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6年,时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委派宁波海关副税务司霍搏逊的文牍(现时的秘书)李圭,前往美国费城参加美国建国100周年博览会。
他从上海出发,经日本东渡太平洋到美国,参加博览会后又渡大西洋,游览英国、法国,后经地中海、印度洋归国,历时8个多月环游地球一周,写下了《环游地球新录》。李圭回国后将其在美期间的撰写成《环游地球新录》一书。书中记载了他在考察途中的成果、见闻,对美国邮政作了详尽的记述,并建议开办中国邮政。
李圭(1842-1903)
字小池,江苏江宁(今南京)人,23岁受聘任宁波海关副税务司霍搏逊的文牍(现时的秘书),系中国近代邮政倡导者之一。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影印本):
古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近有民国大师百花齐放,西学东渐东西交融,尽享思想学术文化盛宴。
《环游地球新录》
★近代中国人列国游记之一
★一本以亲历者身份记述世博会所见所闻的著作
我刚看完一本关于清末民初文学思潮的理论专著,名叫《白话的革命:语言现代性与知识分子的自我重塑》。这本书的学术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它的魅力在于,它让“白话文运动”不再仅仅是教科书上关于“语体文”和“白话文”的对立,而是深入探讨了语言选择背后隐藏的身份政治和阶级诉求。作者的论证逻辑非常严密,她通过分析当时几份重要的文学杂志的读者来信和编辑批注,揭示了不同社会群体对新语言的接受程度和误解。特别是关于女性读者群体如何通过白话小说获得新的自我表达空间的那一章,简直是振聋发聩,我以前从未从这个角度思考过语言变革对性别解放的意义。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典型的学院派,但其所提出的观点却充满了对历史人物的同情与理解,让人在严谨的学术框架下,感受到人性的复杂与时代的悲凉。
评分天哪,最近一口气读完了《风雨飘摇的年代:晚清士人的挣扎与觉醒》。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聚焦于宏大的历史转折点,而是深入到几个普通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切片里。我尤其被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所折服,比如对某个士人如何在科举制度崩塌后,试图在新的商业浪潮中找到立足之地的描绘,那种内心的彷徨、试探,乃至最终的妥协与抗争,写得入木三分。书中对当时社会伦理观念与西方思潮激烈碰撞的场景描写,简直让人身临其境,仿佛能听到思想交锋的火花声。作者似乎对那个时代的衣食住行、人际交往的微妙之处都做了细致入微的研究,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非常扎实,没有一丝浮夸的空谈。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士人”这一群体的复杂性和悲剧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既是旧制度的受益者,又是新时代的迷失者,这种身份的撕裂感是这本书最动人心魄的地方。它让人反思,面对时代的巨变,个体究竟能有多少选择权和抵抗力。
评分说实话,我对那种纯粹的政治史叙事一直有点敬而远之,但最近读的这本《海关与帝国:边疆贸易的隐秘权力网络》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本书关注的焦点非常窄,就是晚清时期海关体系的建立与运作,但这“窄点”却折射出了整个晚清对外关系和内部治理结构的巨大转型。作者的功力体现在她如何将枯燥的财政数据、贸易报表,转化为一个个充满张力的权力博弈场景。那些海关官员,无论是洋人还是被雇佣的华人精英,他们如何在遵守帝国律法与服从洋人指令之间周旋,如何利用信息差为自己牟利,这些细节写得像间谍小说一样引人入胜。我特别欣赏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他们脸谱化,而是展示了他们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现实逻辑。这本书成功地展示了现代性是如何以一种非常功利且技术性的方式,渗透进传统治理体系的肌理之中,是一种非常高阶的“小切口看大历史”的典范。
评分最近,我被一本关于华侨与南洋的社会史著作深深吸引住了,书名叫《南海的桥梁:边缘社群的跨国叙事》。这本书的视角非常新颖,它将焦点放在了那些身处海外,但又与故土保持着微妙联系的商人、劳工群体上。我一直以为,那个时代的人们对“故乡”的认知是相对固化的,但这本书展示了完全不同的图景:这些人如何构建出一种流动的、多重认同的“家园”概念。作者对口述史料和族谱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些关于家族间的信件往来、钱款汇寄的记载,构建了一个复杂而感人的跨国经济与情感网络。读到他们如何在异国他乡面对歧视,又如何反过来影响国内的社会风貌时,我体会到了一种宏大叙事之外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进程往往是由那些看似“边缘”和“流动”的群体,在无声中推动的。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一部关于十九世纪末城市生活变迁的非虚构作品——《摩登的陷阱:都市化进程中的个体迷失》。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对“速度”与“疏离”这两个主题的探讨。作者通过大量翔实的档案资料和个人信件,构建了一个从田园牧歌向钢铁森林过渡的社会图景。读这本书,就像在看一部慢镜头下的社会纪录片,你清晰地看到了蒸汽机轰鸣声是如何一步步盖过乡间的虫鸣,城市里的新式交通工具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认知。尤其精彩的是其中对公共空间和私人领域界限模糊化的分析,那种从熟悉到陌生,从紧密到松散的人际网络变化,读来令人唏嘘。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悖论:社会连接变得更广,但个体的精神依托却似乎更加脆弱了。这本书的文笔冷静克制,数据和故事的穿插处理得非常高明,让人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