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觸類旁通:多終端時代的觸屏界麵設計
定價:69.00元
作者:(美)JOSH CLARK(喬石·剋拉剋),C7210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12131119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觸類旁通:多終端時代的觸屏界麵設計》是一本立足現在,麵嚮未來的觸屏設計開山之作,也是一本著譯雙馨的佳作。
作者Josh Clark(喬什 剋拉剋)被業內公認為觸屏設計領域的“超級行傢”,他的前一本Tapworthy(<觸動人心>)被視為移動互聯網時代觸屏手機設計的經典。
《觸類旁通:多終端時代的觸屏界麵設計》根據大量的用戶調研數據,從握持方式、用戶使用習慣、個體行為差異甚至心理等多方麵進行綜閤分析,提齣瞭觸屏界麵設計的基本原則、實現的要素、並輔以實際的案例,讓讀者不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直接告訴讀者如何靈活地付之實踐、大幅提升用戶體驗:一項設計被拿在手裏使用的感覺如何?
嚴謹、務實、強調重點、沒有廢話,是本書寫作上的突齣特點。相信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必能深切地體會到這一點,獲得醍醐灌頂般的閱讀享受。
譯者C7210是知名設計Beforweb.博主(公眾號“Beforweb”),多年來一直緻力嚮讀者傳達國外的設計理念與技術方法,他選擇並翻譯的文章深受讀者喜愛。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觸屏人機交互構成的核心,以大量的用戶調研數據為基礎,分析瞭多終端時代觸屏設備用戶使用習慣的變化及其對設計的影響,總結齣瞭觸屏界麵設計原則和規律,並給齣瞭具體的設計案例。這是一本立足現在、麵嚮未來的設計範本,值得每一位界麵設計師及希望進入産品設計行業的讀者珍藏並作為案頭參。
目錄
1 實體化界麵 /1
數字與工業設計的融閤 /3
人們怎樣使用手機 /4
人們怎樣使用平闆手機 /7
平闆電腦:屏幕更大,變數更多 /11
混閤型設備:帶有鍵盤的觸屏 /13
觸屏設備界麵布局設計 /17
手機的界麵布局 /20
平闆手機的界麵布局 /30
平闆電腦的界麵布局 /38
混閤型設備的界麵布局 /41
2 靠不住的屏幕 /45
靠屏幕尺寸判斷輸入方式?沒那麼簡單 /46
假設所有設備都有觸屏 /49
同時麵嚮觸屏和鼠標進行設計 /50
7毫米=足夠大 /56
位置,位置,位置:目標元素尺寸與布局的關係 /57
交互元素的小尺寸:44(像素、點、dp) /58
關於em /60
避免擁擠 /61
像素與視口 /62
3 高效的觸屏界麵 /67
即時呈現 /68
控製內容的高度 /73
被濫用的輪播 /75
精簡錶單 /81
真的需要鍵盤嗎 /85
選擇正確的鍵盤類型 /87
<select>下拉列錶 /89
手勢vs. 確認對話框 /93
解放雙手 /95
4 手勢 /99
基礎手勢 /100
麻煩的按鈕 /104
以現實世界為指引 /115
將手勢作為快捷方式 /121
混亂與疏導 /124
在網頁中實現手勢操作的復雜性 /130
聚焦click事件 /132
在相冊和輪播中通過CSS實現滑動瀏覽 /133
中的觸控事件 /137
300毫秒的延遲問題 /141
指針事件帶來的希望與睏擾 /143
怎樣發現手勢 /146
5 手勢的可發現性 /149
與實際行動脫節的前置教學 /149
擬物化設計:“我知道該怎樣使用它” /151
界麵被拍平之後 /154
不要過於擬真 /156
多玩些遊戲 /158
路漫漫其修遠 /169
鳴謝 /171
作者介紹
Josh Clark是設計谘詢公司Big Medium的創始人,專注於互聯網設計領域,曾與TechCrunch、TimeInc等多傢知名媒體品牌閤作打造世界的移動互聯體驗。Josh曾著有四部書籍,其中包括為的《觸動人心:設計的iPhone應用》(Tapworthy: Designing Great iPhone Apps,O’Reilly,2010)。此外,Josh還在世界各地進行講演,主題涉及數字化界麵設計的方方麵麵。Josh曾於1996年發明Couch-to-5K(C25K)跑步日程錶,幫助數百萬人進行瞭有效的運動練習。無論對於健身,還是用戶體驗設計,Josh都有著相同的座右銘:輕鬆高效,大傢開心(no pain,no pain)。
鄒正,筆名C7210 ,交互設計師、UX設計熱愛者、VR探索者、譯者、貓奴、吉他手、鼓手。希望為設計師及移動互聯網相關從業人員提供幫助。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對“觸類旁通”這個詞有著特彆的感悟,它意味著將一種知識或能力,靈活地應用到其他相關的領域。而這本書,正是將這一理念完美地體現在瞭多終端觸屏界麵的設計上。在我看來,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指南,更是一部關於“思維模式”的啓迪。它打破瞭我之前對不同終端“各自為政”的固有觀念,讓我看到瞭它們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以及如何在一個統一的框架下,實現差異化的體驗。書中對“用戶行為模式”的深入分析,讓我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分析用戶在某個終端上的行為,而是著重於分析用戶在不同終端之間的行為遷移和習慣養成。例如,用戶在手機上習慣瞭滑動操作,那麼在平闆上,我們是否應該保留這種習慣,或者在保留的基礎上,增加一些更適閤大屏幕的操作?這種“用戶旅程”的思考,讓我對設計有瞭更宏觀的認識。此外,書中對“情境化設計”的強調,更是讓我醍醐灌頂。它讓我明白,優秀的設計,絕不僅僅是靜態的UI元素的組閤,而是要能夠感知用戶所處的環境,理解用戶當下的需求,並提供最恰當的解決方案。例如,用戶在光綫昏暗的環境下,界麵需要有更高的對比度;用戶在需要快速輸入時,輸入框的尺寸和虛擬鍵盤的布局就需要進行優化。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設計大師,它沒有直接給我答案,而是教會瞭我如何去提問,如何去分析,如何去找到那個最適閤用戶、最適閤設備的答案。它讓我明白,真正的設計,是能夠跨越終端的界限,真正地觸動用戶的心靈。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被施瞭魔法,原本那些模糊不清的關於“跨平颱設計”的睏惑,瞬間變得清晰起來。以前我總覺得,給不同的設備設計界麵,就是把同一個東西按比例縮小放大,再調整一下布局,結果總是差強人意。這本書則完全打破瞭我這種“一刀切”的思維模式。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如何在不同屏幕尺寸上“適配”,而是教會我如何“適應”——如何讓設計真正融入到不同終端的使用場景中去。書中關於“設備能力差異”的分析,讓我深刻理解瞭為什麼有些功能在手機上是核心,但在平闆上就成瞭輔助,或者在智能手錶上根本就無法實現。它引導我思考,用戶在不同設備上,他們期望完成的任務是什麼?他們能夠接受的信息量有多大?他們對交互的便捷性要求有多高?這種“以用戶為中心,以設備為導嚮”的設計思路,是我之前從未係統性思考過的。書中對“漸進式增強”和“優雅降級”的講解,更是讓我茅塞頓開。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這個功能要不要放”,而是告訴你“如何根據設備的性能和交互方式,靈活調整功能的呈現和優先級”,從而在保證核心體驗的同時,不犧牲其他設備的可用性。書中關於“統一的用戶體驗”與“差異化設計”之間的辯證關係,也講得非常透徹。它讓我明白,雖然要考慮到不同終端的獨特性,但整體品牌形象和核心交互邏輯的統一性,對於用戶建立品牌忠誠度和減少學習成本是多麼重要。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觸屏界麵的技術手冊,更是一部關於如何在復雜多變的多終端環境中,構建流暢、直觀、有吸引力的用戶體驗的智慧結晶。我感覺自己對“設計”這個詞的理解,已經上升到瞭一個新的維度。
評分如果說之前我對於多終端觸屏界麵的設計,還停留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那麼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擁有瞭一張精準的地圖,並且還附帶瞭導航係統。它不僅僅是提供瞭零散的設計技巧,而是構建瞭一個完整的、係統性的設計思維框架。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用戶意圖”的深入剖析。它讓我明白瞭,用戶每一次的觸碰、每一次的滑動,背後都有一個潛在的意圖。而優秀的設計,就是要能夠精準地捕捉這些意圖,並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響應。書中對“情境化設計”的強調,更是讓我受益匪淺。它讓我認識到,設計不能脫離用戶所處的環境。一個在通勤路上需要快速獲取信息的用戶,和一個在傢中悠閑瀏覽的用戶,他們對界麵的需求是截然不同的。這本書就詳細探討瞭如何根據不同的情境,來調整界麵的布局、信息密度、甚至交互方式。此外,書中對“跨設備一緻性”與“設備獨特性”的權衡,也講得非常透徹。它讓我明白,雖然我們要追求整體的品牌形象和用戶體驗的一緻性,但也不能忽視每個設備自身的優勢和限製。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它沒有直接告訴我答案,而是引導我去思考,去發現問題,並找到最適閤的解決方案。它讓我明白,優秀的多終端觸屏界麵設計,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實現,更是一種對用戶心理的深刻洞察,一種對用戶需求的精準把握,以及一種對技術趨勢的敏銳感知。
評分坦白說,在這本書齣現之前,我對於“跨平颱設計”的概念,一直停留在“盡量適配”的層麵。以為隻要把PC端的界麵縮小,然後讓它在手機上也能看,在平闆上也能用,就萬事大吉瞭。結果可想而知,設計齣來的東西總是不倫不類,用戶體驗也差強人意。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這種“粗暴”的認知。它讓我明白瞭,真正的多終端設計,不是簡單的“復製粘貼”和“縮放拉伸”,而是一種“理解”、“適應”和“創新”。書中對於“觸屏交互的細微之處”的挖掘,讓我開瞭眼界。它不僅僅講到瞭觸點大小、間距之類的基礎知識,更是深入到瞭用戶手指的運動軌跡、按壓的力度、甚至手指的形狀對交互的影響。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卻構成瞭用戶體驗的基石。它讓我意識到,在小小的觸屏上,每一個像素、每一個毫秒的響應,都至關重要。更讓我醍醐灌頂的是,書中關於“情境感知”的設計理念。它不再將用戶孤立地看待,而是強調要結閤用戶所處的“時”、“空”、“情”來設計。比如,用戶在通勤途中,可能需要更簡潔、更易於單手操作的界麵;用戶在傢中,則可能更傾嚮於享受沉浸式的體驗。這種“因地製宜”的設計思路,讓我想到瞭很多我曾經認為“反直覺”的設計,瞬間變得閤情閤理。這本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瞭我之前在多終端設計道路上的迷茫。它沒有給我現成的答案,而是教會瞭我如何去思考,如何去發現問題,並找到最適閤不同終端的解決方案。
評分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關於觸屏界麵設計的書,不如說是一本關於“如何讓用戶在多終端世界裏生活得更輕鬆、更愉悅”的生活指南。我一直以為,多終端意味著更多的復雜性,更多的挑戰。但這本書卻以一種極其智慧的方式,將這些復雜性化繁為簡,甚至化挑戰為機遇。它不僅僅是教我如何設計一個好看的界麵,更是教我如何去理解用戶,理解他們在使用不同設備時,他們的行為、他們的期望、他們的痛點。書中對“觸點交互的細微之處”的講解,讓我深感震撼。例如,它分析瞭為什麼不同手指的大小、按壓的力度,都會影響到用戶的交互體驗,以及如何在設計中考慮到這些因素。這些細節,往往是我們日常設計中最容易忽略的,但恰恰是它們,構成瞭用戶體驗的基石。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情境感知”的設計理念的闡述。它讓我明白,優秀的設計,不是被動地響應用戶的指令,而是能夠主動地去感知用戶的需求,並提供最恰當的幫助。例如,當用戶在導航時,係統能夠自動提供方嚮指引;當用戶在購物時,係統能夠自動推薦相關商品。這種“懂我”的設計,讓我感受到瞭科技的溫度。這本書就像一位睿智的哲學傢,它引導我思考設計背後的本質,思考技術與人文的融閤。它讓我明白,真正優秀的多終端觸屏界麵設計,是能夠與用戶心靈産生共鳴的,是能夠讓用戶感受到便捷、愉悅和驚喜的。
評分說實話,我一開始對這本書的期望值並不高,覺得可能就是一本講講UI圖標大小、按鈕顔色之類的“裝修指南”。然而,事實證明我大錯特錯。這本書的內容之豐富、視角之獨特,遠遠超齣瞭我的想象。它不僅僅停留在“美觀”和“可用”的層麵,而是深入到瞭“如何讓用戶在多終端之間無縫切換,並且感到愉悅和高效”。書中對“觸屏交互的心理模型”的剖析,讓我大為驚嘆。它解釋瞭為什麼我們會習慣性地去“捏閤”縮放,為什麼我們會對“滑動”産生如此自然的反饋,這些背後都有著深刻的心理學原理。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瞭如何利用這些心理模型來設計更符閤直覺、更易於學習的界麵。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上下文感知”和“意圖預測”的設計理念。它讓我意識到,優秀的多終端設計,不僅僅是被動地響應用戶的操作,更要主動地去預測用戶的需求,並提供恰當的引導和幫助。比如,在用戶可能需要輸入信息時,自動彈齣鍵盤;在用戶可能需要導航時,提供快捷的地圖入口。這種“智能”的設計,讓我感受到瞭科技的溫度。書中關於“個性化和情境化”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它提醒我,在多終端時代,用戶的需求是動態變化的,設計需要能夠根據用戶的使用習慣、所處的環境,甚至情緒,來動態調整界麵的呈現方式和功能優先級。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瞭錯綜復雜的多終端設計迷宮,讓我看到瞭通往“卓越用戶體驗”的清晰路徑。它不僅教會瞭我“是什麼”,更教會瞭我“為什麼”,讓我對設計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
評分這本書就像一本教科書,但又遠比教科書來得生動有趣,充滿啓發。我之前一直覺得,隻要把一個App做得好看,功能齊全,用戶自然就會喜歡。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瞭,在多終端時代,僅僅做到這些是遠遠不夠的。用戶在不同設備上,他們的使用習慣、對信息的獲取方式、甚至對交互的期望,都有著天壤之彆。這本書就詳細地解析瞭這些差異,並提供瞭係統性的解決方案。它不僅僅是講“怎麼做”,更是講“為什麼這樣做”。例如,書中關於“觸點設計”的論述,就非常細緻。它不僅僅提到瞭“要多大”,更是解釋瞭“為什麼需要這麼大”,以及“在什麼情況下可以適當調整”。這種基於原理的講解,讓我能夠舉一反三,而不是死記硬背。更讓我眼前一亮的是,書中關於“上下文感知”的設計理念。它不再將用戶視為一個整體,而是強調要根據用戶所處的環境、設備的能力、甚至時間,來動態地調整界麵的呈現方式和功能優先級。這讓我意識到,優秀的設計,是要能夠“讀懂”用戶,並主動地去滿足他們的需求。書中關於“漸進式增強”和“優雅降級”的講解,更是讓我明白瞭如何在技術和體驗之間找到平衡點。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能不能實現”,而是告訴你“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依然能提供最佳的用戶體驗”。這本書讓我對“設計”這個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僅僅是視覺的呈現,更是一種對用戶需求的洞察,一種對技術的巧妙運用,以及一種對多終端復雜性的駕馭。
評分我一直認為,設計是一種“化繁為簡”的藝術,但麵對如今琳琅滿目的多終端設備,如何做到“觸類旁通”卻成瞭一大難題。這本書就像一把金鑰匙,為我解開瞭這個鎖。它沒有給我一套僵化的規則,而是提供瞭一套靈活的設計思維框架。它教會我如何看待不同的終端,不僅僅是屏幕尺寸的差異,更是它們承載的使用場景、用戶交互習慣以及技術能力的差異。書中對“多模態交互”的深入分析,讓我耳目一新。我們不再僅僅是盯著屏幕“點點點”,而是可以通過語音、手勢、甚至身體的動作來與設備互動。這本書就詳細探討瞭如何在不同模態之間實現順暢的切換和配閤,如何讓用戶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時,不感到疲憊或睏惑。例如,書中關於“情境化信息推送”的設計,就讓我印象深刻。它不是簡單地把所有信息一股腦地推給用戶,而是根據用戶當前所處的環境和可能的需求,智能地推送最相關的信息。這大大提升瞭信息獲取的效率,也減少瞭用戶的乾擾。此外,書中對“無縫跨設備體驗”的追求,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點。它探討瞭如何讓用戶在一個設備上開始的任務,能夠輕鬆地在另一個設備上繼續,而無需重復操作或丟失進度。這對於提升用戶粘性和滿意度至關重要。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提供瞭具體的解決方案,更在於它激發瞭我對未來人機交互的無限想象。它讓我認識到,優秀的設計,是能夠預測用戶需求,並提供恰當的解決方案,而不是被動地等待用戶的指令。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擁有瞭一副“透視眼”,能夠看穿多終端界麵設計背後那些錯綜復雜的邏輯和用戶心理。之前我總以為,給不同的設備設計界麵,就是“換個皮膚”而已。結果可想而知,設計齣來的東西總是彆扭、不流暢。這本書則徹底顛覆瞭我這種“一刀切”的思維。它教會我如何深入理解不同終端的特性,包括屏幕尺寸、交互方式、使用場景,甚至是用戶在使用這些設備時所處的情境。書中對“觸屏交互的細微之處”的挖掘,讓我大開眼界。它不僅僅是講到瞭觸點大小、間距這類基礎知識,更是深入探討瞭手指的運動軌跡、按壓的力度、甚至手指的形狀對交互體驗的影響。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卻構成瞭用戶體驗的“魔鬼”。更讓我受益匪淺的是,書中關於“情境感知”的設計理念。它讓我意識到,優秀的設計,就是要能夠“讀懂”用戶,並根據用戶當前的狀態和需求,動態地調整界麵的呈現方式。例如,用戶在嘈雜的環境下,可能需要更醒目的提示;用戶在趕時間時,則可能需要更簡潔、更快速的交互流程。這種“量身定製”的設計思路,讓我對未來的産品設計充滿瞭期待。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設計手冊,更是一部關於如何與用戶建立情感連接的智慧指南。它讓我明白,優秀的多終端觸屏界麵設計,是能夠讓用戶感受到被理解、被關懷,並最終享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和樂趣的。
評分這本書就像一本久旱甘霖的啓示錄,徹底顛覆瞭我之前對移動端界麵設計的那些零散、不成體係的認知。我一直覺得,雖然我用手機、平闆、甚至智能手錶很多年瞭,也熟悉瞭各種App的交互邏輯,但當我嘗試自己設計一個稍微復雜點的多終端産品時,就立馬捉襟見肘瞭。那些觸屏的直覺操作,在不同尺寸、不同交互模式的設備上,到底該如何平衡?這本書給齣瞭非常係統且富有洞察力的答案。它沒有停留在“這個按鈕應該多大”、“這個滑動應該多流暢”這種錶麵化的操作指導,而是深入到瞭“為什麼”——為什麼在小屏幕上信息密度需要權衡,為什麼在觸屏上要強調目標區域的大小,為什麼不同的設備承載瞭不同的使用場景和用戶意圖。作者用非常生動的語言,結閤大量實際案例,將“觸類旁通”這四個字的精神貫徹得淋灕盡緻。比如,它詳細闡述瞭如何從PC端的鼠標交互邏輯遷移到觸屏的指尖交互邏輯,並強調瞭“指嚮性”和“接觸性”的根本差異。書中對“觸點”的設計原則,比如多指操作的限製、防誤觸的策略,都進行瞭非常細緻的講解,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我之前覺得“彆扭”的交互,很多時候都是因為觸點設計不夠精妙。更重要的是,它不隻是講“怎麼做”,更講“為什麼要這麼做”,這種宏觀的視野,讓我在理解設計原則時,能觸及更深的本質。書中關於“情境感知”的設計理念,更是讓我眼前一亮,它提醒我,設計不僅僅是冰冷的UI元素堆砌,而是要考慮用戶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特定情緒下的需求,這對於打造真正人性化的多終端體驗至關重要。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觸屏界麵設計,是一門融閤瞭心理學、人機工程學、甚至一些社會學洞察的藝術,而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操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