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
定价:39.00元
作者:啜钢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56351888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较详细地介绍了移动通信的原理和实际的移动通信系统。本书首先介绍了无线通信的传播环境和传播预测模型、移动通信中的信源编码和调制解调技术以及抗衰落技术链路增强技术;其次介绍了蜂窝网组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GSM和其增强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后本书对当前移动通信的发展和当前移动通信研究的一些热点做了介绍。
本书力求兼顾移动通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系统,内容由浅人深,可供不同层次的人员学习的需要。每章开头有学习指导,结束有习题和思考题。
本书可以作为通信本科高年级教材,同时可作为研究生和成人教育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移动通信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是教育部批准的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TS2055)。本系列教材的编写获得了该项目的资助,其目标是围绕该项目的建设,打造通信工程专业的精品教材。
目录
章 概述
1.1 移动通信发展简述
1.2 移动通信的特点和工作方式
1.2.1 移动通信的特点
1.2.2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
1.3 移动通信的分类及应用系统
1.4 本书的内容安排
习题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移动通信电波传播与传播预测模型
2.1 概述
2.1.1 电波传播的基本特性
2.1.2 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
2.2 自由空间的电波传播
2.3 3种基本电波传播机制
2.3.1 反射与多径信号
2.3.2 绕射
2.3.3 散射
2.4 阴影衰落的基本特性
2.5 移动无线信道及特性参数
2.5.1 多径衰落的基本特性
2.5.2 多普勒频移
2.5.3 多径信道的信道模型
2.5.4 描述多径信道的主要参数
2.5.5 多径信道的统计分析
2.5.6 多径衰落信道的分类
2.5.7 衰落特性的特征量
2.5.8 衰落信道的建模与仿真简介
2.6 电波传播损耗预测模型
2.6.1 室外传播模型
2.6.2 室内传播模型
2.6.3 传播模型校正
习题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移动通信中的信源编码和调制解调技术
3.1 概述
3.2 信源编码
3.2.1 信源编码基本概念
3.2.2 移动通信中的信源编码
3.2.3 移动通信中的信源编码举例
3.3 小移频键控
3.3.1 相位连续的FSK
3.3.2 MSK信号的相位路径、频率及功率谱
3.4 高斯小移频键控
3.4.1 高斯滤波器的传输特性
3.4.2 GMSK信号的波形和相位路径
3.4.3 GMSK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3.4.4 GMSK功率谱
3.5 QPSK调制
3.5.1 二相调制BPSK
3.5.2 四相调制QPSK
3.5.3 偏移QPSK
3.5.4 π/4-QPSK
3.6 高阶调制
3.6.1 数字调制的信号空间原理
……
第4章 抗衰落和链路性能增强技术
第5章 蜂窝组网技术
第6章 GSM及其增强移动通信系统
第7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及其增强技术
第8章 无线移动通信未来发展
附录 话务量和呼损简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对不同代际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历程的梳理,堪称一部精彩的移动通信发展史。我一直都知道有1G、2G、3G、4G、5G,但对它们之间的具体差异和技术突破点,却模糊不清。这本书就像一位优秀的导游,带领我穿越时空,一一探寻这些重要的技术节点。它不仅介绍了每一代技术的核心特点,比如1G的模拟通信,2G的数字通信和短信功能,3G的数据传输能力提升,4G的高速宽带,到如今5G的万物互联和低时延,还深入剖析了驱动这些技术演进背后的关键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我尤其喜欢书中对2G向3G演进的描述,从最初的语音通信为主,到数据业务的崛起,这个转变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为我们今天的信息化生活奠定了怎样的基础。同样,对4G改变生活的描述,也让我回忆起当年4G网络普及时,视频通话、在线直播等应用的爆发式增长。这本书让我清晰地看到了移动通信技术是如何一步步地从满足基本通信需求,演进到如今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甚至社会结构的。这种清晰的历史脉络和技术逻辑,让我对移动通信的未来发展方向也产生了更强的预判能力。
评分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还触及了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资源管理”这一重要议题。我之前总以为,信号是无限的,大家都可以随意使用。但书中对于频谱资源、信道资源、功率资源等有限资源的精细化管理,让我看到了通信系统的高效运作背后,是多么复杂的调度和优化。它用非常生动的例子,比如在高峰时段,如何智能地分配有限的基站容量,以及如何在保证通信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频谱利用率。书中提到的各种资源分配算法和调度策略,虽然有些技术性,但作者通过图示和简单的逻辑解释,让我能够理解其核心思想。这让我意识到,我们能够享受到相对公平和高质量的通信服务,离不开系统对资源的精打细算和智能调度。这种对系统资源管理深层机制的揭示,让我对移动通信网络的稳定运行和效率提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对未来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通信资源,以支撑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充满了思考。
评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介绍实际的移动通信系统是如何构建和运作的。我一直以为手机信号就是直接从手机发射出去,然后直接到达另一个手机,简单直接。但书中揭示的蜂窝网络结构,让我大开眼界。它详细讲解了如何将一个大区域划分成许多小的“蜂窝”,每个蜂窝都有自己的基站,而这些基站又通过回传网络连接起来,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通信体系。这种精巧的设计,让我看到了通信工程师们在规划和管理通信资源上的智慧。书中还提到了移动台(也就是我们的手机)如何在不同的蜂窝之间进行切换,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系统是如何保证通信不中断的。这就像在人流密集的城市中,交通系统是如何协调车辆的行驶,确保交通顺畅一样,背后有着复杂的调度和管理机制。读到这里,我不仅对蜂窝网络的宏观结构有了清晰的认识,还对系统内部的动态变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一次电话的接通、每一次信息的发送,都经过了如此精密的网络协调和管理,而我们用户对此却浑然不知。这种对底层运作机制的揭示,让我对移动通信的可靠性和高效性有了更深刻的体认,也让我对未来更智能、更无缝的通信体验有了更多的期待。
评分这本书在讲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切换”机制时,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以前总以为,手机信号一旦连上,就一直保持连接,直到我主动挂断或者关机。但书中关于软切换和硬切换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事情的复杂性。它形象地比喻,软切换就像在两个握手的人之间,另一个人慢慢伸出手,在对方完全松开之前就握住了,这样中间没有任何间断。这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我们开车穿越不同基站覆盖区域时,电话很少会中断。而硬切换则像是短暂地松开一只手,然后再去握另一只手,这个过程中会有极短的瞬间是失去连接的。书中详细解释了不同场景下,系统会选择哪种切换方式,以及如何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最小化切换过程中对用户体验的影响。这让我对移动通信网络的智能化和自适应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原来,在我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手机和基站之间都在进行着如此频繁而精密的“握手”和“交接”,以保证我们通信的无缝进行。这种对底层运作机制的深入剖析,让我对通信网络的稳定性和用户体验的提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欣赏。
评分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本书还深入探讨了移动通信网络的安全问题,这对我这个普通用户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维度。我一直以来都觉得打电话、发短信就是一件非常私密的事情,从来没想过它也可能面临安全威胁。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潜在的安全威胁,例如窃听、欺骗、拒绝服务攻击等等,并阐述了现有的安全技术是如何应对这些威胁的。它解释了加密算法是如何保护我们通信内容的机密性,就像给信件上了锁一样,只有持有密钥的人才能打开。同时,它还介绍了认证机制,如何确保我们通信的对象是真实的,而不是冒充的。这一点让我联想到网络钓鱼的现象,书中对此也有提及,让我对如何保护自己的信息有了更深的认识。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才意识到,我们享受到的通信安全,是建立在复杂而精密的密码学和安全协议之上的。这让我对电信运营商和安全专家们所做的工作充满了敬意,也让我对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数字身份有了更深刻的警惕。这本书让我明白,安全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我们每个人在使用通信服务时都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
评分这本书中关于信号传播与衰减的章节,简直就像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从一个普通用户的角度,去审视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移动通信信号。我以前总觉得手机信号的好坏似乎是随机的,有时候在室内信号满格,有时候在户外反而断断续续,对此感到十分困惑。读了这本书,我才了解到,原来信号的传播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书中详细阐述了信号在空气中传播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障碍物的遮挡、反射、衍射等等,这些都会导致信号能量的衰减。它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解释这些现象,例如把信号比作在人群中说话,距离越远、中间障碍物越多,声音就越不容易被听到。这一点让我豁然开朗,原来我手机信号时好时坏,很多时候并不是运营商的问题,而是客观的物理规律在起作用。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基站布局、调整天线角度等技术手段来缓解信号衰减,提高通信质量。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之所以能享受到相对稳定的通信服务,背后有着工程师们大量的努力和精心的设计。这种对技术原理的深入剖析,让我对身边习以为常的通信技术产生了敬畏之心,也对未来的通信技术发展充满了好奇,想象着他们会如何克服更复杂的传播难题,让信号更加无处不在、稳定可靠。
评分我对书中关于多址技术的部分,可以说是既感到震撼,又充满了茅塞顿开的感觉。我一直以来都很好奇,明明成千上万的人都在同一时间使用手机,为什么大家的信号不会互相干扰,甚至还能同时通话、上网?这本书就像一个神奇的解密者,详细地解释了这个问题。它用非常易懂的方式介绍了各种多址技术,比如FDMA、TDMA、CDMA,以及后来演进的OFDMA。我最先接触到的是FDMA(频分多址),它把我比喻成给每个人分配不同的频道,这样就不会互相打扰。这个比喻我很容易理解。然后是TDMA(时分多址),它就像大家轮流发言,轮到谁就谁说话。这让我联想到了早期的电话交换机,大家按顺序接通。但让我感到最神奇的是CDMA(码分多址)。书中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在嘈杂的派对上,大家用不同的语言交谈,却能分辨出自己的朋友在说什么。CDMA就是利用这种“编码”的方式,让不同的用户在同一时间、同一频率上进行通信,却能被区分开来。这简直太令人惊叹了!它让我意识到,移动通信的背后,是无数精妙的设计和数学算法在默默工作,才保证了我们能够如此便捷地享受通信服务。这种对底层技术原理的深入讲解,让我对移动通信的效率和容量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未来更多创新性的多址技术充满了期待。
评分本书在讲解移动通信的未来发展趋势时,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想象力。它不仅仅是罗列一些未来的技术名词,而是将这些技术置于宏观的社会发展背景下进行探讨,让我看到了技术如何与社会需求相互促进。书中对于5G Beyond(6G)的展望,特别是其在人工智能、物联网、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应用前景,让我感到无比兴奋。它描绘了一个更加智能、互联、高效的未来世界。我尤其对其在“万物互联”方面的阐述印象深刻,想象着未来我们身边的所有设备,从家电到车辆,甚至是城市基础设施,都能通过高效的移动通信网络连接起来,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和智能协同。这种宏大的愿景,让我对未来的科技发展充满了期待,也让我看到了移动通信技术在塑造人类未来生活中的巨大潜力。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未来的窗户,让我能够窥见那个更加美好的科技时代。
评分这本书对于信道编码和纠错机制的讲解,让我对“可靠通信”这个概念有了质的飞跃。我以前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我发送的消息,对方就能完美地收到,从未想过中间可能存在多少“意外”。书中详细阐述了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各种干扰而产生的错误,并介绍了信道编码如何通过在信息中加入冗余信息,来检测和纠正这些错误。它用了一个很贴切的比喻,就像我们在写信时,会把地址写得很详细,或者用不同的字体来突出重点,以便收信人能更准确地理解。书中提到的汉明码、卷积码、Turbo码等,虽然听起来很专业,但作者通过循序渐进的讲解,以及大量的图示,让我能逐步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我尤其被纠错码在现代通信系统中的重要性所打动,它不仅确保了我们发送的消息能够被准确无误地接收,还在极大地提高了通信系统的效率,减少了因为错误重传而造成的资源浪费。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看似简单的信息传输,背后却蕴含着如此精密的错误控制技术,而这些技术正是我们能够享受到高质量通信服务的基石。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名为《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的书,虽然书名听起来相当硬核,但翻开后,我发现它并非我预想的那样枯燥乏味,反倒给我带来了一种意想不到的启发。我一直对科技发展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充满好奇,而移动通信无疑是其中的关键推手。这本书的引言部分,就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勾勒出了通信技术从最初的点对点信息传递,到如今无处不在的移动网络,这期间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演进历程。它没有直接 dive into 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技术细节,而是从历史的维度,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第一代移动通信(1G)的描述,那时的手机体积之大、功能之单一,与现在我们手中轻巧智能的设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感叹技术的飞跃。作者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我看到了技术进步背后的人类智慧和不懈追求。比如,它提到早期的无线通信面临的频谱拥挤问题,以及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各种创新方法来解决这一瓶颈的。读到这里,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的技术变革,对移动通信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现实的铺陈,让我对这本书的整体内容充满了期待,也对接下来的技术细节有了更强的学习动力。它让我认识到,每一个看似理所当然的技术进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也为我们今天便捷的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