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白色记忆 | ||
| 作者 | 张岳庚 | ||
| 定价 | 49.00元 | ||
| ISBN号 | 9787513041409 | ||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2016-05-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 | |
| 插图 |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 以中第7次、4次南极考察和次北极考察作为叙事依托,有重点地介绍了极地考察人员的工作、生活情况,包括考察、环保、过年、出游、越冬、航海、航空等方面,较深刻地揭示了南北两极所具有的科学和人文价值,包括企鹅、鲸鱼、海豹、冰山、极光等自然景观,以及主权、性别、旅游、文化等人文情况。尤为珍贵的是,还有南极葬礼、浮冰卸油和气旋袭击等极为罕见的极区经历。除了15万字作者的见闻外,还有六十余幅珍贵的照片。 书稿由以下40篇文章组成:1. 条条大路 2. 顶层设计 3. 集体晕船 4. 南端星座 5. 强者游戏 6. 大洋调查 7. 磷虾标本 8. 海洋生物 9. 企鹅园 10. 沉默冰山 11. 极区环保 12. 南极葬礼 13. 野外科考 14. 越冬报告 15. 危水险地 16. 初上冰盖 17. “通天入地” 18. 南极过年 19. 浮冰卸油 20. 美丽极光 21. 女性站长 22. 半岛出游 23. 大洋搏击 24. 探访“青年” 25. 深入内陆 26. 阴阳南极 27. 二龙戏冰 28. 航空时代 29. 周游列 30. 南极旅游 31. 没有英雄 32. 主权之争 33. 挺进北极 34. 我爱我 35. 冰上之花 36. 冰站 37. 冰洋故事 38. 极地文化 39. 雪地徜徉 40.两极“情缘” 作者精选20-30幅图片,设计制作文前彩插;其他30-40幅图片穿插在正文中,以黑白图片的形式呈现。 |
| 编辑推荐 | |
| 极地到底在什么方面吸引着人类,满足了人类?人类去极地都会遇到哪些麻烦,需要直面何种挑战?以数次南北极考察经历生动展示了南北两极所具有的科学和人文价值,精彩详实的介绍了极地考察人员的工作生活状况。尤为珍贵的是还记录了南极葬礼、浮冰卸油和气旋袭击等极为罕见的极区经历。 |
| 作者介绍 | |
| 张岳庚,男,编辑,曾在上世纪90年代,作为中青年报特派记者,参加了中第7次、4次南极考察,以及组织的次北极考察,2001年调至中知识产权报担任副总编辑至今。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场景描写能力令人叹为观止,仿佛自带一个高保真的立体声影院。无论是对某个特定城市角落的描摹,还是对室内陈设的刻画,都充满了强烈的感官刺激。我能清晰地“闻到”雨后泥土的气息,“看到”阳光穿过百叶窗在木地板上投下的斑驳光影,甚至“感受到”空气中那种微妙的湿冷。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仅仅停留在视觉层面,而是调动了读者的全部感官系统。环境不再是背景板,它成为了推动情节、甚至象征人物心境的重要元素。这种环境与内在世界的深度融合,让整个故事的基调变得异常饱满和真实可信,为那些抽象的情感注入了坚实的物质载体。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真是令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在看似平淡的日常叙事中,暗藏着汹涌的情感暗流。我尤其欣赏它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致刻画,那些微妙的挣扎和不言而喻的痛苦,都通过精妙的细节和象征性的意象被捕捉得淋漓尽致。读到某个段落时,我仿佛能清晰地感受到角色彼时的呼吸和心跳,那种强烈的代入感,让整个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它不是那种直白的宣泄,而是更高明的“暗示”,需要读者自己去挖掘和拼凑那些隐藏的线索。整体氛围是压抑而又充满诗意的,文字密度很高,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这无疑是一部需要慢下来细细品味的佳作,它的回味悠长,远超故事本身的情节。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像一个精密的机械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天衣无缝。它巧妙地运用了非线性叙事,时间线索在过去、现在和闪回之间自由穿梭,但每一次跳转都不是为了故弄玄虚,而是为了更深刻地揭示主题。作者对于节奏的掌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该快则如疾风骤雨,让人喘不过气;该慢则如老电影的慢镜头,将某一瞬间的情绪无限拉长。这种叙事节奏的变化,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戏剧张力。我很少读到一部小说能在保持情节推进的同时,还能如此自如地玩弄时间的概念,让“记忆”本身成为一个流动的、不可靠的实体。看完后,我甚至需要花时间重新梳理一下事件的先后顺序,但这并非是混乱,而是享受这种智力上的挑战。
评分从主题深度来看,这本书探讨的议题非常宏大且具有普世价值,但处理方式却异常克制和细腻。它似乎在追问“真实”的定义,以及我们如何通过构建自己的叙事来面对无法改变的过去。书中对于人性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蛋,每个人物都在自身的局限和时代背景下做出了最符合彼时心境的选择。我欣赏作者没有给出任何廉价的答案或道德评判,而是将这些沉重的问题抛给了读者,让我们自己去承担思考的重量。这种开放性的结局和深刻的哲学思辨,使得这本书超越了类型小说的范畴,具有了探讨人类生存状态的严肃性。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华丽得令人惊叹,它更像是一部用文字编织的艺术品,而非仅仅是讲述故事的载体。作者对词汇的选择和句式的构造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很多句子本身就可以被单独摘出来作为格言或诗歌来欣赏。它没有使用大量艰涩的术语,但那种古典而又现代交织的美感,构建了一个极其独特的世界观。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我不明白情节,而是因为某一处措辞的美妙让我忍不住要反复咀嚼。如果说很多小说是用水彩描绘世界,那么这本书就像是用油画,层层叠叠地堆砌色彩和光影,厚重且富有质感。这种对文字本体的极致尊重,使得阅读体验上升到了美学享受的层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