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42】藝術批評(二版)

【A342】藝術批評(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一葦 著
图书标签:
  • 艺术批评
  • 艺术史
  • 美学
  • 文化研究
  • 艺术理论
  • 文学批评
  • 哲学
  • 艺术
  • 二版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际图书快线专营店
出版社: 三民
ISBN:9789571460666
商品编码:29917132102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4-01
页数:299

具体描述

简介:书名:藝術批評(二版)书号:9789571460666定价:360新台币出版社:三民出版日期:2016.04作者:姚一葦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不同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不涉及您提到的【A342】藝術批評(二版): --- 【B519】現代設計史論:從工業革命到數位時代的視覺變遷 書籍概述 《現代設計史論:從工業革命到數位時代的視覺變遷》深入剖析了自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設計思想、風格與實踐如何與社會結構、技術發展及美學思潮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我們今日所見的物質與視覺文化景觀。本書不僅是一部編年史的梳理,更是一場對「設計」這一概念在現代性中不斷演化與定義的批判性考察。我們將追溯從實用主義的興起到功能主義的崛起,再到後現代的解構與當代數位媒介的重塑,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理解現代設計脈絡的堅實理論框架。 第一部分:工業時代的黎明與設計的誕生 (約1750–1900) 本部分著重探討工業化對傳統工藝的衝擊,以及設計師如何應對大規模生產帶來的挑戰。 工廠生產與美學危機: 探討工業革命初期,機器製造出的產品在質量和美學上的爭議。早期社會改革家如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對機械化生產的批判,以及他對中世紀工藝美學的懷舊主張。 工藝美術運動(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深入分析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及其追隨者如何試圖重新整合藝術與勞動,強調手工藝的價值與設計師的道德責任。探討該運動在英國和美國的傳播及其局限性。 早期現代主義的先聲: 研究19世紀末維多利亞時代末期,如英國的“百年設計”(Century Guild)和早期的藝術與工藝運動對裝飾藝術的革新嘗試,為未來的現代主義奠定基礎。 第二部分:現代主義的確立與歐洲的實驗 (約1900–1945) 本部分聚焦於20世紀初,設計師們如何積極尋求一種擺脫歷史包袱、面向未來的全新「風格」。 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的裝飾性革命: 分析這一風格如何試圖將自然有機形態融入建築、平面和產品設計,體現了對工業化僵硬形態的反動,及其在不同國家(如比利時、法國、奧地利)的區域性特徵。 功能主義的崛起: 深入探討德國的包浩斯(Bauhaus)學校的教育哲學,及其核心信條——“形式追隨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重點分析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等大師在建築、家具和平面設計上的關鍵貢獻。 荷蘭風格派與俄國構成主義: 分析歐洲其他地區的激進實驗,如風格派對純粹幾何、原色和普遍性的追求,以及構成主義在蘇聯革命後對設計服務於社會工程的探索。 裝飾藝術運動(Art Deco)的時代精神: 考察裝飾藝術如何融合現代機械美學與異域文化元素,體現了咆哮的二十年代和對效率的讚美,是現代主義實用主義之外的一種華麗表達。 第三部分:戰後擴散與美國的工業設計 (約1945–1970) 二戰後,設計的重心轉向美國,設計師開始專注於消費社會的需求和工業生產的優化。 現代主義的美國化與標準化: 研究歐洲現代主義設計師流亡至美國後,如何與本土工業體系結合,催生出高度標準化和可複製的設計語言。重點討論美國的產品設計工業的興起。 人機工程學與設計的人性化: 探討戰後對人體工學和使用者體驗的關注,如何影響家具、交通工具及日常用品的設計,例如赫爾曼·米勒(Herman Miller)的崛起。 設計作為社會變革的力量: 分析1960年代的設計思潮,包括反主流文化對設計的挑戰,以及早期對永續性和社會責任的初步討論。 第四部分:批判的轉向:後現代與扁平化設計 (約1970–2000) 本部分探討對現代主義純粹性的反動,以及設計哲學如何轉向多元化和語義學的探索。 後現代設計的興起: 考察羅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等人對“少即是多”的反思,以及孟菲斯集團(Memphis Group)對符號、趣味性和裝飾的戲謔性回歸。設計開始更多地關注意義的傳達而非單純的功能。 德國的設計學校(如烏爾姆設計學院)的延續與轉向: 分析戰後德國設計在功能主義基礎上的深化,以及他們對設計教育系統的影響力。 數位革命的序曲: 探討電腦輔助設計(CAD)技術的初步應用,以及設計師開始思考介面(Interface)這一全新設計領域的出現。 第五部分:數位時代的重塑與未來的設計語境 (約2000年至今) 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投向當代,探討網際網路、移動技術和新材料如何徹底改變了設計的實踐領域和理論框架。 用戶體驗(UX)與服務設計的興起: 分析設計重心從“物體”轉向“流程”和“體驗”的趨勢,探討設計如何介入複雜的系統和服務交付。 永續性與倫理設計的必要性: 深入討論氣候變化與資源稀缺背景下,循環經濟、材料創新以及設計師在社會倫理責任中的新角色。 互動性、參數化設計與製造的未來: 考察3D列印、參數化建模工具(如Grasshopper)如何模糊了設計師、工程師與製造者之間的界限,以及數位工具對設計美學本身的影響。 本書特色 跨學科視角: 本書不僅涵蓋產品、建築和平面設計,更將設計置於哲學、社會學和技術史的宏大語境中進行分析。 豐富的案例研究: 穿插介紹了數十位關鍵設計師及其代表作品,通過深入的個案分析來闡釋抽象的理論概念。 批判性思辨: 鼓勵讀者超越對風格的表面模仿,深入探究設計決策背後的意識形態與權力結構。 目標讀者 藝術與設計史學生、設計專業人士、文化研究學者,以及任何對理解現代物質文化如何被系統性建構感興趣的廣大讀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书中穿插的案例分析部分印象尤为深刻。批评理论的学习,最忌讳的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成为空中楼阁。然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没有局限于对十九世纪末或二十世纪初的经典作品进行机械性的套用分析,而是将理论的锋芒指向了更具当代性的艺术现象,甚至触及了一些边缘化的视觉文化实践。每当作者引入一个新的批评视角时,紧接着就会有一段详尽的、对某个具体作品或展览的剖析作为支撑,这使得抽象的概念立刻有了着落点。我个人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媒介转换时所展现的敏锐洞察力,他不仅仅是在“看”作品,更是在“解构”作品背后的权力结构和观看机制。这种紧密的理论与案例的咬合度,极大地增强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和说服力,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理论知识,更是在磨练一种分析和批判的“眼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哑光质感的纸张,触感非常细腻,拿在手里分量十足,感觉就像是捧着一件艺术品。整体色调沉稳大气,虽然主题是理论性的,但视觉上却毫不枯燥。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墨色清晰,排版疏密有致,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研读也不会感到疲惫。我特别留意了一下装订方式,线装的工艺处理得很到位,书页可以完全平摊,这对于需要对照参考或者做笔记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书脊的处理也很有设计感,拿在书架上,它的存在感和质感都能瞬间提升整个书架的“文化品位”。而且,这本书的开本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不至于太大而难以携带。从细节处可以看出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时倾注了极大的心力,这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印刷品。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坚持,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让人不由得想多翻阅几遍,感受油墨与纸张交织的美妙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译文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众所周知,艺术批评领域的文本往往充斥着大量专业术语和高度凝练的表达,这对译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我特别对比了其中几段翻译得比较晦涩难懂的原著片段,发现译者不仅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语义,更重要的是,他成功地“本土化”了那些在西方语境下产生的理论概念,使得国内的读者在阅读时,不会因为文化和语言的隔阂而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处理得尤为出色的是那些描述性的段落,译者没有采用生硬的直译,而是巧妙地运用了更具画面感和流动性的中文词汇,让那些原本可能略显僵硬的理论思辨,在中文语境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种对文本深度的敬畏和对读者体验的尊重,是区分普通翻译和优秀翻译的关键。如果译者功力不够,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能会大打折扣,但幸运的是,这本书的译者显然是一位深谙理论也精通语言的“双料高手”。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才大致浏览完前几章的内容,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的逻辑构建能力令人叹服。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各种艺术史上的流派和理论家的观点,而是像一位高明的建筑师,用清晰的脉络将那些看似分散的批评思想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既有历史纵深感又不失时代前沿性的理论框架。尤其是在探讨“观看”这一行为的本质时,作者引用了多位跨学科的哲学家和符号学家观点,使得原本抽象的讨论变得具体可感,我甚至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在脑海中搭建起他所描绘的那个知识迷宫,试图找到我的出口。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那种非常沉稳、带有学术深度的语调,偶尔会冒出一些极富洞察力的精妙论断,让人拍案叫绝,但同时,它也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否则很容易在复杂的论证过程中迷失方向。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真正有志于深入艺术批评领域研究的人准备的“硬货”,它拒绝一切肤浅的导览,只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石,非常过瘾。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厚度一开始让我有些望而生畏,但我最终发现,我完全是多虑了。它并非那种堆砌冗余信息的“注水”读物,而是每一个章节、每一段论述都像是经过精密计算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提供的思想工具箱,而不是简单的事实陈述。当我合上书本,开始梳理我的学习笔记时,我意识到,它已经在我脑海中播下了许多新的思考种子。它改变了我观看周围世界的方式,让我不再满足于表面的审美愉悦,而是习惯性地去追问:为什么是这样?谁的目光决定了这是“好的”艺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它最宝贵的财富。对于任何一个想要从“艺术爱好者”跃升到“艺术思考者”的人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张地图,它不会直接把你带到目的地,但它会清晰地标示出所有正确的路径和潜在的陷阱。它是一次严肃的智力探险,绝对值得投入时间去深入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