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樽还酹江月) 吴梅影 浙江古籍出版社 9787554010709

苏轼(一樽还酹江月) 吴梅影 浙江古籍出版社 978755401070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苏轼
  • 宋词
  • 吴梅影
  • 古籍
  • 文学
  • 诗词
  • 文化
  • 浙江古籍出版社
  • 宋代文学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4010709
商品编码:29978722728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苏轼(一樽还酹江月)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554010709
定价:40 元 本店价:31.2 元
折扣:【78】 节省:8.8 元
分类:  →  
货号:1706241
图书简介 《苏轼:一樽还酹江月》以倒叙手法,由黄州开始,围绕着苏东坡一生行止展开。全书分为五个部分:黄州生涯、东京梦华、杭州岁月、西湖梦寻、惠州儋州。书中小标题均采用东坡诗词句,通过对东坡实际作为、诗词书画等的具体展现,一个活生生的东坡跃然纸上。", 作者简介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浩瀚文坛的璀璨群星:中国古典文学名家传记精选 本书收录了中国文学史上几位重量级文学巨匠的生平、创作与思想精粹。我们旨在通过详实的史料考证和深入的文本分析,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丰满的文学大师群像,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与这些影响了中华民族审美情趣与精神世界的人物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 一、 诗魂与词魄的化身:李白传——盛唐气象的歌者 本书将聚焦于“诗仙”李白波澜壮阔的一生。从他早年的漫游生涯,到长安供奉翰林时的意气风发,再到晚年漂泊的失意与放浪形骸,我们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太白。 1. 蜀道之难与浪漫的开端: 详细梳理李白早年在四川的成长轨迹,分析其受道家思想、游侠精神以及蜀中奇特山川地貌的深刻影响,如何铸就了他早年诗歌中那股“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与浪漫主义基调。 2. 翰林岁月与政治理想的幻灭: 细致考证李白入宫及被“赐金放还”的曲折历史。不同于一般传记的浪漫化处理,本书将结合当时的朝廷政治生态,探讨李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分析他的“安社稷”的抱负是如何被现实无情消磨,并探讨“天子呼来不上船”背后的复杂心态。 3. 诗歌技艺的巅峰: 深入剖析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重点分析其乐府歌行的创新,如对夸张手法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以及其绝句中那种浑然天成、不着痕迹的自然之美。特别将李白与同期诗人如孟浩然、杜甫进行对比,以彰显其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的地位。 4. 晚年与历史的尘埃: 探讨李白与永王李璘案的关联,澄清历史迷雾,还原其晚年颠沛流离、最终逝于当涂的悲剧性结局。我们相信,李白的诗歌是他灵魂的投射,其人生的起伏直接决定了其诗歌主题的转变,从豪迈转向苍凉。 二、 儒家典范与现实关怀:杜甫传——诗史的忠诚记录者 本书的第二部分致力于解读“诗圣”杜甫的“诗史”精神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1. 艰难的起步与求取功名: 描述杜甫青年时期在洛阳、长安的布衣生活,以及他如何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在科场失意后,选择用诗歌记录时代。 2. 安史之乱的洗礼: 详尽描绘“安史之乱”如何彻底改变了杜甫的创作方向。重点剖析“三吏”、“三别”系列作品,不仅是文学上的杰作,更是那个时代最沉痛的社会证言。我们力求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提炼出杜甫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对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 3. 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分析杜甫如何将“沉郁顿挫”的风格推向极致。探讨他对律诗格律的精严把控,以及他如何将口语的生动性融入到典雅的文学语言之中,使得其诗歌既具高度的艺术性,又富含强烈的现实批判力量。 4. 茅屋为秋风所破的象征意义: 阐释杜甫晚年在成都草堂的生活,以及其诗歌中流露出的对友人的关怀(如与李白的深厚情谊),和对自身坎坷命运的释然与坚韧。他的晚期作品,是知识分子在乱世中坚守良知的最佳注脚。 三、 旷世奇才与文学变局:韩愈传——古文运动的领袖 第三部分聚焦于中唐时期文学革新的旗手——韩愈。 1. 矢志不渝的改革者: 重点阐述韩愈如何联合柳宗元等人,发起并领导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我们分析了他们反对骈文靡靡之音的文化根源,以及他们主张“文以载道”的理论基础。 2. 散文的革新与成就: 深入剖析韩愈散文的特点,如雄奇奔放的叙事风格、大胆奇特的想象力,以及他如何通过吸收先秦两汉散文的精华,成功地重建了实用性、思想性兼备的文体范式。例如,《师说》《原道》等篇章的思想价值和其对后世学术界的影响。 3. 诗歌的突破与争议: 鉴于韩愈在诗歌上的探索精神,本书也将探讨他如何试图打破南朝以来唯美、柔弱的诗风,追求奇险、怪诞的“以文为诗”的风格,分析其这种尝试在当时引起的巨大争议及其对宋代诗歌发展的启发。 四、 结构与行文特点: 本书采用“大事记梳理—关键文本精读—思想影响评价”的三段式结构,确保叙述的清晰性与论证的深度。我们特别注重将人物的个人命运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力求在历史的洪流中,捕捉到文学巨匠们作为个体所展现出的不朽精神。通过对三位大家不同文学流派和风格的对比分析,读者将能更清晰地把握中国古典文学从盛唐到中唐的演变脉络,理解文学的生命力在于其对时代精神的准确捕捉和对人类永恒主题的深刻反思。全书资料翔实,论述审慎,旨在为严肃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份具有高度参考价值的传记读本。

用户评价

评分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充满激情与敬意的作品。作者对苏轼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但这份爱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功底之上,而非盲目的崇拜。书中对苏轼晚年心态的描摹尤为动人,那种看透世事后的淡然与超脱,被描绘得入木三分,令人心生敬畏。它让我们看到,伟大并非没有挣扎,而是挣扎之后仍然选择了光明与达观。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些被引用的诗词原文,发现对照着传记的背景再读,每一句的意境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宽。这本书不仅是关于苏轼的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面对生命中的风雨、如何在逆境中坚守自我价值的指南。它给人的精神滋养,远超过了一本普通传记所能提供的范畴,确实值得所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细细品读。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对苏轼的印象被彻底刷新了。以往总觉得苏轼是个在诗词里潇洒自如的浪漫主义者,但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一个更具烟火气、更贴近现实的政治家和改革者。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精力去考证那些晦涩的史料,将苏轼在熙宁变法前后的思想转变、与王安石等人的复杂关系,梳理得井井有条,逻辑清晰。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苏轼的“乌台诗案”前后的心理活动描写,极其到位。那种被误解、被排挤的痛苦,以及最终如何从绝境中自我和解、实现精神升华的过程,写得极具感染力,让人忍不住为之动容。文字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时而激昂,时而低回,如同聆听一曲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它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像是一部宋代士人精神史的侧影,其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评分

这本关于苏轼的传记,厚重得让人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历史的重量。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能带领我穿越千年,亲身感受那位伟大文豪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喜怒哀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述苏轼的政治抱负与文学成就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感。他没有将苏轼简单地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瑕的圣人,而是真实地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人所经历的挫折、彷徨与不屈。那种在逆境中依然能保持旷达与幽默的人格魅力,通过文字被生动地勾勒出来。尤其是关于他被贬谪到黄州、惠州乃至海南儋州的那几段描写,读来让人唏嘘不已。他如何在困顿中依然能发现生活的美好,创作出那些流传千古的名篇,这份精神力量是极其鼓舞人心的。书中对宋代文人士大夫群体的社会生态和思想流变也有深入的探讨,使得苏轼的形象不仅仅是孤立的个体,而是镶嵌在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一个鲜活的侧影。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古朴典雅,拿在手中便有种珍藏的欲望。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酣畅淋漓的。作者的文笔极具画面感,读到他描述苏轼初到杭州时对西湖美景的赞叹,我仿佛能闻到那湖畔的湿润空气,看到那“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旖旎风光。与其他流传较广的通俗读物相比,这部作品在学术严谨性上显然下了大功夫,但它巧妙地避开了枯燥的学术腔调,将严肃的研究成果融入到流畅的故事叙述之中。对于一些历史事件,作者会提供多角度的解读,而不是简单地下定论,这体现了一种高度的史学良知和批判性思维。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苏轼与其他文人之间的交往,尤其是与佛道思想的碰撞,描绘得生动有趣。这让我理解到,苏轼的旷达并非天生,而是在与世界的深刻对话和不断的反思中淬炼出来的智慧结晶。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完全线性的时间顺序,而是常常在关键的人生节点进行回溯与对比,使得苏轼这位复杂的历史人物的形象立体而饱满。比如,当描写他晚年被贬到海南时,作者穿插了对他在开封府执政期间的某些决策的分析,这种对照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命运的无常感。我尤其喜欢作者对苏轼的艺术成就的阐释。书中对他的书法、绘画乃至美食之道(哈哈,这部分读起来特别有趣味性)的探讨,都紧密地联系到他的人生哲学,让人明白,苏轼的“全才”并非是分散的技能集合,而是一种高度统一的精神外化。他将生命体验的全部融入到了他的艺术创作中,这种浑然天成的境界,是后人难以企及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何为文人风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