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常用汉字源流字典(第二版)
定价:80.00元
作者:魏励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3264987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常用汉字源流字典》初版曾荣获4届(2010年度)华东地区古籍图书奖二等奖。此次修订重版,能更大程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一、系统收录汉字古字形,展示形体演变源流
《常用汉字源流字典》(第二版)收录了4438个汉字的古字形。所选字形可靠性较高,甲骨文、金文、简帛文、石刻等选自可信度高的拓本;籀文、古文、小篆基本依据北宋校本《说文》汲古阁藏版;隶书以秦代、汉代为主,个别缺失者酌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字形。同时,每个汉字按时代顺序罗列古字形,形象直观地展示汉字的形体演变源流,便于读者了解汉字形体演变的来龙去脉。
二、解读汉字造字方法,探索汉字本来意义
汉字是表意的文字,往往通过字形可以推知汉字的意义。《常用汉字源流字典》(第二版)对汉字的构造方法、简化方法进行分析解读,从源头探究汉字zui早表示的意义,揭示汉字的构造规律和意义,使读者能够“见字知义”。
三、辨析汉字不同用法,展示古今义项脉络
在简单解释汉字本义的同时,本书还对汉字的不同用法进行辨析,分析了简化字与繁体字、正体字与异体字、大陆规范字形与旧字形、台湾字形的差异等,梳理出汉字意义的演变脉络,帮助读者了解本义与引申义、假借义之间的关系。
四、普及汉字文化知识,推进汉字学术研究
《常用汉字源流字典》(第二版)较为系统地展示了汉字的形体,对汉字构造及形体的解读,揭示出汉字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汉字文化知识的普及和传播。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本书的出版吸收了新的学术成果,是对汉字形体及意义演变的一次系统梳理,也为汉字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有利于汉字研究工作的推进。
五、帮助学生正确快速掌握汉字,提高识字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常用汉字源流字典》(第二版)形象生动地揭示汉字的形体与构造规律,适合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各界读者,能让读者在学习汉字时不但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大大提高了汉字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是学生学习汉字或教师进行汉字教学的有益参考。此外,本书可以为美术设计者和广告设计者提供素材,丰富设计内涵。
内容提要
《常用汉字源流字典》是一部讲解汉字来源与构字方法的古代汉语工具书。初版以来,作者在此基础上吸收古文字学研究的新成果等大幅度修订重编,优选更换了大部分古文字字形,补充了许多新内容,编成《常用汉字源流字典》(第二版)出版。
《常用汉字源流字典》(第二版)收字头4438个,以通行规范字为字头,加注拼音、笔画、部首等信息,附列对应的繁体字、异体字、传统旧字形、我国台湾地区“正体字字形”等。为字源分析的需要,本书按时代次序形象直观地列出甲骨文、金文、诅楚文、简帛文、古陶文、古玺文、石刻、籀文、古文、小篆、隶书等多种字形。释义精当而又有侧重,除了从汉字的本义、引申义角度对汉字进行解释外,还对其来源及造字方法、简化方法、正体字与异体字的关系、新旧字形及海峡两岸的字形差异等做了分析,帮助读者详细了解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
为了增加读者的汉字、汉语文化知识,给阅读本书提供方便,《常用汉字源流字典》(第二版)正文后还附有《新旧字形对照表》 《汉字生僻部件读音表》《语言文字名词术语简释》《古文字出处年代表》。
目录
前言 1
凡例 3
字头笔画索引 7
字头音节索引 28
正文 1-589附录
新旧字形对照表 590
汉字生僻部件读音表 591
语言文字名词术语简释 592
古文字出处年代表 598
补白插图
小屯南地甲骨 93
春平相邦葛得鼎 117
大盂鼎铭文 171
新泰田齐陶文 234
鄂君启舟节 293
齐国货币 307
北大秦简 400
秦封泥 440
作者介绍
魏励,商务印书馆编审。中国文字学会理事。著作主要有:
1.《常用汉字源流字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2.《甲金篆隶字典》(作者)商务印书馆2013年
3.《中华大字典》(主编)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年
4.《海峡两岸汉字对照表》 商务印书馆2015年
5.《汉字规范字典》(主编) 商务印书馆2016年
文摘
无
序言
无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检索设计上的创新也值得大书特书。它巧妙地结合了现代读者的查阅习惯和传统字典的结构要求。除了常规的笔画、部首检索外,它还设计了一个“关联字族”的索引系统,当你查阅一个字时,它会立即引导你看到与之血缘关系最近的那些字,极大地拓展了你的知识网络,避免了知识的碎片化。例如,通过一个基础的“木”字,你可以瞬间串联起所有与树木、木制品相关的复杂字汇,形成一个清晰的语义森林。而且,字典在版式设计上保持了极高的清晰度,即便是那些结构极其复杂的古体字,在放大展示时也毫无模糊不清之感,注解的字体大小和行距设置都经过了精心的计算,确保了即便是需要快速查找时,也能迅速定位目标信息,真正做到了兼顾学术的严谨与使用的便捷。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封面采用了一种复古的哑光纸张,摸上去有种温暖的触感,与书名“常用汉字源流字典”的古典气质非常契合。字体排版也极其考究,主标题的字体古朴有力,副标题和作者信息则用了一种更为现代、清晰的宋体,形成了一种既有历史厚重感又不失阅读便利性的视觉平衡。内页的纸张选择了米白色,这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非常友好,不会像纯白纸张那样让眼睛感到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字典的开本设计得恰到好处,既方便日常查阅,又足够大气,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尤其是侧边切口处理得干净利落,细节之处彰显了出版社对书籍质量的严格把控。这种从外到内的精致,无疑提升了使用体验,让人在翻阅每一个汉字时,都仿佛在与历史进行一场安静而郑重的对话。我个人特别喜欢那种翻书时纸张摩擦发出的轻微声响,配合着油墨散发出的淡淡书香,构筑了一种沉浸式的学习氛围,让人迫不及待想钻进去探索每一个字的演变脉络。
评分内容覆盖的广度和深度令人印象深刻,这绝对不是一本只停留在表面泛泛而谈的工具书。尤其是在收录一些在日常使用中容易混淆或被误用的“高频生僻字”时,作者的考据工作显得尤为扎实。他不仅追溯了它们在古代文献中的确切用法,还细致地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语境下的语义漂移现象。例如,对于一些古今义发生巨大变化的词汇,书中会用对比图表的形式清晰地展现出来,避免了现代读者在理解古文时产生偏差。此外,作者似乎对一些与古代社会生活、天文历法、官制相关的特殊用字做了特别的梳理,这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人士来说,是极大的福音。它提供的不仅仅是“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更深入到了“这个字是如何被发明和使用的”,这种对文化语境的深挖,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本普通的字典范畴,更像是一部浓缩的汉字文化史。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具有个人色彩,可以说是充满了个性化的“魏氏”叙事腔调。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冷峻、枯燥,反而像是一位博学的长者,耐心地、带着情感地向你娓娓道来每一个字的“前世今生”。用词遣句之间,透露出作者深厚的国学功底,但又巧妙地避免了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当解释一些复杂的字形演变时,作者会适当地加入一些生动的比喻或者幽默的旁白,让原本可能枯燥的考据变得引人入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存在争议的字源时所持的审慎态度,他不会武断地下结论,而是会列举不同的主流观点,并给出自己的思考方向,这种开放性的探讨方式,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批判性思维。总的来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与一位极其渊博又风趣健谈的学者进行了一场深入的私人授课,让人心悦诚服。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逻辑鬼才的杰作,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字典的刻板印象。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字形和释义,而是将每一个常用汉字都构建成一个微型的“历史档案”。比如,对于某个特定的字,作者不仅清晰地展示了它从甲骨文、金文到隶书、楷书的演变轨迹,还配上了图示说明,让你能直观地感受到结构上的细微变化是如何反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或思想观念的变迁。最妙的是,它在源流阐释后,往往会紧跟着几条富有启发性的例句或典故,这些例句的选取极为精妙,有些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古文片段,有些则是冷门的古籍记载,使得理解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汉语言文化的脉络紧密联系起来。这种“溯源—释义—应用”三位一体的结构,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深度,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背诵知识点,而是在进行一场关于文字基因的考古发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