)
四川興文石海洞鄉
貴州安順龍宮
重慶武隆芙蓉洞
北京石花洞與銀狐洞
遼寜本溪水洞
雲南建水燕子洞
雲南宜良九鄉疊虹溶洞群
廣東陽春岩洞群
廣西淩雲納靈洞、水源洞
廣西武鳴伊嶺岩
浙江桐廬縣瑤琳洞
江西婺源靈岩九洞(篁田溶洞群)
八閩洞——福建玉華古洞
廣西桂林附近洞穴記略
廣西桂林地區90年代新開發和具有
待開發潛力的溶洞
雲南濾西阿廬古洞
廣西柳州都樂岩
貴州銅仁九龍洞
河南欒川雞冠洞
貴州興義馬嶺河萬峰林景區豐富的洞穴資源
貴州盤縣碧雲洞
江西萍鄉孽龍洞
湖南冷水江波月洞
廣東英德寶晶岩及附近溶洞
廣西融水真仙岩
廣西宜山白龍洞、綠波洞
廣西河池珍珠岩
廣西河池、百色、南寜地區岩溶洞穴開發前景
廣西崇左地區岩溶洞穴概況
典型的太湖石洞穴——吳縣西山林屋洞
重慶武隆縣羊角溶洞群
湖南新寜地區洞穴群和丹霞假岩溶地貌
江蘇宜興善捲洞和陽羨洞穴群
長江三峽及以上至重慶沿綫洞穴概貌
三峽地區近年發現的岩溶地貌奇觀
湖北詭水地區溶洞群
四川綿陽江油地區溶洞群
湖北大洪山地區溶洞群
安徽石颱蓬萊古洞
貴州貴陽白龍洞
陝西柞水溶洞群
四川通江諾水溶洞群
福建寜化天鵝洞
浙江金華溶洞群
浙江昌化瑞晶洞
浙江蘭溪六洞山溶洞群
浙江杭州靈山幻境
福建建德溶洞群
江西彭澤龍宮溶洞群
安徽廣德太極洞
貴州大方九洞天
四川金佛山溶洞群
安徽貴池大王洞
雲南濛自溶洞群
福建龍岩龍崆洞
貴州貴陽天河潭溶洞
湖北鹹寜黃金洞
廣西北流勾漏奇觀
廣西賀州碧水洞
湖南湘西堂樂洞
湖南鳳凰奇梁洞
山東淄博樵嶺前洞
山東魯山沂源溶洞群
湖南梅山龍宮
河南鞏義雪花洞
浙江富陽碧湖雙洞
浙江杭州錦綉風水洞
浙江桐廬垂雲通天河
浙江永嘉龍瀑仙洞
安徽屯溪花山迷窟
浙江衢州龍遊石窟
浙江溫嶺長嶼洞天
重慶豐都雪玉溶洞群
湖南郴州萬華岩
雲南彌勒白龍洞
江西樂平洪源洞
雲南芒市三仙洞
江西婺源清風仙境
貴州多繽洞
陝西漢中南鄭縣大佛洞
廣西賀州紫雲洞
湖南道州月岩
廣東懷集燕岩溶洞群
湖南寜遠九嶷山紫霞洞
廣東封開小桂林溶洞群
廣西桂林穿山岩
廣西樂業大石匭天坑
山西寜武冰洞及忻州禹王洞
吉林磬石官馬溶洞
貴州遵義雙河溶洞群
河北崆山白雲洞
湖北鍾祥黃仙洞
張傢口賜兒山三奇洞
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熔岩洞
貴州鎮寜夜郎洞
貴州獨山神仙洞
安徽石颱魚龍洞、慈雲洞
江西贛州通天岩
江西分宜洪陽洞
貴州安龍篤山溶洞群
廣東連州地下河
海南石花水洞
湖南索溪峪龍王洞
全國開放待開放溶洞概況
旅遊溶洞中現代電氣技術的采用
世界溶洞簡介
我國主要洞穴旅遊潛能價值評估芻議
附1 徐霞客——現代洞穴學研究的先驅者
附2 學習岩溶洞穴知識的寶庫——參觀桂林岩溶地質陳列館
第二篇 博聞廣記
一、大韆世界
萬朵茶花
龍腦古橋
吉林霧凇
漠河極光
羞女岩與陽元石
泰寜遺風
萬畝石榴
宋氏古荔
增城掛綠
特異古塔
一勺之泉
普陀鵝耳櫪
龍勝肉酒
織金咂酒
雙月映水
武夷墨猴
龍脊梯田
德天瀑布
崇左石林
菏澤牡丹
長江彎
清奇古怪
六閤石柱林
花山崖畫
地下森林
水上石林
水上森林
擊石燕鳴
日落碑現
百裏杜鵑
隕石飛雨
穿洞與穸口
雷火煉殿
偷梁換柱
燕子夜市
勝境奇觀
賞月勝地
臭石揭謎
屠狗市招
日月並升
魯殿靈光
雁蕩飛渡
廬山飛雲
泰岱旭日
媧皇吊殿
峨眉奇觀
列瓜奇石
大河神柏
蒲津古渡
鶯塔迴聲
應縣木塔
小鳥天堂
二、道聽途說
中國神秘文化淺說
名樹古木
古道可風
迴文詩體
美齡橋
亭林三珍
周市燠鴨
與孔明生平有關的名勝
舊居長聯贊
唐僧曬經颱的傳說
紅葉絮話
輕鬆山房
野生水仙——三山島原是水仙島
何處是桃源
武岡銅鵝
佛門掌故
徽州石坊
餐飲妙聯
惟妙惟肖的類人形山峰
韆柱之屋
閑說孔廟
漫談雙橋
江南“美食”旅遊
神州多少“壽”字石
陽山碑材
喜讀錦州筆架山長聯
憶長沙二則
滾缸廟會
和巧對
鬼包麵
關陵為何有兩處
中國的四大名魚
紫金古庵說羅漢
豆腐史話
吳縣東山龍頭庵的傳說
佳聯點齣河山勝概
江浙也有“風雨橋”
江南懸空寺
三江並流
聽命湖和迷人湖
香格裏拉
滴水奇觀與普救蟾聲
神州戒颱
漫談香港的習慣語言
九龍圓玄學院
龍馬負圖、神龜獻書
太湖尚有無人島
湖上狂飚
避暑山莊辛酉始末
同裏靜思園
上海旅遊史話
宣揚“整飭吏治”“創廉”的名勝古跡
的傳說
附1 淺談道教的派彆
附2 漫步江南水鄉古鎮
附3 中國古典園林賞析
第三篇 俯仰古今——人文記旅
一、名人春鞦·翰墨緣
雨中遊梅花庵,訪吳鎮古跡
吳門訪唐寅遺跡
訪米芾墓
玉山訪閻立本墓
宜城訪鄧石如碑館
記書法傢林散之先生青年時代的壯遊
胸有丘壑 筆底波瀾——紀念書法傢林散之先生逝世一周年
範成大《桂海虞衡誌》和宦遊三錄——遊蘇州石湖偶感
吳門觀淩虛畫魚
金陵雜記——詩中見真情
訪鎮江西津渡、夢溪園
訪揚州散文大傢硃自清故居
大雨中訪青藤書屋
訪光福、木瀆書刻
玄麓山下話宋濂生平
柳亞子誕辰百周年前夕訪其故居
訪婺源江灣上下曉起偉人故裏
紀念徐霞客逝世350周年訪其故居後三度到此
海寜訪大學者王國維故居
二、硃熹遺跡探訪記
為陳榮捷先生《硃子遺跡訪問記》補遺
莫道荒隴窮僻處 埋有經天緯地人——遊建陽訪硃熹墓
硃熹墓重修有感——硃熹終於抹煞不瞭
再訪硃熹墓及其故居——欣逢盛世勝跡重光
謁明末思想傢黃道周故裏
桐鄉行
西子湖畔文采奕奕
宋慈和其《洗冤集錄》——謁宋慈墓
謁吳縣李根源先生闕塋精捨
謝枋得建陽賣蔔水南橋頭
賈誼故宅行
遊石門洞話劉伯溫
采石懷古
蘇東坡與常州犧舟亭
杜默與豐山梅豪亭
陶侃和樅陽惜陰亭
王店曝書亭
琅琊勝跡醉翁亭
當塗太白墓
道經安徽濛城訪莊子祠
安徽績溪訪鬍氏宗祠
重舊誼,念故情——記大書畫傢鑒賞傢徐邦達先生之長者風範
當代草聖百歲誕辰前夕訪其故裏
訪上虞白馬湖
吳中市三山行山鼕雪小記
韆島湖畔訪夫子吟詩之地
硃熹平生遊吊講學之地
遊廬山白鹿洞書院
訪江西鉛山硃熹、陸九淵鵝湖之會舊址
硃子遺跡在剡中
訪硃熹晚年在福建建陽的活動遺跡
硃熹數臨婺州略記
記貴州鎮遠青龍洞文公祠
福建長汀硃子祠
硃子墨跡在人間
近年關於硃熹遺跡和文物發現的信息和報道摘錄
武夷為硃夫子之麵目,玉華乃楊龜山之肺肝——福建將樂楊龜山夫子遺跡
訪問記
訪伊洛二程遺跡
輝縣百泉 訪邵雍祠
道州訪周敦頤樓田故裏
橫渠訪理學大師張載祠
探理學之淵——兼訪唐宋及以下各
儒傢蹤跡
第四篇 縱深續旅——科技旅遊探索
引言——八十思俱進 旅遊創新意
漫話科技旅遊(提綱)
浙贛湘粵 碧水丹山——由上海赴廣東韶關沿綫景點暢遊
皖南奇秀美 浙西生態遊
太行東麓尋勝 地質公園專訪
太行山東部沿綫主要風景區簡介
太行南支伏牛腹地
太行南支新闢主要名勝風景區簡介
伏牛腹地的名勝風景區簡介
國傢地質公園簡介三則
赴會湘南 沿途探洞
雪峰山脈和湘西、湘中部分景點簡介
關注濕地之——一生態時尚旅遊由此起步
關注濕地之二——再度絲路 巡遊名湖
伊犁地區部分風景名勝簡介
蘭州興降小國傢森林公園之旅
附一:中國現有地質公園名錄
附二:中國國傢森林公園名錄
附三:中國濕地國傢自然保護區名錄
附四:中國自然保護區名錄
作者介紹
顧榮保,1925年生於上海,1947年畢業於上海大同大學電機係,曾任職上海機電工業局,梅山冶金公司,寶山鋼鐵廠、電世界雜誌社等單位,高級工程師。他從年輕時起就熱愛旅遊,半個多世紀來,走遍瞭祖國各處名山、名城,古鎮。從4個方嚮五上黃山,從內到外七遊武夷,暢遊東甌六處雁蕩,走太行八徑,經黃河四渡,踏查岩溶洞穴,尋訪聖賢故裏……尤喜作文化探索之旅。現為九三學社社員,上海市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會員,協會旅遊顧問組組長。中國電機工程學會,中國電工技術學會、中國地質學會旅遊地學研究會、中國洞穴研究會會員。
文摘
序言
拿到這本《中華文博遊》後,我首先被其宏大的敘事格局所震撼。它似乎不僅僅是一本介紹性讀物,更像是一部濃縮的中國文明發展史的速覽本。我對於書籍中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關注程度非常看重。物質的遺存固然重要,但那些活著的、流動的文化,比如戲麯的唱腔、古老的釀酒技藝、精湛的傳統手工藝,纔是民族靈魂的真正體現。我殷切希望作者能夠用細膩的筆觸,去捕捉這些“瞬間即逝”的美。想象一下,文字能夠如何描繪齣昆麯演員一個眼神、一個水袖的顫動所蘊含的韆言萬語?又如何將徽派建築復雜的榫卯結構,用最直白易懂的方式解析給非專業讀者?這種將高深學術知識“去魅”並轉化為大眾可理解、可欣賞的故事的能力,是衡量一本優秀文博讀物的重要標準。如果書中能附帶一些實用的信息,比如最佳參觀時間、如何避開人潮、或是某個小眾博物館的隱藏看點,那就更貼閤“遊”這個字所包含的實用性價值瞭。這本書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能否架起一座橋梁,讓普通民眾與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高雅文化”之間建立起親密而自然的聯係。
評分這本《中華文博遊》的書名實在是太吸引人瞭,讓人一拿到手裏就仿佛置身於那片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土地上,去探尋那些深埋於曆史長河中的寶藏。我個人對於曆史和文化遺産一直抱有極大的熱情,尤其鍾情於那些能夠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的實體文物。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設計也十分考究,每一頁都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字裏行間流淌著對中華文明的敬畏與熱愛。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對那些標誌性的文化地標,比如故宮、敦煌、三星堆等,進行深入淺齣的介紹,不僅僅是羅列事實,更希望能夠挖掘齣其背後的故事、建造者的心血,以及它們在不同曆史階段所承載的文化意義。比如,僅僅是看到一張精美的青銅器照片,我就能想象到數韆年前工匠們在冶煉、鑄造過程中所付齣的汗水與智慧,這本書如果能將這種“在場感”傳遞齣來,那將是無價的閱讀體驗。我希望它能成為我未來文博探索旅程中的一本“活地圖”,指導我去親身體驗那些書頁上描繪的壯麗場景,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走馬觀花的錶麵認知上。真正優秀的文博讀物,應該能激發讀者的好奇心,讓人忍不住想要放下書本,親自踏上尋訪的道路。
評分我對《中華文博遊》抱有極大的期待,因為它承諾的是一場“遊覽”,這意味著體驗感必須是核心。我非常不喜歡那種充斥著晦澀專業術語的“文博圖鑒”,讀起來如同在啃生澀的石頭。我期待的是一種輕鬆、愉悅的閱讀節奏,文字應該像一位經驗豐富、談吐風趣的私人導遊,娓娓道來。比如,講述某件國寶級文物時,作者能否加入一些“小道消息”或者鮮為人知的趣聞軼事?比如,某件瓷器是如何被發現的?它在流亡海外期間經曆瞭怎樣的波摺?這些富有人情味的故事,遠比冰冷的年代和尺寸更容易讓人産生情感共鳴和記憶點。同時,對於圖片的質量和數量,我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文博類書籍,圖片就是靈魂,必須清晰、色彩還原度高,並且最好能有細節特寫,讓我能“看清”雕刻的刀法、釉麵的肌理。如果能配上現代測繪圖或文物修復前後的對比圖,那無疑是錦上添花,能讓讀者對文物的保護工作産生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評分這本書的視角選擇至關重要,我個人偏愛那種能夠跳脫齣傳統教科書式論述的創新角度。例如,與其平鋪直敘地介紹曆代帝王的陵寢,不如嘗試從“建築技術史”的角度切入,探討曆代墓葬結構如何反映當時的力學成就和宇宙觀的變遷;或者,可以從“色彩學”的角度,分析不同時期陶器、絲織品上顔料的來源及其象徵意義。這種跨學科的融閤,能極大地拓寬讀者的認知邊界。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時間跨度如此之大的題材的,是從斷代史的角度進行梳理,還是以主題(如“禮器”、“書畫”、“冶金”)為綫索貫穿始終?如果能采用後者,那麼不同朝代的文物並置對比之下,更能凸顯齣文化基因的傳承與演變,讓讀者清晰地看到一條清晰的文化脈絡,而不是被堆砌的史料淹沒。此外,如果書中對一些具有爭議性或尚未完全解開的謎團(比如某些齣土文物的用途或年代鑒定)能有所探討,並展現科學研究的前沿動態,那就更顯齣其深度與時效性瞭。
評分這本書的最終價值,我認為在於它能否培養齣一種“文化自信”和“日常關懷”的視角。中華文明的偉大,絕不應隻停留在博物館的玻璃櫃裏,它應該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我希望《中華文博遊》能夠引導讀者思考:那些古代的審美情趣,是否還能指導我們今天的傢居設計?古人的哲學思想,對現代的社會治理有何啓示?如果書的內容能觸及到這種“古為今用”的層麵,讓讀者意識到,我們今天所享受的便利和審美,都建立在這些深厚的文博基礎之上,那就達到瞭極高的思想境界。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看”文物,更是“理解”文物,理解它們如何塑造瞭我們的民族性格。它不應隻是一個知識的載體,更應該成為一個精神的觸發器,激發讀者去思考“我是誰,我從哪裏來”這樣宏大而又個人的命題。最終,一本好的文博書,應該讓人讀完之後,感覺自己對腳下這片土地的曆史厚度有瞭更深刻、更溫柔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