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地圖冊 地形版
定價:35.00元
作者:中國地圖齣版社
齣版社:中國地圖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03180996
字數:640000
頁碼:26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34幅省區地形圖,高山平川盡收眼底
◎340幅旅遊景點圖,開懷暢遊美麗國土
◎270幅精美圖片,身臨其境大美無言 ◎特彆奉獻新海疆熱點地圖
內容提要
此圖冊為地形版《中國地圖冊》新升級版,涵蓋34幅省區地形圖,其特點是突齣中國各省區的地貌特徵,祖國高山平川盡收眼底,並重點錶示瞭世界遺産和風景名勝區、國傢森林公園、國傢地質公園、自然保護區,配有簡練文字介紹,內容翔實豐富;精心挑選瞭100餘幅名城古鎮地圖,供您解讀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遺産;具特色的是340餘幅景區景點圖,為世界遺産和風景名勝區及景區地形圖,精美實用,視覺效果好;同時還選取270餘幅精美圖片,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此外還有少量航片地形圖,形象逼真,值得期待。改版後的《中國地圖冊》地形版麵貌煥然一新,是地理地圖愛好者、旅遊愛好者和廣大學生齣行、旅遊、學習的有益參考書。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所謂的“中國地圖冊”,真是讓我大失所望,我原本是滿懷期待,想著能有一本詳盡、專業的地形圖冊來滿足我對祖國山川地貌的好奇心,結果收到的這本書,與其說是地圖冊,不如說更像是一本印刷粗糙的旅遊宣傳冊的集閤。首先,從裝幀設計上就能看齣其粗製濫造的傾嚮,紙張的手感軟塌塌的,色彩的還原度也令人堪憂,那些本應清晰展現等高綫和地質構造的專業圖例,在我的版本上模糊不清,許多細微的紋理都混成瞭一團,這對於需要精確識彆地理特徵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災難性的。更讓我氣憤的是,它對於中國主要地貌的描述極其膚淺和公式化,像是從初中地理課本裏隨便抄錄下來的片段,完全沒有深入挖掘不同地區地質演變的曆史脈絡和獨特的形成機製。例如,在描述青藏高原的隆升過程時,它僅僅是泛泛而談闆塊運動,連關鍵的構造單元和侵蝕基準麵變化都沒有提及,讓人感覺作者對地形學毫無敬畏之心,隻是應付瞭事地堆砌瞭一些無關痛癢的文字。我花瞭時間等待的,是一次深入的地理探索之旅,得到的卻是一次毫無營養的錶麵瀏覽,這份“地形版”的含金量,恐怕還不如我手機裏隨便打開一個在綫地圖軟件的“衛星圖層”來得直觀和詳盡。希望未來的版本能真正重視地圖的專業性和數據的準確性,否則,它根本不配占據“地圖冊”這個名稱。
評分購買這本圖冊,我最大的期望是能夠深入瞭解中國復雜多樣的岩溶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分布規律及其形成條件,特彆是那些鮮為人知但具有極高科研價值的地下河係統和溶洞群落。然而,事實是,關於溶洞的描述,更多的是以一種“旅遊景點介紹”的口吻齣現,重點放在瞭洞穴的“奇觀”和“深度”(如果標注瞭的話),而不是溶蝕作用的動力學過程、石灰岩的純度對溶洞形態的影響,以及地下水文的循環路徑。那些需要通過地質剖麵圖來展現的垂直結構信息,在這本書裏被簡化成瞭扁平的平麵圖,使得我們無法直觀地理解地下空間與地錶水係之間的復雜聯係。此外,對於特定區域,比如西南山區,其山體的坡度變化和侵蝕作用的差異,往往是分析滑坡等地質災害風險的關鍵指標,但這本書提供的地形數據缺乏足夠的分辨率和精細度,提供的等高綫間隔過於稀疏,無法有效地區分齣細微的地形起伏,這使得它在作為輔助工具書的價值上大打摺扣,更多地扮演瞭一個“粗略索引”的角色,而不是深入研究的“工具箱”。
評分拿到手沉甸甸的一本書,原本以為是那種沉穩大氣的專業工具書,誰知翻開之後,一股濃濃的“懷舊感”撲麵而來,但這懷舊並非褒義,而是指內容上仿佛停留在上個世紀的某個時間點。我關注的重點在於近幾十年間,由於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對地貌産生的動態影響,比如大型水利工程、礦産資源開發導緻的地麵沉降、植被覆蓋率的變化等等,這些現代地理學的核心議題,在這本書裏幾乎找不到任何痕跡。圖例和數據更新的滯後性是緻命傷,某些河流的流嚮和湖泊的邊界描述,與我近期考察的實際情況存在明顯齣入,這對於需要進行區域規劃或環境評估的專業人士來說,簡直是誤導。而且,這本書在版式設計上顯得異常擁擠和混亂,一張原本應該簡潔明瞭的等高綫圖上,密密麻麻地塞滿瞭各種不必要的注釋和符號,有些符號的圖例竟然在書的最後一頁纔找到,而且解釋得含糊不清,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得不頻繁地在前後翻找,嚴重打斷瞭閱讀的連貫性。如果一本地圖冊需要讀者花費大量精力去“解碼”它本身的設計語言,那它的可用性就大打摺扣瞭。我對這種缺乏現代地理信息科學思維的編纂方式感到非常遺憾。
評分作為一名地理愛好者,我對圖冊的“多功能性”抱有一定期待,希望能看到不同地形類型在不同尺度下的錶達方式。例如,當我們放大到局部區域時,等高綫如何從稀疏變得密集,反映齣地形的陡峭程度;當我們縮小到全國尺度時,主要地形單元(如三大階梯)的輪廓如何清晰地浮現齣來。但這本書在尺度的切換上處理得非常不連貫。在大的區域圖上,細節缺失尚可理解,但在那些聲稱是“詳細分區圖”的局部放大圖上,信息的密度並沒有顯著增加,反而齣現瞭許多不必要的重復標注,似乎是為瞭湊頁數而強行拉伸和裁剪已有的數據。這種缺乏層次感和信息梯度設計的圖冊,使得讀者在試圖從宏觀到微觀進行知識遷移時,會感到極大的認知斷裂。它沒有提供一個清晰的視覺敘事路徑,讓人在翻閱時感到迷茫,無法係統性地建立起對中國地形的整體認知框架。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套嚴謹的、有內在邏輯支撐的地圖符號係統,而不是這種零散、不成體係的圖文拼湊。
評分我嘗試用這本“地形版”地圖冊來輔助我對中國西北乾旱與半乾旱地區的風成地貌進行研究,比如雅丹地貌、黃土垅地的形成和演變過程。本以為地形版會著重體現風嚮的主導作用如何塑造地錶形態,以及不同沉積岩層在差異風化下的錶現。然而,書中的地圖似乎更偏嚮於展示行政區劃和主要交通網絡,地理信息被淹沒在瞭這些非地形要素之中。例如,在展示河西走廊一帶的衝積扇時,關鍵的扇緣位置、扇麵坡度變化等地形學特徵,並沒有通過清晰的陰影起伏或者精確的等高綫來強調,反而是用大麵積的單一色塊來錶示,這讓我很難在腦海中構建齣那個區域地貌的立體模型。更彆提關於冰川地貌的部分瞭,我對高原冰川的退縮和冰磧物的分布非常感興趣,但書裏對這些動態過程的展現幾乎是靜止的、靜態的,完全沒有展現齣地理環境的“時間維度”。與其說這是一本專業的地圖冊,不如說它更像是一本給普通大眾提供的、缺乏專業深度的地理概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