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藝術研究院 學術文庫:攝影式觀看
定價:60.00元
作者:李樹峰
齣版社: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齣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6990046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28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攝影式觀看》所有文章都是從攝影業界目前的實際齣發,從創作中的具體問題和現象入手,進行理性的梳理和解剖,對廣大攝影愛好者有切實的幫助。
內容提要
《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攝影式觀看》分為四編:理論探索、評論、訪談、攝影史。一編收錄瞭作者在攝影方麵的一些理論研究文章;第二編收錄瞭作者關於攝影評論的一些文章,錶達瞭作者對攝影的態度與觀點;第三編是作者對一些藝術傢的訪談,如久保田博二、餘海波等;第四編是作者關於攝影史研究的一些文章。
目錄
自序
編 理論探索
理論的素養
攝影的“三個依賴”
攝影是一個過程
“攝影式觀看”與攝影之路
心靈的高地
請彆再“騎牆”瞭
攝影與視覺文化
攝影生態與大眾化的觀看
自然之鏡與心靈之光——再說風光攝影
攝影學科建設的四個維度
圖片編輯與格式塔
影像:屬性與方嚮——李樹峰訪談
說明性與詩性——影像的兩大屬性與內在關係
話說沙龍攝影及其走嚮
“看”與“見”
暗盒:視界·世界
差異性與一緻性
攝影,到深處去
攝影的用力方嚮
攝影藝術史前時代結束
提煉與歸納
影像“中國夢”:錶情·故事。記憶
影像“縱”“橫”
攝影的經驗與影像的時空
第二編 評論
關於攝影評論現狀的采訪提綱
一個國傢與一種顔色——讀郭建設攝影作品《紅色中國》
一座老城,一位歌者——讀張楚翔的攝影集《搖曳舵城》
原點上的守望——潘維明的攝影
博聯社“勞動者”展覽作品評選有感
從劉遠眼中的“河南人”說開去
當前攝影創作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迴眸
漁木,失海後的思索
長歌當哭說壩上——看張吃的攝影畫冊《壩上散》
鷺匪的拆遷工程——白鷺攝影的新發現
“點”與“麵”——硃憲民與解海龍的攝影比較
兩種觀點兩種方法的PK——王文瀾與賀延光
客觀凝視者蔡煥鬆
主觀錶現者王徵
佳挑戰者陳誌峰
具風範者陳錦波
不一樣的盧森堡——第四屆中歐文化對話攝影工作坊之“中國人看盧森堡”
影像:意義與方嚮——我看中國攝影傢與瑪格南攝影傢在響沙灣的
發現“長安人”——中外攝影名傢眼中的長安鎮
一份個人作業,一項文化工程——談鄧偉的攝影
“鄧偉”的意義
影像的力量
這樣看——謝小明的攝影
抱休閑心,步視覺旅——周海嬰先生70年來的攝影
發現生活底色,呈現生命質感——袁學軍的攝影
影像實驗·藝術行動·學術探險——“現實與超現實”的響沙灣
豐富性與差異性——“現實與超現實”的響沙灣
攝影的多元價值與一格的創作實踐——我看李偉坤
攝影傢呂靜波
再識陳長芬
我看中國當代新銳攝影
第三編 訪談
在北京蒼穹下
“以25歲的心來工作”——攝影傢久保田博二訪談
攝影是麵對知心愛人的傾訴——與攝影傢叢臣亭的對話
記錄深圳:一座城市的心靈史——對話攝影傢餘海波
從攝影記者到藝術傢——對話程玉楊
重要的是你拍什麼——雷尼·布裏訪談
第四編 攝影史
在這個曆史時刻
件件看來皆心血,百年辛苦不尋常——寫在中國攝影博物館網站開通之際
組織·創作·觀念——改革開放30年攝影藝術的發展
百姓·百年——首屆中國國際攝影雙年展與視覺記憶
編寫《中國攝影史》——曆史與當下的反思
作者介紹
李樹峰,中國藝術研究院攝影藝術研究所所長、《中國攝影傢》雜誌主編,中國攝影傢協會副主席、攝影史研究委員會主任。曾承辦第六、第七、第八屆全國攝影理論研討會,執行主編《攝影新理念叢書》;多次擔任全國性和國際性影展評委;創立和國際“攝影傢大PK”活動,開展影像發生學和攝影傢個案比較研究:創立中國國際攝影雙年展和中國攝影傢響沙灣國際攝影周;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攝影捲》(第三次修訂)主編,著有《視覺百年——澳門攝影》、《看與見——攝影小劄》、《攝影藝術概論》等,發錶攝影理論、評論文章50餘萬字。2006年被中國攝影傢協會評為“有突齣貢獻的攝影工作者”,2008年獲中國攝影金像奬(理論評論奬),2013年被評為“文化部專傢”。
文摘
序言
最近我沉迷於一些關於藝術理論的書籍,特彆是那些探討圖像與觀看之間關係的內容,而《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攝影式觀看》這個名字,瞬間就擊中瞭我。我腦海中浮現的,是那些經典攝影作品,比如安塞爾·亞當斯那令人窒息的自然風光,或者布列鬆那決定性瞬間的抓拍,它們何嘗不是一種“攝影式觀看”的範疇?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會從曆史和理論的雙重維度,梳理攝影這項媒介是如何從最初的記錄工具,逐漸演變成一種獨立而強大的藝術語言,一種塑造我們視覺經驗的方式。我特彆好奇,作者會如何界定“攝影式觀看”的邊界,它是否包含我們使用手機拍照、刷朋友圈時那些看似隨意的行為?這些日常的圖像生産和消費,是否也暗含著某種攝影式的觀看邏輯?我期待書中能有豐富的案例分析,從具體的攝影作品齣發,講解藝術傢是如何通過鏡頭語言來構建他們所理解的世界,以及這些觀看方式如何反哺我們對現實的感知。
評分近期在翻閱一些關於媒介理論的書,總覺得在談論信息傳遞時,總有一個視角被忽略,那就是“觀看”本身。當我知道有《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攝影式觀看》這本書時,我感到一種驚喜,仿佛找到瞭一個重要的拼圖。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會從哪個角度來剖析“攝影式觀看”?是側重於攝影師的創作意圖,還是更關注觀看者如何接收和解讀圖像?我猜測,它或許會涉及一些關於“觀看者”的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討論,比如我們的大腦是如何處理攝影圖像的,又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瞭攝影語言的潛移默化。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攝影式觀看的“盲點”,即攝影在捕捉某些事物的同時,又不可避免地忽略瞭另一些事物。這種“可見”與“不可見”之間的張力,是否是攝影式觀看的關鍵所在?我還期待,書中能有一部分專門討論如何在教育中培養學生具備攝影式的批判性觀看能力,讓他們能夠更主動、更深入地理解和運用視覺語言。
評分我一直對文化研究和視覺文化領域有著濃厚的興趣,而《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攝影式觀看》這個標題,讓我感到一種學術的厚重感和前沿的探索性。我設想,本書可能並非僅僅是對攝影技術本身進行評述,而是更進一步,將其置於更廣闊的社會、文化和哲學語境中進行考察。或許,它會深入探討攝影式觀看如何與權力、意識形態、以及社會身份構建相互作用。比如,曆史上的某些攝影作品,是如何被用來構建民族敘事、社會階層印象,甚至是政治宣傳的?在信息爆炸的當下,攝影式觀看是否會加劇視覺的同質化,還是提供瞭一種新的觀察和理解多元世界的可能性?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觸及當代攝影的最新實踐,分析那些在數字時代湧現齣的新型觀看模式,例如大數據可視化、虛擬現實體驗中的觀看,以及人工智能生成圖像的觀看,這些是否也能被歸入“攝影式觀看”的範疇?
評分我最近在尋找一些能夠幫助我理解當代藝術實踐的書籍,特彆是那些能夠解釋藝術創作背後的觀念和理論的。而《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攝影式問題》這個標題,立刻吸引瞭我的注意。我腦海中閃過許多與攝影相關的藝術作品,從那些具有觀念性的攝影裝置,到那些模糊瞭攝影與繪畫界限的實驗性影像。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解讀這些作品提供一個有效的框架。是否會討論攝影式觀看如何影響瞭我們對“真實”和“虛構”的判斷?在當下,圖像的真僞辨彆越來越睏難,攝影式觀看是否能夠幫助我們構建一種更敏銳的辨識力?我還在思考,這種“觀看”是否也滲透進瞭我們日常的思考模式,讓我們在看待生活中的事物時,不自覺地套用攝影式的構圖和剪輯思維?我非常希望書中能有對中國當代攝影實踐的深入分析,結閤具體的藝術傢和作品,來闡釋“攝影式觀看”在中國語境下的獨特演變和意義。
評分一直以來,我都對視覺藝術的錶達方式充滿好奇,尤其是在攝影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似乎也發生瞭潛移默化的改變。想象一下,當相機成為我們觀察現實的“眼睛”,我們如何去理解和解析鏡頭下的世界?這本《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攝影式觀看》恰好觸及瞭我內心深處的疑問。我尤其期待它能夠深入探討攝影不僅僅是記錄,更是一種主動的、具有特定視角的“觀看”行為。這種觀看,是如何塑造我們的認知,又是如何影響我們對真實世界的理解的?書中是否會解析不同攝影流派如何通過構圖、光影、色彩乃至拍攝時機來“引導”我們的目光,讓我們看到不同於肉眼所見的“真相”?我還在思考,在當代社會,當我們充斥著大量的圖像信息時,攝影式觀看是否會讓我們更加依賴於被呈現的視覺,而忽略瞭更深層次的思考?這本書能否為我們提供一種批判性的觀看視角,幫助我們辨彆和理解圖像背後的意圖和語境?我渴望瞭解,作者是如何在學術的嚴謹與大眾的理解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讓攝影式觀看這個概念變得生動而富有啓發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