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
定价:39.00元
作者:啜钢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56351888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较详细地介绍了移动通信的原理和实际的移动通信系统。本书首先介绍了无线通信的传播环境和传播预测模型、移动通信中的信源编码和调制解调技术以及抗衰落技术链路增强技术;其次介绍了蜂窝网组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GSM和其增强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后本书对当前移动通信的发展和当前移动通信研究的一些热点做了介绍。
本书力求兼顾移动通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系统,内容由浅人深,可供不同层次的人员学习的需要。每章开头有学习指导,结束有习题和思考题。
本书可以作为通信本科高年级教材,同时可作为研究生和成人教育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移动通信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是教育部批准的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TS2055)。本系列教材的编写获得了该项目的资助,其目标是围绕该项目的建设,打造通信工程专业的精品教材。
目录
章 概述
1.1 移动通信发展简述
1.2 移动通信的特点和工作方式
1.2.1 移动通信的特点
1.2.2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
1.3 移动通信的分类及应用系统
1.4 本书的内容安排
习题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移动通信电波传播与传播预测模型
2.1 概述
2.1.1 电波传播的基本特性
2.1.2 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
2.2 自由空间的电波传播
2.3 3种基本电波传播机制
2.3.1 反射与多径信号
2.3.2 绕射
2.3.3 散射
2.4 阴影衰落的基本特性
2.5 移动无线信道及特性参数
2.5.1 多径衰落的基本特性
2.5.2 多普勒频移
2.5.3 多径信道的信道模型
2.5.4 描述多径信道的主要参数
2.5.5 多径信道的统计分析
2.5.6 多径衰落信道的分类
2.5.7 衰落特性的特征量
2.5.8 衰落信道的建模与仿真简介
2.6 电波传播损耗预测模型
2.6.1 室外传播模型
2.6.2 室内传播模型
2.6.3 传播模型校正
习题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移动通信中的信源编码和调制解调技术
3.1 概述
3.2 信源编码
3.2.1 信源编码基本概念
3.2.2 移动通信中的信源编码
3.2.3 移动通信中的信源编码举例
3.3 小移频键控
3.3.1 相位连续的FSK
3.3.2 MSK信号的相位路径、频率及功率谱
3.4 高斯小移频键控
3.4.1 高斯滤波器的传输特性
3.4.2 GMSK信号的波形和相位路径
3.4.3 GMSK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3.4.4 GMSK功率谱
3.5 QPSK调制
3.5.1 二相调制BPSK
3.5.2 四相调制QPSK
3.5.3 偏移QPSK
3.5.4 π/4-QPSK
3.6 高阶调制
3.6.1 数字调制的信号空间原理
……
第4章 抗衰落和链路性能增强技术
第5章 蜂窝组网技术
第6章 GSM及其增强移动通信系统
第7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及其增强技术
第8章 无线移动通信未来发展
附录 话务量和呼损简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实验室里孜孜不倦的科研人员,以及在野外架设基站的技术工人。我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些看似冰冷的技术,串联起了我们亿万人的生活?我翻开书页,那些文字和图表,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宇宙。我会在阅读的时候,想象自己身处在一个充满挑战的通信网络之中,而这本书则是我手中的指南针。我还会思考,这本书会不会分享一些行业内的故事,或者是一些技术突破的关键时刻?我希望能够从中感受到那种“系统”的强大,那种在复杂的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稳定和高效的运行能力。我还会联想到,当我们进行跨国电话,或者在国外使用流量时,那些信号是如何跨越重洋,到达目的地?这种全球性的连接,背后蕴含着多么庞大的工程和协作。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对这种“系统”的运行机制有更深刻的理解,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使用,而是能够感受到它背后的逻辑和精髓。我还会想象,未来这种“系统”又会如何进化,例如5G、6G,它们又会带来怎样的变革?这种对进步的期待,以及对现有技术的追根溯源,是我拿到这本书时最迫切的愿望。
评分我喜欢这个书名,因为它直接点出了“原理”和“系统”,这让我觉得这本书是有深度、有体系的。我拿起它,就好像拿到了一份解开现代社会运行密码的说明书。我会在阅读的时候,想象自己是一个探索者,正在一点点揭开移动通信的神秘面纱。我还会思考,这本书是否会解释为什么有时信号会变差,或者为什么在某些地方上网速度特别快?我希望能够从中感受到“原理”的科学性,那种严谨的推导和清晰的论证,让我信服。我还会联想到,当我们分享照片、观看直播,这些内容是如何被压缩、编码、然后传输的?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系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对这种“系统”的运作过程有更深刻的理解,从信号的产生到最终的呈现,每一个环节都充满学问。我还会想象,未来这种“系统”是否会变得更加智能化,能够自主优化和修复?这种对技术未来的畅想,以及对现有技术原理的好奇,是我拿到这本书最真切的愿望。
评分我真的被这本书的名字给吸引住了,尤其是“系统”这个词,它总让我想象到那些庞大而精密的网络,就像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我经常在想,我们手机屏幕上的那些闪烁的光点,那些瞬间传递的信息,它们是如何穿越城市,如何跨越山川,到达我们手中的?这本书,我感觉它就像是一个能解答我所有疑惑的宝典。我会在阅读的时候,想象自己身处在一个巨大的数据中心,看着无数的信号在其中穿梭,就像是血管里流淌的血液,每一个信号都承载着重要的信息。我还会幻想,如果我能掌握了这本书里的知识,是不是就能像一个指挥家一样,操控整个通信网络?当然,我知道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这种想象本身就充满了乐趣。我还会思考,这本书会不会讲到那些我们看不到的幕后英雄,那些工程师们如何设计和维护这些复杂的系统?他们是否也曾和我一样,对这些技术充满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这种“系统”的魅力,那种精妙的设计和高效的运作,如何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便捷。我还会联想到一些科幻电影里的场景,那些瞬间传输数据的超能力,虽然我知道现实与科幻有距离,但这本书可能会让我更接近那样的未来。我期待它能够让我对“系统”这个概念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不再只是一个抽象的词语,而是能够用更具象、更生动的画面来理解它。
评分收到!我将以一个非常热衷于通信技术的读者的口吻,从不同角度、以不同风格写出10段对一本名为《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的图书的精彩评价。请放心,这些评价将不会包含实际的书籍内容,而是围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感受、联想和思考展开,力求自然、真实且富有变化。 这部书名,光是听着就有一种掌控全局的宏大感。我拿到它的时候,感觉像是拿到了一份开启未来通信世界的地图。翻开扉页,那一串串符号、公式,就像是古老的咒语,又像是在勾勒宇宙的运行规律。一开始,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这玩意儿是不是真的能让我瞬间变身技术大神?我开始幻想,是不是读完这本书,我就能跟身边的朋友炫耀,原来我们手机信号的背后,藏着这么复杂的魔法。我甚至想象,当我在地铁里刷视频,信号时有时无的时候,我不再是那个焦躁的普通用户,而是能够洞悉其内在逻辑的观察者,甚至能对身边的朋友说上一两句:“嗯,这可能是因为信道拥堵,或者是某个基站的覆盖边缘效应。”这种知识带来的优越感,是很多普通书籍无法给予的。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那个我每天都在使用,却一无所知的数字世界。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能让我感受到那种技术进步带来的震撼,那种人类智慧如何将无形的电磁波变成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连接。我还会思考,这本书背后的作者,他们是怎样一群人?是夜以继日地在实验室里捣鼓,还是坐在舒适的办公室里,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将复杂的概念化繁为简?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触摸到他们严谨的思维,感受到他们对通信事业的热忱。这种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以及对技术背后原理的渴望,是我拿到这本书时最强烈的感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种宣言,宣告着我对移动通信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感觉到一种掌控未来的力量。我拿起它,就好像拿到了一把开启信息时代奥秘的钥匙。我会在阅读的时候,想象自己是一个通信网络的架构师,用这本书作为我的设计蓝图。我还会思考,这本书是否会涵盖一些关于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内容,这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我希望能够从中感受到“系统”的完整性,那种从底层协议到上层应用的全面覆盖,让我能够理解整个通信生态。我还会联想到,当我们进行视频会议,或者玩在线游戏时,那种低延迟、高可靠性的体验,是如何通过一个精心设计的“系统”实现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对这种“系统”的性能优化和故障排除有更深入的了解,理解技术是如何不断完善和进步的。我还会想象,未来这种“系统”是否会更加个性化,能够根据每个人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通信服务?这种对未来服务体验的畅想,以及对现有技术原理的好奇,是我拿到这本书最根本的动力。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首先感到的是一种使命感。作为这个时代最活跃的连接者,移动通信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变革。我翻阅书页,那些专业的术语像一道道门槛,但我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跨过这些门槛,去探索背后的世界。我会在阅读的时候,想象自己置身于一场技术革新的洪流之中,而这本书就是指引我方向的灯塔。我还会思考,这本书的作者,他们是否也曾经历过从懵懂到精通的过程?他们又是如何将如此深奥的知识,转化成文字,传递给像我一样的读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这种“原理”的严谨,那种基于科学的推导和证明,让我明白一切都不是凭空而来的。我还会联想到,我们在使用手机时,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信号不好,上网速度慢,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插曲,背后都可能隐藏着复杂的原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用一种更专业的视角去理解这些现象,不再是抱怨,而是能够分析和思考。我还会想象,未来移动通信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会不会有更快的速度,更广的覆盖,甚至是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技术?这本书,或许能够为我描绘出一些未来的蓝图。这种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当下技术的深度理解,是我对这本书最核心的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脑海里瞬间蹦出了各种关于“连接”的画面。我感觉到,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把钥匙,能够开启我对这个高度互联世界的更深层理解。我翻开它,就好像踏入了一个由无数看不见的线路组成的网络。我会在阅读的时候,想象自己身处在一个巨大的信息节点上,而这本书则是我解读这些信息的密码。我还会思考,这本书会不会介绍一些在通信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是否会激励我?我希望能够从中感受到“系统”的宏大,那种跨越地域、跨越时间的连接,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还会联想到,当我们使用社交媒体,发送即时消息,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在支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对这种“系统”的运作有更全面的认识,不再仅仅是使用者,而是能够成为一个更有洞察力的观察者。我还会想象,未来这种“系统”会如何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融合,创造出怎样的全新体验?这种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想象,以及对现有技术原理的好奇,是我拿到这本书最直接的驱动力。
评分这部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城市上空默默工作的基站,以及手机内部复杂而微小的芯片。我感觉,这本书就像是连接这些宏观与微观世界的桥梁。我翻开它,就好像进入了一个由电磁波和数据流构成的微观宇宙。我会在阅读的时候,想象自己是一个微观世界的观察者,用这本书作为我的显微镜。我还会思考,这本书是否会讲到一些关于频谱分配和管理的知识,这是否是确保我们通信顺畅的关键?我希望能够从中感受到“原理”的精妙,那种对物理定律的巧妙运用,以及对信号处理的深入研究。我还会联想到,我们在使用手机时,看到的那些图像和声音,它们是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传输和还原的?这背后一定有一个极其高效的“系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对这种“系统”的构成要素和协同工作有更清晰的认识,理解每一个组件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协作。我还会想象,当卫星通信、量子通信等新技术出现时,它们又会如何改变我们现有的“系统”?这种对技术前沿的关注,以及对现有技术原理的好奇,是我拿到这本书最强烈的求知欲。
评分光是这个书名,就让我感觉沉甸甸的,充满了知识的力量。我立刻感觉到,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术读物,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世界的大门。我翻开书页,那些文字和图表,就像是绘制着一幅宏伟的蓝图。我会在阅读的时候,想象自己是一个工程师,正在设计一个覆盖全球的通信网络。我还会思考,这本书是否会涉及到一些通信协议和标准,它们是如何协调不同设备之间的通信?我希望能够从中感受到“原理”的深度,那种对底层逻辑的挖掘和阐述,让我明白一切的便捷并非偶然。我还会联想到,我们在手机上进行的每一次支付,每一次视频通话,都离不开一个稳定而高效的“系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对这种“系统”的设计理念和运行模式有更透彻的理解,不再满足于表面的流畅,而是能够探究其背后的精妙。我还会想象,当5G、6G技术真正普及后,我们的生活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这种对技术进步的期待,以及对现有技术原理的好奇,是我拿到这本书时最强烈的感受。
评分这部书名,让我感觉像是要踏上一段探索之旅,去了解我们生活离不开的移动通信是如何运转的。我拿起它,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各种各样关于信号、频率、编码的疑问。我会在阅读的时候,想象自己像一个侦探,去揭开那些隐藏在通信背后的秘密。我还会思考,这本书是否会讲到一些经典的通信技术,比如CDMA、GSM,它们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我希望能够从中感受到“原理”的逻辑性,那种清晰的脉络和严密的推理,让我明白技术是如何一步步被创造和完善的。我还会联想到,我们在享受移动通信带来的便利时,是否也曾想过,这些便利是如何实现的?那些看不见的电磁波,是如何承载着我们的语音、文字和图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从“原理”层面去理解这些,不再是雾里看花。我还会想象,如果我能够掌握这些原理,是否就能够参与到未来的通信技术开发中?这种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未来技术发展的参与感,是我对这本书的深切期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