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東漢疑僞佛經的語言學考辨研究(國傢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定價:75.00元
作者:方一新, 高列過著
齣版社: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3-01
ISBN:978701010703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94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東漢疑僞佛經的語言學考辨研究》是浙江大學方一新教授和高列過教授的閤作研究成果。全書共分十章。該成果對早期佛經翻譯傢翻譯的佛經進行瞭較為係統的考辨。較之單純利用語法或詞匯來鑒定,增加瞭可信度,初步建立瞭一套從語言學的角度對疑僞佛經進行鑒彆的方法,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目錄
前言凡例上編 疑偽佛經考辨概說章 中古早期可疑佛經概貌及相關研究 節 佛教的傳人與中古早期佛經 第二節 佛經翻譯的興起與著錄 第三節 束漢譯者及譯經第二章 中外學者對早期可疑佛經的考辨 節 國外學者的相關研究 第二節 國內學者的相關研究第三章 從語言角度鑒彆早期可疑佛經的方法和步驟 節 比照對象的確立 第二節 語言標準的提取第四章 早期可疑佛經語言鑒彆標準的選取原則 節 中土疑偽文獻辨考的語言鑒彆標準 第二節 早期可疑佛經語言鑒彆標準的選取原則中編 譯者題署有誤的譯經考辨第五章 安世高譯經考辨(上) 節 《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考辨 第二節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考辨第六章 安世高譯經考辨(下) 節 《櫬女祇域因緣經》考辨 第二節 《太子墓魄經》考辨第七章 支婁迦讖譯經考辨 節 一捲本《般舟三昧經》考辨 第二節 《雜譬喻經》考辨第八章 康孟詳譯經考辨 節 從文獻記錄看《興起行經》的時代 第二節 從詞彙看《興起行經》的時代 第三節 從語法看《興起行經》的時代下編 失譯經考辨第九章 《大方便佛報恩經》考辨 節 從佛教詞語看《大方便佛報恩經》的時代 第二節 從普通詞語看《大方便佛報恩經》的時代 第三節 從語法現象看《大方便佛報恩經》的時代第十章 《分彆功德論》考辨 節 從文獻記錄看《分彆功德論》的時代 第二節 從譯名看《分彆功德論》的時代 第三節 從普通詞語和習語看《分彆功德論》的時代 第四節 從語法看《分彆功德論》的時代引用書目附錄一:東漢譯經目錄附錄二:舊題譯經、失譯經匯總附錄三:語法資料附錄四:考辨詞條索引
作者介紹
方一新,男,1957年10月生,祖籍浙江黃岩。1978年10月考入杭州大學中文係,1982年6月畢業。1985年7月、1989年12月先後畢業於杭州大學中文係漢語史專業,獲碩、博士學位。1985年暑假留校任教,1995年評定為教授。主要從事漢語詞匯史和訓詁學研究。與王雲路閤著《中古漢語語詞例釋》、《中古漢語讀本》,獨著《東漢魏晉南北朝史書詞語箋釋》、《訓詁學概論》、《中古近代漢語詞匯學》,發錶論文百餘篇。主持完成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項目等多項課題。曾獲北京大學王力語言學獎、浙江省哲社優秀成果二等獎(三次)、國傢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07年被評為浙江省優秀教師。現為浙江大學人文學院中文係教授,兼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主任,國傢“985”創新基地浙江大學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學漢語言研究所所長。是國傢社科基金項目評審組成員,浙江省社科基金評審組成員,全國訓詁學會理事,浙江省語言學會副會長,浙江省文史館館員。
文摘
序言
說實話,我對古代文獻的研究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特彆是涉及宗教和語言交叉領域的文本。我過去讀過一些關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傳播的通史類著作,那些書往往宏觀地描繪瞭文化融閤的圖景,但總覺得少瞭點“顯微鏡”下的精細觀察。這本書的名字恰好點明瞭它的研究角度——語言學考辨,這簡直是直擊我知識渴望的靶心。我特彆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運用現代語言學的工具,去解構那些在曆史上被賦予瞭特殊地位,但其真實性又時常受到質疑的早期佛經文本。比如,他們是否能從特定的詞匯選擇、語序習慣中,找到確鑿的“僞造”或“本土化”的痕跡?這種自下而上的微觀分析,往往能揭示齣宏大敘事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細節和權力運作。我個人比較關注的是,這種考辨過程本身,是否會帶來對“正統性”的一種新的詮釋,而不單單是簡單地貼上“真”或“僞”的標簽。這種對曆史文本的深層解剖,纔是真正令人著迷的地方。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倒是挺彆緻,初拿到手時,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就讓人覺得內容分量不輕。封麵設計簡約而不失古樸,嗯,很有學術著作的範兒。我記得我是在一個不太起眼的角落裏發現它的,當時是被它那個略顯拗口的標題吸引住瞭——“東漢疑僞佛經的語言學考辨研究”,光是這個名字就透著一股子鑽研勁兒。我當時心想,這得是多硬核的學術啊!拿到手翻看目錄,那些密密麻麻的術語和章節標題,比如“梵漢對譯中的語素變異”、“疑僞經文的句法結構分析”等等,立刻給我一種迎頭痛擊的感覺。這絕不是那種可以輕鬆翻閱的小品文集,而是需要靜下心來,備好茶水和筆記本纔能啃下來的硬骨頭。作者的嚴謹程度可見一斑,光是參考文獻和引文的排版,就能看齣他們在這方麵投入瞭多少心血。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研讀內文,但僅憑這外在的包裝和目錄的導引,就能感受到一股撲麵而來的學術氣息,讓人對其中蘊含的知識充滿敬畏,也對接下來即將開始的“探險”既興奮又忐忑。
評分最近這段時間,我正在嘗試培養一種更批判性的閱讀習慣,尤其是在麵對那些被曆史光環籠罩的經典文本時。東漢時期的文獻,尤其是與外來宗教相關的部分,其復雜性不言而喻。我們知道,早期漢譯佛經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結晶,但同時也是漢文化主動或被動重塑外來思想的産物。這本書的“疑僞”二字,顯然觸及瞭敏感的核心。我希望作者能夠提供一個基於紮實語言證據的論證鏈條,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文獻學上的比對。我希望看到的,是關於“語言是如何欺騙曆史”的深刻洞察。例如,某些後世增益的句子,它們在語法結構上是否會與早期的譯者風格産生明顯的斷裂?如果能提供一些清晰的語言學指標來佐證這些判斷,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僅是學術性的,它會成為我們理解文化“接受史”的一個重要工具。它提供瞭一種可能:通過語言的“指紋”,我們得以窺見曆史的真實麵貌。
評分從閱讀體驗的角度來看,一本優秀的學術著作,除瞭內容精深外,其行文風格也至關重要。我猜想,這本專著的行文風格可能偏嚮於嚴謹、剋製,甚至是略顯枯燥的敘述,畢竟它是語言學考辨,需要大量的精確描述和邏輯推演,恐怕很少有那種引人入勝的敘事技巧。但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它拒絕華麗的辭藻,隻用事實和邏輯說話。對於讀者而言,這要求我們必須提高自己的專注度,將閱讀變成一種主動的求知過程,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我甚至想象,在閱讀過程中,會不時地停下來,對照著其他相關的曆史文獻,去驗證作者的論斷。這種帶著“審視”目光的閱讀,雖然辛苦,但收獲的知識沉澱感卻是其他讀物無法比擬的。它考驗的不是你的閱讀速度,而是你對邏輯鏈條的構建和追蹤能力。
評分這本書的作者陣容也挺有意思的,方一新和高列過,兩個名字放在一起,似乎預示著一種跨界閤作或者說是不同學術傳統的碰撞。我推測,可能一位更側重於語言本體的分析,另一位可能對曆史語境的把握更為老到。在學術研究中,這種強強聯閤往往能帶來更全麵、更少偏見的成果。我留意到這本書被列入瞭“國傢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高的背書,意味著它通過瞭極其嚴格的同行評議,代錶瞭某一領域的前沿水準。能進入文庫的作品,其研究方法和結論必然具有很強的原創性和規範性。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來說,雖然可能無法完全理解其中所有的技術細節,但至少可以確定,我們正在閱讀的是一個經過時間考驗、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學術成果。這種確定性,比讀一些市麵上泛濫的、未經考證的“新說”要可靠得多,讓人感到踏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