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552804645 李敖精編:何心隱集 李贄集 天津古籍齣版社 李敖

9787552804645 李敖精編:何心隱集 李贄集 天津古籍齣版社 李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敖 著
圖書標籤:
  • 李敖
  • 何心隱
  • 李贄
  • 古籍
  • 文學
  • 思想
  • 明代
  • 天津古籍齣版社
  • 雜文
  • 散文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聚雅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天津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52804645
商品編碼:30014839283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7-03-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李敖精編:何心隱集 李贄集

定價:66.00元

作者:李敖

齣版社:天津古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5280464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9”選錄瞭何心隱的《何心隱集》和李贄的《李贄集》。何心隱是王守仁的三傳弟子,他在《何心隱集》中闡述瞭人為天地之心,心是太極,心即是理的觀點。《李贄集》是李贄作品的選集,李贄是十六世紀以來中國思想傢,他的思想自由而解放,並且他的人格也灑脫高超。

目錄


何心隱集

導讀?/?002

第三捲?/?003

鄧自齋說?/?003

精析心髓匡廓以辯孔子之於正卯?/?004

辯無父無君非弑父弑君?/?006

答作主?/?008

答戰國諸公孔門師弟之與之彆在落意氣與不落意氣?/?009

辯誌之所誌者?/?010

補誌之所誌者?/?017

與艾冷溪書?/?019

又與艾冷溪書?/?020

題仁為己任?/?021

辭唐可大饋?/?021

聚和率教諭族俚語?/?022

聚和率養諭族俚語?/?023

聚和老老文?/?025

修聚和祠上永豐大尹淩海樓書?/?026

又上海樓書?/?027

李贄集

導讀?/?030

答鄧石陽?/?031

答耿中丞?/?033

答以女人學道為見短書?/?037

何心隱論?/?040

童心說?/?045

送鄭大姚序?/?048

藏書世紀列傳總目前論?/?052

藏書世紀列傳總目後論?/?054

藏書德業儒臣前論?/?058

藏書德業儒臣後論?/?060

藏書司馬相如傳論?/?064

初潭集

序?/?067

又敘?/?069

夫婦篇總論?/?071

夫婦一?/?073

閤婚?/?073

幽婚?/?079

喪偶?/?080

妒婦?/?082

夫婦二?/?084

纔識?/?084

言語?/?089

文學?/?091

夫婦三?/?094

賢夫?/?094

賢婦?/?100

勇夫?/?102

俗夫?/?103

夫婦四?/?106

苦海諸媼?/?106

彼岸諸媼?/?111

父子一?/?113

教子?/?113

賢子?/?117

父子二?/?123

孝子?/?123

文子?/?127

父子三?/?129

慧子?/?129

貌子?/?133

官子?/?134

父子四?/?136

喪子?/?136

泛子?/?137

俗父?/?138

兄弟上?/?140

兄弟下?/?148

師友一?/?156

儒教?/?156

道教?/?157

釋教?/?164

師友二?/?171

聚書?/?171

抄書?/?173

讀書?/?174

著書?/?176

六經子史?/?179

師友三?/?183

為文?/?183

博物?/?191

談學?/?194

師友四?/?199

音樂?/?199

藝術?/?204

書畫?/?211

師友五?/?219

清言?/?219

嘲笑?/?226

師友六?/?233

山水?/?233

隱逸?/?239

湯社?/?245

師友七?/?247

酒人?/?247

達者?/?252

豪客?/?256

師友八?/?268

論人?/?268

知人?/?278

鄙人?/?281

智人?/?282

師友九?/?286

知己?/?286

相思?/?288

哀死?/?289

推賢?/?291

規正?/?295

篤義?/?297

交難?/?300

師友十?/?303

學道?/?303

道學?/?306

會說?/?310

令色?/?311

少年?/?312

標榜?/?316

詆毀?/?317

易離?/?318

君臣一?/?320

聖君?/?320

聖臣?/?324

賢君?/?325

賢臣?/?327

君臣二?/?332

明君?/?332

忠臣?/?333

正臣?/?336

清臣?/?343

君臣三?/?344

能文之臣?/?344

能言之臣?/?346

君臣四?/?358

英君?/?358

能臣?/?359

暴君?/?363

諍臣?/?364

癡臣?/?367

昏君?/?370

哲臣?/?370

愚臣?/?372

君臣五?/?375

縱君?/?375

侈臣?/?376

貌臣?/?381

譎主?/?382

奸臣?/?383

庸君?/?385

強臣?/?386

君臣六?/?390

銓選諸臣?/?390

君臣七?/?397

牧民諸臣?/?397

君臣八?/?409

將臣?/?409

相臣?/?415

君臣九?/?419

賢相?/?419

纔相?/?423

君臣十?/?426

廉勤相?/?426

畏慎相?/?427

作者介紹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餘縣人,颱灣作傢、中國近代史學者、文化學者、曆史學傢、作傢、時事批評傢。颱灣無黨派人士,曾任颱灣“立法委員”(又稱民意代錶)。其人意誌如鐵、鬥誌昂揚,活力無限,“以玩世來醒世,用罵世而救世”。因其文筆犀利,批判色彩濃厚,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故自詡為“中國白話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傳媒追捧為“中國近代傑齣的批評傢”。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話說》《紅色11》《上山·上山·愛》等100多本著作。

文摘


序言



《中國古代哲學精要:道釋儒三傢思想脈絡》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梳理和呈現中國傳統哲學最核心的三大思想體係——道傢、佛教(釋傢)和儒傢——的內在邏輯、發展脈絡及其對中國文化産生的深遠影響。作者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清晰的邏輯結構,力圖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理解,幫助讀者洞悉中國思想的精髓,感受其獨特的智慧光芒。 導言:文明之根,思想之魂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其思想文化的根基,則主要植根於道、釋、儒三傢。這三股思想潮流,如同三條奔騰的河流,匯聚成中華文明的浩瀚海洋,滋養瞭無數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塑造瞭民族的品格與氣質。理解中國,必先理解其思想;認識中國文化,必先走進道、釋、儒的智慧殿堂。本書並非對某一特定古代著作的解讀,而是力求從更宏觀的視角,勾勒齣這三大思想體係的整體風貌,揭示其內在的聯係與區彆,以及它們如何共同構築瞭中國古代的思想版圖,並持續影響著當今社會。 第一章:道傢思想的起源與發展——“道”的奧秘與“無為”的智慧 本章將追溯道傢思想的源頭,從老子《道德經》對“道”的形而上學探討齣發,深入解析“道”作為宇宙本源、規律的哲學意義。我們將探究“道”如何被理解為生成萬物、運行不息的根本動力,以及“道”所蘊含的自然、樸素、和諧的宇宙觀。 隨後,我們將重點闡釋道傢核心的實踐哲學——“無為”思想。這並非指消極避世,而是強調順應自然規律,不妄為、不強求。我們將剖析“無為”在政治、個人修養、人際關係等方麵的具體體現,以及它如何倡導一種返璞歸真、寜靜緻遠的生活態度。 莊子及其《莊子》作為道傢思想的另一座高峰,在本章中也將占據重要地位。我們將解讀莊子“齊物論”的相對主義哲學,探討其超越主客對立、融通萬物的思想,以及“逍遙遊”所追求的精神自由境界。莊子詩意的筆觸,奇譎的寓言,將為我們展現一個充滿想象力與哲學深度的精神世界。 第二章: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與本土化——從寂滅到覺悟的生命哲學 本章將聚焦佛教傳入中國後的發展曆程,特彆是其如何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發芽,並與本土文化發生深刻的互動。我們將迴顧佛教早期傳入的概況,以及其核心教義,如“四聖諦”、“八正道”、“業報輪迴”等,如何契閤瞭當時中國社會的某些思想需求。 我們將重點關注佛教在中國本土化過程中形成的各種宗派,如禪宗、淨土宗、天颱宗、華嚴宗等。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彆傳”的獨特修行方式,強調“明心見性”,如何在中國知識分子群體中廣受歡迎,並深刻影響瞭中國的藝術、文學和審美觀。淨土宗“信願持名,往生西方”的簡易修行法門,又為廣大信眾提供瞭精神慰藉和解脫之道。 本章還將探討佛教的“空”性哲學,理解“空”並非虛無,而是對事物實相的洞察,破除執著,獲得解脫。同時,我們也將審視佛教對中國倫理道德、生死觀、人生觀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其與道傢、儒傢思想的相互藉鑒與融閤,共同塑造瞭中國人的精神氣質。 第三章:儒傢思想的演進與社會功能——“仁”的倫理與“禮”的秩序 本章將深入剖析儒傢思想的核心價值體係,追溯其從孔子創立到孟子、荀子等後學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我們將首先聚焦孔子“仁”的思想,理解“仁”作為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最高道德準則,如何強調愛人、忠恕、恕己及人。我們將探討“仁”在個人修養、傢庭倫理、社會交往中的具體實踐。 隨後,我們將解析“禮”在儒傢思想中的重要地位。“禮”不僅是社會規範和行為準則,更是維係社會秩序、實現社會和諧的根本。我們將考察“禮”如何規範人倫關係,確立等級秩序,以及其在政治治理中的運用。 孟子對“仁”的進一步發揮,尤其是其“性善論”,以及“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將在本章中得到詳細闡述。荀子則通過“性惡論”和對“禮”的強調,為儒傢思想注入瞭更強的社會建構色彩。 本章還將探討儒傢思想作為一種社會倫理和政治哲學,在中國曆史上扮演的角色,它如何成為曆代王朝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如何塑造瞭中國的社會結構、教育體係和價值觀念。我們將反思儒傢思想的優點與局限,以及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與創新。 第四章:道釋儒三傢思想的交融與互補——多元共生的精神圖景 本章將超越對三大思想體係的獨立分析,而著眼於它們之間復雜的互動關係。我們將探討道傢、佛教、儒傢在曆史發展中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藉鑒的。例如,佛教在傳入中國時,如何吸收瞭道傢的“清靜無為”和“自然”的思想,以更容易被中國士人接受;儒傢在麵對佛教帶來的深刻哲學思考時,也並非全盤否定,而是吸收其部分思想,例如在理學的發展中,就可見佛教哲學對儒傢的影響。 我們將分析這三傢思想在“人生境界”上的不同追求:道傢追求“天人閤一”的自然逍遙,佛教追求“涅槃寂靜”的超脫解脫,儒傢則緻力於“內聖外王”的社會擔當。然而,在更高層麵上,它們又存在著某種程度的互補。道傢的超脫可以彌補儒傢的入世之纍,佛教的慈悲可以豐富儒傢的仁愛,而儒傢的秩序感又為道傢的放達和佛教的超脫提供瞭現實基礎。 本章還將討論這種多元思想格局對中國文化整體性格的塑造。正是這種兼容並蓄、博采眾長的思想傳統,使得中華文明在麵對外來文化時,既能保持自身的獨特性,又能不斷吸收新的養分,展現齣強大的生命力。 結論:智慧之光,永恒迴響 本書的結尾,我們將再次強調道、釋、儒三大思想體係在中國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它們不僅是中國古代哲學史上的璀璨明珠,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寶貴財富。即便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其蘊含的智慧依然能夠為我們提供深刻的啓示,幫助我們理解人生、處理矛盾、應對挑戰。 本書希望通過對這些思想精髓的梳理與呈現,能夠激發讀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引導讀者進一步深入探究這些偉大的思想遺産,並在現代生活中汲取其精華,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為構建一個更和諧、更富有人文關懷的社會貢獻力量。這並非對某一特定古籍的介紹,而是對支撐中國文化精神的那三根重要支柱的一次深刻的巡禮。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拿到手就捨不得放下。那種沉甸甸的質感,仿佛握住瞭曆史的重量。紙張的選擇非常考究,觸感細膩而溫潤,即便是長時間翻閱,手指也不會感到疲憊。封麵設計上,那種古典與現代的巧妙融閤,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配色上大膽而又不失莊重,那些精美的燙金或凹凸工藝,在不同的光綫下摺射齣迷人的光澤,凸顯瞭齣版方對這套書的珍視。內頁的排版布局也極為用心,字體的選擇不僅清晰易讀,更是在細微之處體現瞭對古籍韻味的繼承與創新,行距、頁邊距的把握恰到好處,使得閱讀體驗極為舒適流暢。可以說,從拿到書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編輯團隊對這本書傾注的匠心獨運,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讓人在閱讀之前,就已經對即將展開的文字世界充滿瞭敬意與期待。這種對實體書品質的極緻追求,在如今這個快速迭代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和難得。

評分

關於這本書的翻譯或注釋部分,我必須要點贊。對於這類涉及大量古典用語和特定曆史背景的文本,高質量的注釋是決定閱讀體驗的關鍵要素。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極為齣色,那些繁復的典故齣處、晦澀的詞語解釋,都被細緻入微地標注在頁腳或頁旁,恰到好處,既沒有過多地打斷閱讀的節奏,又確保瞭讀者能夠準確無誤地理解每一個深層含義。我發現,很多時候當我心生疑惑,正準備停下來查閱時,目光已經自然而然地被引導到瞭注釋部分,並且得到的解釋清晰、精煉且權威。這種“潤物細無聲”的輔助方式,體現瞭齣版方對知識傳播的責任感,它讓原本可能顯得高不可攀的古籍智慧,變得觸手可及,極大地提升瞭普通讀者的學習效率和閱讀的滿足感。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體現齣一種高明的敘事智慧,它沒有采用那種簡單粗暴的時間綫羅列,而是巧妙地將不同主題下的論述進行瞭有機串聯,形成瞭一種復雜的文本網絡。通過這種編排,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某些核心思想是如何在不同的曆史語境下被反復論證和深化。對於初次接觸相關領域知識的讀者來說,這種組織方式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它不像傳統的學術著作那樣高冷疏離,反而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導師,循序漸進地引導你進入一個深奧的知識領域。我注意到,在章節的過渡處理上,編者似乎下瞭不少功夫,常常會用一兩段精煉的引語作為承上啓下的橋梁,既保持瞭原著的獨立性,又構建瞭整體的連貫性,這種文本的“織補”藝術,實在令人贊嘆,讓閱讀的連貫感得到瞭極大的保障。

評分

初讀此書,最大的感受是其語言的穿透力和思想的鋒芒,盡管內容是跨越時空的對話,但其中探討的許多關於人性、社會結構乃至權力運作的議題,在今日看來依然振聾發聵,毫無過時之感。作者的論述邏輯嚴密,層層遞進,仿佛一位高明的辯手,總能在你自以為理解瞭某個觀點時,用一個更深邃的視角將你帶入更廣闊的思考空間。我尤其欣賞其中那種不畏懼觸碰禁忌、直麵社會陰暗麵的勇氣。文字的張力十足,時而如潺潺溪水般娓娓道來,將復雜的曆史背景梳理得井井有條;時而又如同驚雷炸響,用犀利無比的筆觸剖開虛僞的錶象,直指核心。這種閱讀的快感,不是被動接受信息,而是一種主動的智力參與和思想上的激烈碰撞,讓人在掩捲之後,仍需留齣很長時間在腦海中反復咀嚼、迴味那些擲地有聲的論斷。

評分

我之所以推薦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提供瞭一種寶貴的“他者”視角來審視我們自身所處的時代睏境。閱讀這些跨越時空的聲音,就像進行瞭一次高規格的精神體檢。它迫使你跳齣日常瑣碎的思維定式,用一種更宏大、更冷峻的曆史眼光來審視當下的選擇與局限。其中對於“人情世故”與“道義堅持”之間拉扯的描述,簡直是入木三分,仿佛能看到百年前那些士人在睏境中的掙紮與抉擇,而這些掙紮與抉擇,在今天的職場、傢庭乃至政治生活中依然有著驚人的對應性。這種跨越數百年依然有效的洞察力,是任何浮躁的當代快餐文化所無法比擬的,它提供的是一種曆史的深度和思想的厚度,是滋養精神的真正食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