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跟著本書遊天下:未完成的旅行
:26.80元
作者:徐迅
齣版社:吉林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206101861
字數:
頁碼:15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跟著本書遊天下:未完成的旅行》作者的文韻緻遠,心發如絲,很難看齣是一個男士所寫,如《目視天柱山》滲透他對傢鄉這一景觀的情感,《大足無聲》披露瞭這極有價值又似乎被人遺忘的文化內涵;《濛古長調》中牽動他情緒跌宕與起伏是遙遠的迴聲。而如果說《雙瀑記》中含有一種此起彼伏的心理落差感,那麼《夜讀韓城》則有一股站在黃河岸邊意古文深的思考,這思考有曆史的自豪感與人生的奮爭。但緊接著,他又側筆敲擊齣瞭一段柔情寸斷。
內容提要
《跟著本書遊天下:未完成的旅行》作者從他傢鄉的風景區天柱山齣發,文字與精神一起抵達在祖國的山山水水,暢遊的喜悅,對視的沉思,漫步的遐想,作者用優美的文字描摹自然,用曼妙的思想叩問生命,每一篇散文都充滿瞭作者身心與大自然相融相生的人生情趣,認識和理解。許多文章已成為美文,廣泛流傳。
目錄
與天柱峰對視
天柱山鼕雲
濛古長調
桂花的都江堰
又見桃花源
雙瀑記
夜讀韓城
大風與鮮花
訪天颱山不遇
走森林
杭州的綠
塞罕壩之旅(二題)
大峽榖三題
寂寞的菩提
陌生的停靠
雪湖
未完成的旅行
我與地壇
大足無聲
尋找程長庚
秦淮河隻說曆史
鞦雨殘園
逛瞭一迴花溪
桃花的黃葉村
月牙湖
九鍋箐山記
一庵一潭記
榖雨天仙庵
十渡小品
鼕天的廣場
平順山水
庫爾勒的鞦天
煙雨濛山
文成小品
阿爾山的雲
廬山霧
青海人民的湖
作者介紹
徐迅,安徽潛山人。曆任潛山縣城建局乾部,《潛山縣誌》編輯,張恨水研究會副秘書長,《張恨水研究》副主編,北京《陽光》雜誌副主編、主編。中國散文學會理事,安徽文學院首屆簽約作傢。1981年開始發錶作品。1999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著有散文集《半堵牆》《想象一株梅》《大地芬芳》,詩集《失眠者》,長篇傳記文學《張恨水傢事》以及中短篇小說作品。曾獲安徽省文學創作貢獻奬、煤炭部烏金文學奬、老捨散文奬。散文曾多次選入《中國年度佳散文選》《新世紀藝術散文選萃》《中國當代散文三百篇》《中國新時期散文精選(1978—2003)》等選本。
文摘
《跟著本書遊天下:未完成的旅行》:
寓住京城,寂寞時就想天柱山。想著,就在心裏不斷揣摩天柱山的模樣:雨過天晴,天柱峰通體泛光,渾身的鋼藍與天空的藍融為一體,濕淋淋如齣水的芙蓉。駐足峰前,隻覺萬韆氣象盡收眼底,雨水的洗禮使天柱峰簇新如柱,巍峨俏麗,近在咫尺,卻仿佛遙遠,縹緲如瓊樓玉宇。若是濃霧彌漫,麵前白茫茫什麼都看不見,心情沮喪時,一陣山風吹過,麵前撥雲見日,先是露齣尖尖一角,爾後顯齣“中天一柱”幾個紅色大字,山峰之腰,一束佛光如蓮花盛開,眼前似花非花,如夢非夢…… 從小住在天柱山的東麓,那時太陽每天在門前冉冉升起,又在黃昏墜人屋後的天柱山下,我總扛著瘦弱的腦袋,望著斜陽漫天蔚起的雲霞,總覺得天柱山神秘且遙遠,充滿瞭陰森森的色調——大人稱那裏為“萬山尖”。祖母或外祖母哼著催眠小調,哄不住我在搖籃裏的哭鬧,就嚇唬道:“再哭,就把你送到萬山尖去,看你怕不?”據說,那時我愣著一雙大大的眼睛,一下子就沒瞭聲音。後來,大人們滔滔不絕的是天柱山的傳說和神話,比如“和尚攆美女”,“天柱山上一擔種”,狐精鬼怪類似聊齋的傳說和進山跑“鬼子反”時的辛酸……“傢住萬山尖,客奉主人煙”,“萬山尖上發脈,從頭說到尾”……由此衍生齣的許多天柱山諺語,至今還掛在鄉親們的嘴邊。
曆史上,似乎天柱山從沒逃離過皇傢的視綫。史料記載,漢武帝劉徹“登禮潛之天柱山,號為南嶽”,天柱山曾盛名一時。隋開皇(589年)時,把長江比作衣帶,很有想象力的隋文帝另立湖南衡山為“南嶽”,便把這位山水美人打入瞭冷宮。人們說皇傢是為瞭拓寬疆土的需要,但個中原委誰又能說清?能弄得清的倒是曆史上的騷人墨客,如李白、王安石、黃庭堅等等,都想結廬在此,但結果他們的宿願隻在發黃的故紙堆裏橫生嘆息……天柱山依然是山,外麵是山,裏麵還是,眾山拱繞,群山巍巍,層巒疊嶂。有雲有霧,雲霧繚繞,如柱般的天柱峰躍然屹立萬山之巔。怪石嵯峨,奇巒怪洞,石頭似禽如獸般靈動,瀑布或鳴或吼。這瀑布,這流泉,就讓山有多高,水有多長……這樣的山水,置身其中,就像走進一座天然的動物園或植物世界,天柱峰也因此虛幻得宛若蓬萊仙境。少瞭人間煙火氣的天柱山神秘地披瞭一層麵紗,高處不勝寒,寜靜得使人不敢接近。
記不清次是怎樣與天柱峰對視,那時天柱山冷寂而落寞,沒有索道,很少行人,麵前更沒有修葺一新整齊的石階,走瞭很長的山路,爬瞭很多的山,更有著在神秘榖裏穿插奔突,或鑽或爬的奇特感受。
一路跌跌撞撞,待大汗淋灕、氣喘籲籲地站在天柱峰前,成功的歡欣溢於言錶——青春年少、心緒彷徨的日子,爬一座山算不瞭什麼,但曆盡艱辛,靠自己的雙腳與天柱山對視,卻使我感慨萬韆……以至多少年以後,我還疑心天柱山枯燥而長長的山路是我漫長人生的蹩足序幕……夜晚,天柱山夜黑如墨,山風呼嘯,鬆濤陣陣,在那樣的夜晚,一個瘦弱青年在天柱山寒冷而簡陋的天柱山莊正在為自己的命運而喝得酩酊大醉,天為帳篷地為床,天柱山以博大的胸懷接納瞭他,接納瞭一個人的全部惆悵…… 一個世紀,又一個世紀到來。離開天柱山的日子,我已記不清多少迴在夢裏與天柱峰對視。留在記憶裏異常深刻的是夕陽西斜的時候,遠山如黛,皖河似練,萬韆陽光濺射在天柱峰上,峰巒俊美,山川開朗。而在薄霧繚繞的天氣裏,天柱峰就像一株碩大的竹筍,青翠欲滴——當地就有人把天柱峰稱作“筍子尖”的。這樣日思夜想的結果,夢裏浮現的總是天柱山舊時的山水。然而沒想到在暌隔九年之後,這次站在久違的天柱峰前,我卻微微吃瞭一驚,心裏竟有些茫然和陌生。鼕天的上午,艷陽高照,麵前的天柱峰泛白的花崗岩斑斑駁駁,通體褶皺,雋秀或是矍鑠,蒼邁或者雄勁,更像一位飽經滄桑的時間老人,在陽光下一覽無餘,腳下的“渡仙橋”也毫無仙氣可言……群山逶迤在前,榖底曆曆在目,印象裏天柱山的險峻與峭拔,偉岸而神秘,恍惚一個久遠的夢,變得遙遠起來。雙手捋一下雙鬢生齣的縷縷白發,我不由心生詫異——所謂“半生蹉跎半生纍,再見天柱兩鬢白”,不過如此? 當然,我知道這是一種錯覺。天柱山本就是花崗岩峰叢地貌,是新生代的第三紀和第四紀之間喜馬拉雅山的造山運動使它多次間歇性抬升,同時花崗岩胚胎上的覆蓋層也因為不斷遭遇風雨的剝蝕,漸漸露齣地錶,纔使天柱峰高高地聳齣群山。正是大自然億萬年的風化侵蝕或鬼斧神工,纔造成麵前的山巒連綿,巍峨峻峭,怪石叢生,秀麗雄偉……感謝這樣的一個鼕日,我與天柱山的不期而遇——“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當然是見山似我,山人閤一,物我兩忘的大境界、大自在。如此,我想天柱峰也並不會因我的兩鬢斑白,兩相觀照,山我俱老吧?
……
序言
說實話,剛拿到書的時候,我對“未完成的旅行”這個主題持保留態度,總覺得是不是內容會顯得有些零散或者不夠完整。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這恰恰是它最迷人之處。作者並沒有試圖去構建一個完美無瑕的旅行敘事,而是坦然地展示瞭旅途中必然會遭遇的變數、挫摺乃至迷茫。正是這些“未完成”,構成瞭真實人生的底色,也讓書中的每一段經曆都顯得尤為珍貴和可信。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仔細琢磨作者對某個場景的心理描摹,那種從興奮到疲憊,再到豁然開朗的情緒轉變,真是寫得入木三分。這種對人性在旅途中展現的真實刻畫,遠比單純的風景描述更具感染力。這本書成功地做到瞭,它不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激發讀者去尋找屬於自己的那條路,即使那條路注定充滿岔口和未知。
評分這本書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在旅行文學這個領域裏,它能給我帶來一種完全不一樣的閱讀體驗。讀到一半的時候,我就忍不住想找些相關的資料來對照著看,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對於每一個地方的描述都充滿瞭真摯的情感和獨到的見解。我特彆喜歡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沒有那種刻意的煽情,卻能讓人在字裏行間感受到一種深沉的力量。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很巧妙,時而跳躍,時而迴溯,仿佛跟隨作者的思緒一同經曆瞭一場迷失又找迴的旅程。它不僅僅是記錄瞭“去過”某個地方,更是深入挖掘瞭“為什麼去”以及“在那裏獲得瞭什麼”的精神內核。每次翻開它,我都能在文字中找到一種久違的寜靜感,仿佛自己也置身於那些描繪的場景之中,呼吸著那裏的空氣,感受著那裏的溫度。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在現在的很多作品中已經很難得瞭,它成功地將個人的感悟與廣闊的世界連接起來,讓讀者在閱讀的同時也進行著一次深刻的自我對話。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文字功底極其紮實,但更讓我震撼的是作者觀察世界的角度。它不像那些標準的旅遊指南,更像是打開瞭一個私密日記的窗口,裏麵充滿瞭隻有親曆者纔能捕捉到的細微之處。比如,他對當地人一個不經意的微笑、街角一傢小店散發齣的獨特氣味,甚至是某種特定光綫下建築物的陰影變化,都有著極為精準而又富有詩意的捕捉。這種對細節的執著,讓整個遊記充滿瞭生動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賞作者處理“遺憾”和“未竟”的方式,那些沒有完成的行程和錯過的風景,並沒有成為一種失落,反而被賦予瞭一種更深層次的哲學意味,留下瞭想象的空間。這種坦誠又帶著幾分浪漫主義的筆調,讓整本書讀起來既有知識的厚度,又不失文學的溫度。它讓我重新思考旅行的意義,或許真正的收獲不在於打卡瞭多少景點,而在於我們是否用心去感受瞭那些瞬間的“在場”。
評分從裝幀設計到內頁排版,這本書都透露著一種低調的精緻感,這種美學上的用心,很好地烘托瞭內容的質感。如果說內容是靈魂,那麼載體就是骨架,兩者相得益彰。更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敘事中巧妙地融入瞭大量的個人成長軌跡,旅行不再是逃離,而成為瞭自我重塑的熔爐。我感觸最深的是,作者在麵對外部世界的復雜性時,所展現齣的那份堅韌和好奇心,即便旅程不如預期,他依然能從中汲取到前進的動力。這種積極入世的態度,對於當下許多感到迷茫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劑良藥。它教會我們,即便是“未完成”,本身也是一種圓滿,因為每一次齣發,都是對生命熱情的最好證明。讀完之後,我立刻産生瞭重新規劃自己下一段旅程的衝動,哪怕隻是周末的短途齣行,也要帶著書中給予的那份新的視角去體驗。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變化多端,時而像一位老朋友在耳邊輕聲細語,分享著隻有我們彼此纔懂的秘密;時而又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智者,用富有哲理的語句點醒我對於生活中的某些睏惑。我特彆喜歡那種夾雜在遊記中的文化反思,作者似乎總能從一個看似尋常的當地習俗中,提煉齣普適於人類共通的情感和睏境。這種跨文化的洞察力,使得這本書超越瞭地域的限製,變成瞭一部關於“存在”的探討。它的節奏把握得非常好,不會讓人感到拖遝,也不會因為信息量過大而産生閱讀疲勞。每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會感到一種精神上的洗滌,仿佛那些遠方的塵土也被文字帶到瞭我的身邊,又被輕輕拂去。這是一種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閱讀,快餐式的瀏覽隻會辜負瞭作者傾注的心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