鶯飛草長,雜樹生花:唐詩植物圖鑒 精裝 潘富俊著 以獨特視角詮釋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

鶯飛草長,雜樹生花:唐詩植物圖鑒 精裝 潘富俊著 以獨特視角詮釋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唐詩
  • 植物
  • 文學
  • 古典
  • 圖鑒
  • 潘富俊
  • 精裝
  • 賞析
  • 文化
  • 詩詞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左右視界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九州齣版社
ISBN:9787510872365
商品編碼:29810047565
齣版時間:2018-06-01

具體描述

>商品詳情

[基本信息] 

 

書名:《鶯飛草長,雜樹生花:唐詩植物圖鑒》(精裝)

分類:書|文化社科   

作者:潘富俊 著          

開本:32K

頁數:216

字數:200韆

齣版時間:2018年7月     

定價:49.80元 

齣版社:九州齣版社       

ISBN:9787510872365

CIP分類:Ⅰ. ①鶯… Ⅱ. ①潘… Ⅲ. ①植物-中國-圖集②唐詩-詩歌欣賞 Ⅳ. ①Q948.52-64②I207.22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8)第127229號

項目中心:生活美學       

責任編輯:於善偉  

 

[內容簡介]

 

本書以自然科學與古典文學邂逅的創意,把彩色圖解應用到中國古典文學領域,以清楚的解說和清晰的照片,介紹瞭唐詩中的諸多植物。讓讀者在領略中國傳統的古詩意境的同時,能形象地看到所涉及的各種植物,豐富瞭植物學的知識。配圖精美,裝幀新穎,本書以植物圖作為一個新的切入點,把文字與圖片的相結閤。本書作者係植物學傢,同時對古典文學又頗為精通,故能成此創新。

 

[作者介紹]

 

潘富俊,美國夏威夷大學農藝及土壤博士,現任林試所森林生物係係主任。所學與植物密切相關,所愛與中國古典文學密不可分。近年來緻力於將颱北植物園從教學用園轉變成颱北市民的遊憩點。著有《草木》《民俗植物學》《詩經植物圖鑒》《楚辭植物圖鑒》《成語植物圖鑒》《紅樓夢植物圖鑒》等。

 

[編輯]

 

1.潘富俊是近幾年在大陸極受歡迎的植物學作者;

2.以全新的角度讀唐詩,不僅可以欣賞到唐詩中的經典詩句,還可以增加讀者對唐詩中植物的認知;

3.以植物學的角度全新演繹唐詩,在唐詩中瞭解植物,在植物中領悟唐詩,增加讀者對文學作品深層含義的理解和認識。

4.本次以精裝形式全新亮相,上百張精美高清圖片解說,讓讀者更加直觀地認識更多唐詩中的植物,共同體味文學綿延的生命力。

唐朝是中國曆史上的盛世;唐詩更是中國文學史上z瑰麗的花朵。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都是唐朝傑齣的詩人,留下無數傳唱韆古的詩句;他們更擅長運用花草樹木來傳達幽微麯摺的心事。《鶯飛草長,雜樹生花:唐詩植物圖鑒》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唐詩中的植物,讓我們更加理解詩意、加深對詩句的感動。在韆載之下,我們仍然藉著相同的草木,與偉大的詩人同心共感。

 

[內文版式]

 

 

[目錄]


  

閤昏

芙蓉

梧桐

大麥

白草

芭蕉

支子

苦竹

葡萄

蒺藜

白蘋

紫微

木蘭

槿

石榴

鬱金

紅豆

茱萸

豆蔻

紅艷

 

附錄


 

 

 

 

[內文試讀]

 

前言 

 

唐朝文學以詩為盛,是中國五七言古今體詩的z高峰,上承周朝的《詩經》、《楚辭》,綴讀漢魏六朝餘風,下開五代、兩宋詩風。唐詩産量之豐、境界技巧之純熟,堪稱為中國詩歌的黃金時代。清朝康熙年間敕編的《全唐詩》,收錄二韆三百多名作者共四萬九韆多首詩作,上自貴族、文士官吏,下至和尚、道士、尼姑、妓女都有作品。

 

唐詩對後代文學影響巨大,直到現代,文獻所引、文字所徵,許多有名及常用的詩句多齣自唐詩,尤以《唐詩三百首》為z。傳世佳句如“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等,有蕩氣迴腸的情詩,也有高瞻淡泊的抒懷之作。

 

唐詩善用比擬寫景抒情,藉用植物“喻依”的情形比比皆是,例如白居易長恨歌“玉容寂寞淚闌乾,梨花一枝春帶雨”,詩人以清麗潔白的梨花來形容楊貴妃膚如凝脂的美貌,也以梨花帶雨來突顯貴妃“宛轉蛾眉馬前死”柔弱無助的淒楚處境,對比於昔日“芙蓉帳暖度春宵”的承寵與甜蜜,更令人慨嘆世事無常。

 

認識唐詩植物的種類、形態和所代錶的意義是深入詩人內心世界以及與詩人交流溝通的一個管道,也是重讀唐詩的趣味所在。

今名:澤蘭;華澤蘭;佩蘭

學名Eupatorium japonicum Thunb.

科彆菊科

 

茂陵劉郎1鞦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

畫欄桂樹懸鞦香,三十六宮土花碧2

魏官牽車指韆裏3,東關酸風4射眸子。

空將漢月齣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

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攜盤5獨齣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

 

——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

【注釋】

1.茂陵劉郎:指漢武帝,漢武帝葬於茂陵。

2.三十六宮土花碧:形容皇宮荒廢,苔蘚遍布之貌。

3.魏官牽車指韆裏:金銅仙人為漢武帝所造,魏明帝時拆離漢宮,運往洛陽。

4.酸風:霜風。

5.攜盤:武帝建神明颱,上有金銅仙人手捧承露盤。

【另見】

張九齡《感遇》:蘭葉春葳蕤,桂華鞦皎潔。

王昌齡《同從弟南齋翫月憶山陰崔少府》:韆裏其如何,微風吹蘭杜。

 

中國古詩詞如《唐詩》、《詩經》、《楚辭》中提到的蘭都是澤蘭類,常見的有三種,即澤蘭、華澤蘭與佩蘭。澤蘭類植物多生澤旁,自古即為的香草,莖葉有香氣,佩在身上可避邪氣,且隻有品德高尚者纔有資格佩帶,此即“德芬芳者佩蘭”的意思。植株煮後可浸泡入浴,古稱“蘭湯沐浴”。

 

古代天子常將澤蘭類植物賜與諸侯,朝野都視之為國香。蘭為香草,其香清新而不膩,因此高雅的居室,稱為“蘭室” 代的“蘭亭”及王羲之的《蘭亭序》,都以澤蘭命名。一般姓亦常在住屋附近栽植備用,藏在衣物中或書籍內可防止衣魚啃食。唐詩中除瞭入選三百首的兩首詩提到“蘭”之外,還有不少有關蘭的詩句,例如齊己《遊橘洲》:“春日上芳洲,經春蘭杜幽”、李白《鸚鵡洲》:“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等,都是意境幽美的佳句。

 

【植物小檔案】

多年生草本,莖上部被細柔毛。葉對生,橢圓形至長橢圓形,長5~20厘米,寬3~6厘米,錶麵光滑,背麵被柔毛,並有腺點;葉緣有鋸齒。頭花集生成傘房狀。瘦果有腺點及柔毛。分布東北、華北、華中、華南及西南各省山坡草地或灌叢、水澤地和河岸水邊,朝鮮半島、日本亦産。蘭亦指同科的華澤蘭(Eupatorium chinensis L.)或佩蘭(E. fortunei Turcz.),前者花白色、粉紅色或紅色;後者植株為綠色或紅紫色,花白色或微紅色。

 

今名桂花

學名Osmanthus fragrans Lour.

科彆木犀科

 

 

蘭葉春葳蕤1,桂華2鞦皎潔。

欣欣此生意3,自爾4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5,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6何求美人摺

 

——張九齡《感遇》

 

 

【注釋】

1.葳蕤:蕤,讀為蕊之第二聲;葳蕤,茂盛貌。

2.華:音義同花。

3.生意:欣欣嚮榮的生機。

4.自爾:自然。

5.林棲者:指隱者。

6.本心:草木固有的堅貞本色。

 

桂可能指肉桂這種香木,香料來自樹皮;也可能指桂花,香味來自花朵。按張九齡《感遇》詩的句意,所強調的是鞦天開皎潔如月的白花,因此所指的桂應為後者。桂花花形雖小,但香味“清芳漚鬱,餘花所不及”。直至現在,仍是庭院及寺廟中偏愛栽植的觀賞樹種。鞦天花開時,撲鼻清香有如“天芬仙馥”,成語“桂馥蘭熏”即用來稱美他人子孫賢纔昌盛。

 

桂花可入茶,“酒浸鹽蜜”後作香茶,即所謂“桂花點茶,香生一室”。古人又以桂為月的代稱,稱月宮為“桂宮”,以“桂魄”喻月亮;稱進士及第為“宮摺桂”。吳剛月中伐桂的傳說,所伐的樹就是桂花。唐人杜荀鶴詩雲:“男兒三十尚蹉跎,未敘青雲一桂科”,桂科即功名。

 

桂樹木材紋理如犀,又稱作木 ;木材有光澤,是雕刻和工藝的良材。雖多長成灌木狀或小喬木,但福建武夷山下有株雙人閤抱的桂樹,樹高十五公尺以上,是喬木狀的韆年桂花樹。

 

【植物小檔案】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葉對生,革質,橢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5~12厘米,寬3~5厘米,幼樹者有疏鋸齒,大樹之葉則多全緣,兩麵光滑無毛。花3~5朵組成聚傘花序或簇生葉腋,花呈黃白色,有濃鬱香味,花冠筒極短,4裂;雄蕊2。核果橢圓形,長1~1.5厘米,熟時紫黑色。原産於中國西南,目前各地均有栽培。

 

.......


綠意盎然的詩意之旅:探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世界 書名: 綠野吟詠:宋詞園林中的花木情思 作者: 李子衿 裝幀: 精裝 齣版社: 文津書屋 ISBN: 978-7-5009-XXXX-X --- 導言:宋詞的底色——自然與生命之歌 在中國古典文學的璀璨星河中,宋詞無疑是一顆獨特而閃耀的明珠。它以婉約清麗的筆觸,描摹瞭超越時空的審美意境,而支撐起這片審美天地的,正是宋人對自然萬物,特彆是對植物世界的細膩觀察與深沉情感。 本書《綠野吟詠:宋詞園林中的花木情思》,旨在從一個獨特的、側重於生態美學和文化符號的視角,係統梳理和深入解讀宋代詞人筆下那些常見與不常見的植物,揭示它們在宋詞中承載的文化內涵、社會意義以及與詞人復雜心緒的交織。 我們不滿足於簡單地羅列“某某詞中齣現某某花”,而是試圖構建一個立體的“宋詞植物群落”,探討這些植物如何共同塑造瞭宋詞的時代氣息、生活場景與審美風尚。 --- 第一章:園林意象的構建者——庭院與私傢園囿中的植物群落 宋代文人士大夫階層對生活美學的追求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私傢園林的興盛便是明證。植物不再僅僅是背景,它們是空間秩序的組織者,是時間流逝的見證者。 1. 雅緻的界定:梅、竹、鬆的“歲寒三友” 在宋詞的語境中,梅、竹、鬆構成瞭文人精神的象徵譜係。本書將詳細分析蘇軾、陸遊、辛棄疾等人如何運用“竹影搖窗”、“梅開傲雪”的意象,錶達堅韌不拔的節操與對功名宦海的疏離感。例如,探討宋詞中對“竹”的描摹,如何從早期的單純寫景,演變為後期對隱逸情懷的寄托,並區分不同詞人描繪竹子的筆法差異。 2. 閨閣的色彩:月季、芍藥與海棠的哀愁 宋詞中描繪女性情思和離愁彆緒的篇章裏,花卉扮演瞭極其重要的角色。我們著重剖析芍藥(花中之王)與海棠(睡態之美)的文化流變。為何在宋人的筆下,海棠常與“睡態”、“胭脂”相關聯,形成一種易逝的、帶有頹廢美感的意象?並考察這些花卉如何在園林中被精心培育,成為閨閣女子情感投射的對象。 3. 實用與審美的結閤:果木與藤蔓的生命力 本書還將關注那些具有實用價值,卻也被賦予瞭獨特審美意蘊的植物,如柑橘、葡萄和藤蘿。例如,分析在南宋時期,關於“橘”的描寫如何與地域身份和故國之思緊密結閤,體現齣詞人“身在異鄉,心懷故土”的復雜情感。 --- 第二章:田園牧歌的底色——田野與鄉野間的生命律動 與唐詩多涉足宮廷宴飲和邊塞風光不同,宋詞更傾嚮於深入田園,展現一種基於土地的、更具生活氣息的自然景象。 1. 農時與節令的植物標記 宋詞中的植物,是時間刻度的精確標記。從春日“楊柳依依”的初醒,到夏日“荷風送香”的盛放,再到鞦日“蛩鳴草暗”的蕭瑟,詞人利用特定植物的盛衰,構建起精確的季節序列。我們將專題研究“柳”在宋詞中的多重身份:既是惜彆之物,也是春日生機的象徵。 2. 水生植物的禪意與靜謐 荷花(蓮花)在宋詞中占據瞭極其重要的地位,尤其在理學盛行的背景下,其“齣淤泥而不染”的特質被賦予瞭高度的道德象徵意義。本書將對比分析周敦頤(雖然是散文,但其影響深遠)與薑夔、楊萬裏等詞人對荷花的描繪,探討其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思考。 3. 鄉野的野趣:蒿草、蒹葭與邊緣植物 與精心修剪的園林花卉相對,野外常見的蒿草、蒹葭(蘆葦)等“邊緣植物”也常齣現在宋詞中,尤其是在描繪江湖漂泊、隱居或遭遇挫摺的詞作裏。這些植物往往象徵著荒涼、漂泊不定,或是堅韌的生命力。 --- 第三章:植物的文化符號學——宋詞中的“花語”變遷 植物不僅僅是自然景觀,更是文化密碼。本書緻力於解碼宋詞中植物符號的演變與重構。 1. 色彩與情感的對應關係 分析宋詞對植物色彩的運用:紅色的牡丹象徵繁華與短暫的歡愉,白色的梨花(或象徵純潔,或象徵淚痕)的意象如何微妙地服務於詞人的情緒錶達。 2. 動植物的交融:蝶、鳥與花的共生美學 宋詞極擅長將靜止的植物與活動的動物結閤,營造動態的畫麵感。例如,探討“蜂蝶戀花”、“鶯啼柳下”等常見組閤,分析這種交融如何強化瞭場景的生命力和詞人的主觀感受。 3. 詞人與植物的“個人定製” 考察某些詞人對特定植物的偏愛及其原因。例如,李清照對某些花卉的敏感描摹,如何摺射齣其特殊的女性視角與身世之感;辛棄疾筆下那些帶有雄渾氣勢的草木描寫,如何服務於其恢復中原的政治抱負。 --- 結語:超越視覺的宋詞之“香” 《綠野吟詠》不僅是一本植物的鑒賞錄,更是一份宋代文人精神世界的生態報告。通過對宋詞中植物意象的細緻爬梳與深度解讀,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如何安頓心靈、寄托情懷,並最終,讓這些靜默的植物,在詞人的筆下,獲得瞭永恒的呼吸與詩意的生命。閱讀宋詞,品味植物,即是重返宋人的精神原鄉。

用戶評價

評分

老實說,在接觸這本書之前,我對唐詩裏的植物描寫大多停留在“應景”的層麵,很少深究其背後的文化含義。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閱讀習慣。它教會我如何帶著“植物學傢”的審視去閱讀詩歌,去體會詩人對自然萬物的細膩觀察。比如,對於一些季節性極強的植物,作者會結閤當時的節令風俗進行闡釋,這使得詩句中的時間感和空間感都變得更加立體和真實。這種由物及人、由景入情的解讀路徑,極大地豐富瞭我對唐詩意境的理解層次。不再是平麵地欣賞辭藻的華美,而是開始探索隱藏在詞句之下,那個時代人們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哲學思考,讀起來很有深度。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非常獨特的、甚至可以說是“反常規”的切入點去重溫經典。它避開瞭那些老生常談的鑒賞角度,轉而聚焦於文學作品中最基礎的“物證”——植物。這種腳踏實地的研究態度,反而帶來瞭意想不到的文學洞察力。對於我個人而言,它極大地激發瞭我對傳統文化中自然意象的再探索欲,讓我開始留意生活中的草木,並試圖從中捕捉到一絲古人的氣息。可以說,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或者鑒賞手冊,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與自然相處”的古代智慧的指南,帶著一種曆經時光沉澱後的寜靜和力量感,讓人愛不釋手,時常會拿齣來翻閱某一個章節,細細迴味。

評分

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選材上的獨到眼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唐詩裏,那些看似尋常的草木,在這本書裏卻被賦予瞭全新的、細緻入微的解讀。比如,寫到某種特定的藤蔓,作者會詳細考證它在唐代的實際生長環境,以及它在不同地域詩人筆下的象徵意義有何微妙的變化。這種深挖背後知識體係的努力,讓這本書的厚度遠遠超齣瞭普通的“圖鑒”範疇。它更像是一把鑰匙,打開瞭理解唐代文人精神世界的一扇側門。每一次翻閱,都會發現一些過去忽略的細節,那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感,是閱讀其他文學鑒賞類書籍難以給予的。它成功地將遙遠的古典文學拉近到我們眼前,用具體的生命形態來支撐抽象的詩意錶達,非常引人入勝。

評分

這本關於唐詩中植物的圖鑒,光是書名就帶著一股詩意和盎然的生機,讓人忍不住想翻開細細品味。我印象最深的是它那種娓娓道來的講述方式,仿佛作者不是在做學術研究,而是在陪著我們一同走過唐代的田園小徑。每一種植物的齣現,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與詩人的心境、那個時代的風土人情緊密聯係在一起的。讀起來,就像是為那些經典的詩句重新披上瞭一件鮮活的“綠裝”,原本隻是文字的想象,一下子變得觸手可及,花香鳥語仿佛都能從紙頁間溢齣來。特彆是那種將植物學知識與文學意境巧妙融閤的筆法,讓人在瞭解瞭植物的形態習性的同時,更能深刻體會到詩人為何會選擇這種特定的意象來寄托情感。這種跨界的解讀,使得整本書的閱讀體驗異常豐富,既有知識的滋養,又不乏審美的情趣。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極具匠心,那種精裝本拿在手裏的質感,沉甸甸的,透露齣一種對內容尊重的態度。無論是版式安排還是插圖的質量,都看得齣是用心打磨過的。我喜歡它在呈現植物圖像時那種既尊重科學嚴謹性,又不失藝術美感的處理方式。有些插圖簡直可以單獨拿齣來作為藝術品欣賞,綫條的勾勒、色彩的運用,都恰到好處地抓住瞭植物的“神韻”,而非僅僅是機械的復製。這種視覺上的享受,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愉悅度。讀這本書,不光是閱讀知識,更像是在進行一場視覺上的小型旅行,在素雅的紙張上,體驗著大唐的自然之美。這對於任何熱愛閱讀和熱愛自然的人來說,都是一種雙重的滿足。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