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物理学

趣味物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别莱利曼 著
图书标签:
  • 物理学
  • 科普
  • 趣味
  • 实验
  • 青少年
  • 科学
  • 教育
  • 知识
  • 思考
  • 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妙语书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41880
商品编码:29858849139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趣味物理学

定价:27.00元

作者:别莱利曼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1534188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青年出版社于20世纪50年始引进别莱利曼的系列作品。早期出版的系列作品影响了几代读者,广受好评,多次获奖,长销不衰。然而,近年来,市场中也出现了别莱利曼作品多种多样的“翻刻版”,甚至是“改写版”,这样的读物破坏了作品的逻辑性、准确性和流畅,对学习者来说是有害无益的。为满足读者对高品质图书的需要,中国青年出版社重新修订已出版的系列作品内容,全面整理、甄选别莱利曼的其他作品,组织翻译了《趣味数学世界》等作品,还特别收录了《趣味迷宫》《趣味七巧板》等单行专辑——这些趣味无穷的学习单元是与中国读者见面。经过重新改版整理的“别莱利曼趣味科学作品全集”,共11册,分为三卷:物理卷、数学卷、天文卷。现在将*为、准确、全面的“别莱利曼趣味科学作品全集”奉献给读者,希望大家能在这位科普大师的引导下轻松跨入科学之门。

内容提要


《趣味物理学》是俄罗斯科普作家别莱利曼百余部作品中*为精彩的一部。这本书跟其他同一类书籍有很大不同,作者所努力希望做到的,不是要“教会”读者多少新知识,而是要帮助读者“认识他所知道的事物”;也就是说,本书能够帮助读者对他在物理学方面已掌握的基本知识有更深入了解,并且能够活学活用。书中回避了枯燥的说教,而是与读者分享一些神奇的故事、有趣的难题、各种奇谈怪论,一起讨论其中的物理学知识。作者在本书中所做的所有尝试与努力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他相信;读者一旦对于一门学科发生兴趣,就会加倍注意,也就能够自觉地去深入探索与学习;在兴趣的引导下所学到知识才更加“牢固”。

目录


章速度和运动1.1我们行动得有多快? 31.2与时间赛跑 51.3千分之一秒 61.4时间放大镜 91.5我们什么时候绕太阳转得更快些:在白昼还是在黑夜? 91.6车轮的谜 111.7车轮上慢的部分 121.8不是开玩笑的问题 131.9帆船从什么地方驶来? 15第二章重力和重量·杠杆·压力2.1请站起来! 192.2步行和奔跑 222.3从开动着的车子里下来,要向前跳吗? 252.4顺手抓住一颗子弹 262.5西瓜 272.6在台秤的平台上 292.7物体在什么地方比较重? 302.8物体落下时候的重量 312.9《奔月记》 332.10儒勒·凡尔纳怎样描写他的月球旅行以及这旅行应该怎样进行? 362.11用不正确的天平进行正确的称量 382.12比自己更有力量 392.13为什么尖锐的物体容易刺进别的物体? 412.14跟巨鲸相仿 42第三章介质的阻力3.1子弹和空气 473.2超远程射击 473.3纸鸢为什么会飞起? 493.4活的滑翔机 513.5植物的没有动力的飞行 523.6迟缓跳伞 533.7飞旋标 54第四章旋转运动·“永动机”4.1怎样辨别生蛋和熟蛋? 594.2“魔盘” 604.3墨水滴画成的旋风 614.4受的植物 634.5“永动机” 644.6“发脾气” 674.7蓄能器 694.8“见怪不怪” 694.9仍然关于“永动机” 714.10彼得一世时代的永动机 72第五章液体和气体的性质5.1两把咖啡壶的题目 795.2古人不知道的事情 795.3液体会向……上压! 805.4哪一边比较重? 825.5液体的天然形状 835.6为什么铅弹是圆形的? 855.7“没底”的酒杯 865.8煤油的奇异特性 885.9不沉的铜圆 895.10筛子盛水 905.11泡沫替技术服务 915.12想象的“永动机” 925.13肥皂泡 945.14什么东西细薄? 985.15从水里拿东西而不湿手 995.16我们怎样喝水? 1015.17漏斗的改善 1015.18一吨木头和一吨铁 1025.19没有重量的人 1025.20“永动”的时钟 106第六章热的现象6.1十月铁路在什么时候比较长——在夏季里还是在冬季里? 1116.2不受处罚的盗窃 1126.3埃菲尔铁塔的高度 1136.4从茶杯谈到水表管 1136.5关于洗完澡穿不进靴子的故事 1156.6“神仙显圣”是怎样造成的? 1166.7 不需要发动的时钟 1186.8值得研究的 1206.9在开水里不融化的冰块 1216.10放在冰上还是冰下? 1216.11为什么紧闭了窗子还觉得有风? 1226.12神秘的纸片 1236.13皮袄会给你温暖吗? 1246.14我们脚下是什么季节? 1256.15纸制的锅子 1266.16为什么冰是滑的? 1286.17 冰柱的题目 129第七章光线7.1捉影 1357.2鸡蛋里的鸡雏 1377.3滑稽的照片 1387.4日出的题目 140第八章光的反射和折射8.1隔着墙壁看得见东西 1438.2传说中“被断的头颅” 1458.3放在前面还是后面? 1468.4镜子可以看得见吗? 1468.5我们在镜子里看到了谁? 1478.6在镜子前面画图 1488.7捷径 1498.8乌鸦的飞行路线 1518.9关于万花镜的新旧材料 1528.10迷宫和幻宫 1548.11光为什么和怎样折射? 1568.12什么时候走长的路比短的路更快? 1588.13新鲁滨孙 1628.14怎样用冰来取火? 1648.15请太阳光来帮忙 1678.16几种“海市蜃楼” 1688.17“绿光” 172第九章一只眼睛和两只眼睛的视觉9.1在没有照相术的时候 1799.2很多人还不知道应该怎样看照片 1809.3看照片的艺术 1819.4应该把照片放在多远的地方看? 1829.5放大镜的惊人作用 1839.6照片的放大 1849.7电影院里的好座位 1859.8给画报读者一个忠告 1859.9实体镜是什么? 1879.10我们的天然实体镜 1889.11用一只眼睛和两只眼睛 1929.12揭露假票据的简单方法 1939.13巨人的视力 1949.14实体镜里的星空 1969.15三只眼睛的视力 1989.16光辉是什么? 1999.17在很快动作时候的视觉 2009.18通过颜镜 2019.19“影子的奇迹” 2029.20颜色的意外变化 2039.21书的高度 2059.22钟楼上时钟的大小 2059.23白的和黑的 2069.24哪一个字母更黑些? 2089.25活的相片 2099.26插在纸上的针和视觉上的别种错觉 2109.27近视眼怎样看见东西? 214第十章声音和听觉10.1怎样寻找回声? 21910.2声音代替量尺 22110.3声音的镜子 22210.4剧院大厅里的声音 22410.5从海底来的回声 22610.6昆虫的嗡嗡声 22710.7听觉上的幻象 22810.8蟋蟀在哪里叫? 22810.9声音的怪事 23010.10关于“腹语”的奇闻 231

作者介绍


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Я. И. Перельман,1882~1942)是一个不能用“学者”本意来诠释的学者。别莱利曼既没有过科学发现,也没有什么称号,但是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作家,但是他的作品的印刷量足以让任何一个成功的作家艳羡不已。
别莱利曼诞生于俄国格罗德诺省别洛斯托克市。他17岁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1909年毕业于圣彼得堡林学院,之后便全力从事教学与科学写作。1913~1916年完成《趣味物理学》,这为他后来创作的一系列趣味科学读物奠定了基础。1919~1923年,他创办了苏联份科普杂志《在大自然的工坊里》,并任主编。1925~1932年,他担任时代出版社理事,组织出版大量趣味科普图书。1935年,别莱利曼创办并运营列宁格勒(圣彼得堡)“趣味科学之家”博物馆,开展了广泛的少年科学活动。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别莱利曼仍然坚持为苏联军人举办军事科普讲座,但这也是他几十年科普生涯的后奉献。在德国侵略军围困列宁格勒期间,这位对世界科普事业做出非凡贡献的趣味科学大师不幸于1942年3月16日辞世。
别莱利曼一生写了105本书,大部分是趣味科学读物。他的作品中很多部已经再版几十次,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至今依然在全球范围再版发行,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
凡是读过别莱利曼的趣味科学读物的人,无不为他作品的优美、流畅、充实和趣味化而倾倒。他将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完全结合,将生活实际与科学理论巧妙联系:把一个问题、一个原理叙述得简洁生动而又十分准确、妙趣横生——使人忘记了自己是在读书、学习,而倒像是在听什么新奇的故事。
1959年苏联发射的无人月球探测器“月球3号”传回了人类历史上张月球背面照片,人们将照片中的一个月球环形山命名为“别莱利曼”环形山,以纪念这位的科普大师。

文摘



序言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一份图书简介,内容与《趣味物理学》无关,力求详实、自然,避免任何AI痕迹: 《星尘之歌:古代文明的宇宙观与天文学探秘》 作者: [此处可填入一位虚构的、具有历史或天文学背景的作者名,例如:艾伦·范德比尔特]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一家信誉良好的学术或历史类出版社,例如:寰宇文化出版社] 页数: 580页(含大量图表、星图复刻与考古发现照片) 定价: 128.00元 --- 内容简介: 人类对头顶星空的凝视,并非近代科学的专属浪漫。在文字诞生之初,那片深邃的黑暗与其中闪烁的光点,早已成为人类文明最古老、最恒定的观测对象。《星尘之歌:古代文明的宇宙观与天文学探秘》是一部跨越数千年、横跨五大洲的宏大叙事,它深入挖掘了从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记录到玛雅金字塔的精确对齐,从古希腊哲人的思辨到中国古代星象官的职责,追溯了不同文明如何解释宇宙的起源、结构的布局,以及天体运动的规律。 本书的核心并非介绍现代物理学的定律,而是聚焦于人类认知历史的视角。我们试图回答一个深刻的问题:在没有望远镜、没有高等数学工具的时代,我们的祖先是如何“阅读”星空的?他们的宇宙模型如何影响了他们的宗教信仰、农业生产、政治结构乃至哲学思想? 第一部:尼罗河畔的计时者——古埃及与两河流域的星象记录 我们将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开始。他们的楔形文字泥板不仅记录了商业契约,更是早期天文现象的详尽档案。巴比伦祭司们如何通过对行星(他们称之为“会游走的星星”)运动的细致追踪,发展出对未来事件的预测体系?他们对黄道十二宫的划分,如何渗透到后世的占星术中,即使其背后的科学基础早已被取代,其文化影响却绵延至今。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尼罗河畔。古埃及人对天狼星(索普代特)偕日升的观测,如何成为他们制定历法、预测洪水泛滥的生死线?本书将详尽分析卡纳克神庙、阿布辛贝神庙等建筑的轴线与特定星体的关系,揭示天文学在埃及神权政治中扮演的无可替代的角色。 第二部:哲思的穹顶——古希腊与中东的宇宙模型构建 本书的这一部分将进入思想的黄金时代。我们不仅会回顾托勒密(Ptolemy)的“地心说”——这一统治西方思想界近一千五百年的精妙几何模型,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探讨支撑这一模型的哲学基础。毕达哥拉斯学派对“完美几何图形”的痴迷,亚里士多德对“以太”的设想,这些形而上的思考是如何影响了他们对宇宙秩序的构建? 同时,我们将把视野扩展到伊斯兰黄金时代。面对古希腊经典与自身观测需求的冲突,中世纪的伊斯兰天文学家(如艾尔-巴塔尼和比鲁尼)如何通过改进三角学工具、建立更精确的观测台,逐步修补和挑战了托勒密的体系?他们的工作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桥梁,但常被现代史观所忽略。 第三部:巨石阵的秘密与中美洲的历法大师 本书将走出欧亚大陆,探索那些独立发展出复杂天文系统的文明。英国的巨石阵(Stonehenge)并非单纯的祭祀场所,它所蕴含的精准的夏至与冬至标记,揭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对季节循环的深刻理解。我们如何解读这些冰冷的石头,重构出数千年前观测者的视角? 中美洲文明,尤其是玛雅人,展示了令人瞠目的数学与天文成就。他们的《德累斯顿抄本》中对金星(他们称之为“羽蛇神”)周期运动的预测精度,甚至超越了同时期的欧洲。本书将深入分析他们复杂的“二零进制”系统,以及哈勃天文台至今仍在使用的长纪历,探讨他们对宇宙时间循环(大周期)的独特理解。 第四部:东方的星象官——中国古代的宇宙图景与浑仪 在中国,天文学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本书将详细解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如何塑造了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体系。从西周到明清,历代星象官的职责、官署设置,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观测“天人感应”(如彗星、新星的出现)来维护皇权的合法性。 我们将考察张衡发明的浑天仪和地动仪,探讨中国古代“浑天说”与“盖天说”的争辩,以及这些模型如何指导了庞大的国家工程和节气划分。重点内容包括对《石氏星表》的考证,以及宋代苏颂水运仪象台在计时与观测上达到的巅峰成就。 结语:从神话到科学的漫长回响 《星尘之歌》最终引导读者思考:古代的天文学虽然缺乏现代物理的精确性,但它承载了人类最初对秩序、时间、以及自身在广袤宇宙中位置的严肃探寻。它是一部关于人类心智如何应对未知的编年史,展现了每一片星光下,都曾有智慧的目光在默默计算、记录与敬畏。阅读本书,您将领略到的,是古人献给星空的、最真诚的“歌声”。 --- 本书特色: 跨学科融合: 结合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和天文学史的最新研究成果。 视觉化呈现: 配备大量精美复原图、古代星图摹本、以及现代测量对比图。 原典引用: 节选自《吉尔伽美什史诗》、希腊哲学论著、中国古代典籍的权威译文。 叙事宏大: 避免枯燥的年代罗列,以文化故事和关键人物的探索历程贯穿始终。 适合读者: 历史爱好者、对古代文明感兴趣的读者、天文学史研究者,以及所有对人类知识起源抱有好奇心的人士。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的人,我总是在寻找那些能够拓展我视野的书籍。《趣味物理学》这个名字,立刻吸引了我。我曾经尝试过阅读一些物理学入门的书籍,但往往因为语言的晦涩,或者理论的过于抽象而放弃。这本书,我期望它能成为一个例外。我希望它能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去解析最深奥的物理概念。比如说,光速为什么是恒定的?时间旅行是否真的可能?这些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我知道它们都源于真实的物理学理论。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开这些谜团,让我看到科学与想象力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我特别喜欢那些能够连接生活与科学的书。比如,这本书有没有可能解释,为什么我们的手机能够连接世界,为什么会有电流在家中流淌?我希望它能让我感受到,物理学并不是孤立于现实存在的,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期待这本书能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让我领略到物理学的魅力,甚至能点燃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的书脊和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那种复古的油画质感,配上“趣味物理学”几个字,就好像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门。我一开始是被它那种“不一样”的气质吸引的,感觉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翻开目录,里面有一些我从未听过的标题,比如“弦理论的忧伤”、“量子纠缠的秘密握手”,还有“黑洞的晚餐派对”。这些名字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里面到底讲了些什么。我一直觉得物理学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这本书似乎在告诉我,其实它就隐藏在我们身边,用一种我从未想象过的方式存在着。我最期待的是它能用一种轻松易懂的方式,为我揭示那些隐藏在宇宙运行规律背后的奥秘,让我不再对物理学望而却步,而是能真正感受到它的魅力和趣味。书中的插图也很多,风格各异,有的像科学家的手稿,有的像童话里的图画,这种混搭的设计,让我感觉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和发现,充满了惊喜。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物理,去理解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公式和概念,让它们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故事和现象。

评分

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很多画面。我一直觉得物理学是关于宇宙最根本的规律,但很多时候,那些公式和理论都显得遥不可及,让人难以理解。这本书的“趣味”二字,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对物理学探索的道路。我期待它能够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那些我们熟悉却又不甚了解的物理现象。比如说,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彩虹会有那么多颜色?这些日常的景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物理原理?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个清晰、又充满想象力的解释。另外,我一直对微观世界感到好奇,原子、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听起来就像一个充满魔力的世界。这本书有没有可能用一种生动的方式,来描绘这个微观宇宙的奇妙之处?我希望它能让我看到,原来我们身处的世界,是由如此精妙的物理规律所构成的。书中的插画和排版,我也很在意。如果能有形象的插图,或者清晰的图示,那一定能大大提升阅读的体验。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不再觉得物理学是枯燥的,而是充满惊奇和乐趣的,能够真正地“玩转”物理。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科学充满好奇心的人,尤其喜欢那种能把复杂概念讲得简单明了的书。所以当我看到《趣味物理学》这本书的时候,眼睛立刻就亮了。虽然我不是物理专业的学生,但对宇宙、对物质的本质总是有着无穷的疑问。这本书的名字就承诺了它会带给我“趣味”,这是我最看重的。我希望它能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去解释那些听起来高大上的物理理论。比如,我一直很好奇引力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苹果会掉下来,而不是飘走?这本书有没有可能用一个很巧妙的比喻,或者一个生活化的例子,来让我瞬间理解?还有,关于时间和空间,我总觉得它们是某种奇特的织物,但具体怎么运作,我就一无所知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在这方面给我一些启发,让我不再觉得它们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能感受到它们在宇宙中的真实存在。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重要,我希望它不是那种生硬的学术腔调,而是带着一种幽默感,或者是一种娓娓道来的故事感,让我读起来不会感到疲倦。我期待它能激发我更多的思考,让我能带着这些新的认知,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去发现更多物理学的痕迹。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有质感,封面的字体和图案都透露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让人一看就觉得它不是一本普通的科普读物。我喜欢那种能够带给我惊喜和启发的书籍,而《趣味物理学》这个名字,就让我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宇宙的奥秘着迷,但很多时候,那些关于黑洞、暗物质、甚至宇宙大爆炸的讨论,都让我感觉云里雾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巧妙的方式,把这些宏大的概念讲得通俗易懂,甚至能让我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我更期待的是,它能带我探索一些更加奇妙的物理现象,比如量子力学中的那些反直觉的规律,或者相对论中关于时间和空间的颠覆性理论。我希望这本书能用一种充满想象力的方式,来描绘这些科学奇迹,让我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能够积极地去思考和理解。我非常看重书籍的叙事性和引导性,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走进物理学的奇妙世界,让我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探索的乐趣,而不是被艰涩的知识所困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