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2-16
正版圖書 國學研究叢書:華中國學(2017年 春之捲 總第8捲) 978756803299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基本信息
書名:國學研究叢書:華中國學(2017年 春之捲 總第8捲)
定價:68.00元
作者:羅傢祥
齣版社:華中科技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68032995
字數:
頁碼:25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國學研究叢書:華中國學(2017年·春之捲 總第8捲)》是華中科技大學國學研究院主編的大型學術集刊,除瞭國學院同人自己的代錶作,還兼收海內外學術名傢的佳稿,年代跨度上起秦漢,下迄代,內容涉及中國史、中國哲學、中國古典文學、文獻學、語言學和語言史等。
目錄
轉型與堅守:晚清以來蜀中學人的經學本位觀
從《禮運·大同》看我國古人“至公”的政治倫理視域
聖統與路徑:孟子與《春鞦》經學的建構
韓門師友弟子考索
論謝省與“茶陵詩派
國學特徵的史學摺射:《清實錄》修纂主題論析
楊守陳九經《私抄》的撰著背景及用意
晚明徐學聚《曆朝璫鑒》補論
革命與學術:《國粹學報》的救國理念
秦代傢庭中兩再評估——以齣土文獻為中心
東方朔雙麵人格形成原因探討
褚少孫與《東方朔傳》
“約法三章”與楚漢戰局
張良“道引不食榖”的根源探究:以《史記》與馬王堆帛書互證
《後漢書·獨行列傳》解讀
從黨錮文士到驂乘文人:建安七子的“慷慨悲歌
略論唐宋時期“道”、“路”製度變遷
論北宋後期六十年的改革
《須知》與宋代社會
論兩宋官方祭祀程嬰、公孫杵臼的活動——基於政治意涵的探討
元朝的醫學教育
富於洞見,引人深思——陸揚《清流文化與唐帝國》評介
作者介紹
文摘
《國學研究叢書:華中國學(2017年·春之捲 總第8捲)》:
一 聖統與經學建構:“闢墨”背景下的孔子作《春鞦》
對於孟子及其時代來說,作為經學的《春鞦》該如何建構呢?建立以孔子為核心的聖人係統,從而賦予《春鞦》絕大的思想,是首要選擇。這種知識路徑的産生,固然在於:一、中國經學在資質上本就依托於“聖人”,誠如有學者所指齣的:“聖人崇拜是經學發生的必要前提,‘經’總是與‘聖’有關的。”二、就更直接的知識挑戰來看,在稷下爭鳴,尤其是與墨學相抗衡的過程中,建立孔子聖統,並由此達成《春鞦》的經學正當性及性,是一種迫切的現實要求。下麵,具體論之。
(一)“闢墨”與道統:孔子作《春鞦》的經學意義
由特定視角來看,經學之所以為“經”,的源點來自於所謂的“聖人”。古人相信,作為一種特殊的曆史文本,它承載瞭“聖人”的思想與事跡,通過對它的解讀與衍伸,可以建立起無上的價值坐標,從而達成“傳道”及指導現實的思想任務。而在經學係統的聖人之中,孔子無疑是中心人物。從意義來說,沒有對孔子的聖化,就沒有儒傢經學。
然而,這種理念的産生與接受,不僅有一個曆史的過程,更遭到瞭其他學派,尤其是墨傢的全力駁難。以孟子及《春鞦》學的建構為界,此前,孔子的聖化不僅遭遇到墨學的反擊,而且在“非儒”中,力圖將孔子從《詩》、《書》等“聖王”典籍中排擯齣去。而自孟子齣,因道統理論的建立,不僅鞏固瞭孔子的聖人地位,更直接確立瞭《春鞦》學的地位。由此,孟子對孔子的聖化,不僅關係著《春鞦》的經學建構,在儒傢經學的確立上亦為一至關重要的環節。很自然的,在這一過程中,與之相隨的是對墨傢的極力反擊,即所謂“闢墨”。為此,《孟子·滕文公下》載有一段孟子的重要論述,他先是從大禹治水、周公平定天下及孔子作《春鞦》談起,對他們的功業大為贊賞,同時,對“楊硃、墨翟之言盈天下”深惡痛絕,他錶示,自己要“距楊墨、放淫辭”,從而繼承與發揚大禹、周公、孔子的“先聖之道”。
然而,誠如有學者所指齣的:“就孟子距楊墨來說,他距的主要是墨而不是楊。”對於思想及知識話語權之爭,孟子的“闢墨”,其核心是對經學及聖人資源進行爭奪,並以孔子為集矢點。眾所周知,經學直接關聯著儒傢與孔子,這一點在春鞦戰國時代已成為一般認識。《墨子·公孟》載:“孔子博於《詩》、《書》,察於禮樂,詳於萬物,若是孔子當聖王。”由此可見,到瞭墨子時代,時人在推崇孔子聖性之時,已經將其與傳經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然而,在經學尚未完全定型的戰國早中期,墨傢卻對這一資源開始瞭挑戰與爭奪。從而齣現瞭有學者所指齣的周秦時代“儒傢、墨傢孕育各自的經學。”而在這一進程中,作為“非儒”的墨學,有兩點值得特彆注意,一是與儒傢不同的聖人譜係,二是力圖排斥孔子在經學中的地位。可注意的是,在孔子進入經學係統之前,這一聖人譜係又可分齣兩大序列,一是堯舜至周文、武,二是周公。具體說來,在六經係統中,《詩》、《書》所反映的,是前者的“陳跡”,禮、樂則明顯地與周公有關。至於《易》與《春鞦》,在與孔子發生關係前,也直接關聯著周公。《左傳》昭公二年載,韓宣子赴魯,“觀書於大史氏,見《易》象與《魯春鞦》”,之後感慨“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
我們知道,孔子為欣賞的政治傢就是周公.恢復周公禮製是他的一大夢想。毫無疑問,站在儒傢立場,經學中的聖人在孔子時代,當由堯舜直至周公,而在孔子歿後,門徒們則開始將其增添到這一序列之中。反觀墨學,作為春鞦戰國之際有力的反對派,本齣於儒傢,而其對儒傢的反戈一擊,原點乃在於對儒傢禮樂的強烈非議。《淮南子·要略》載:“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悅,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所以,它們不僅反對儒學與孔子,也連帶對周公及其禮樂製度大為不滿。在這樣的背景下,墨傢的經學建構中,《易》與《春鞦》不僅不會成為基本典籍,禮、樂更被排斥在外。這樣,隻有《詩》、《書》成為瞭儒、墨的共有資源。為此,王國維指齣:“《書》與《詩》又為儒、墨公共之學。”
然而,雖“學”有“公共”,卻異點極多。其中關鍵的乃在於,墨學力爭周公之前的聖人話語權,將孔子排斥於聖統之外,同時試圖建立起自己與聖王的道脈聯係。所以,翻檢《墨子》,可以看到,雖也承認“周公旦為天下之聖人”(《公孟》),但這是在經學係列之外的低層次體認。在援引《詩》、《書》及論證己說時,隻有“堯舜禹湯文武”頻繁齣現,《兼愛下》稱其為“先聖六王”,他們擁有無上的。與此同時,一方麵,將《詩》、《書》視為“先王之書”,剔除孔子痕跡,切斷孔子與“先王”的內在聯係,從而聖王是聖王,孔子是孔子,使後者毫無聖性可言。另一方麵,在作為墨學立論基礎的“三錶法”中,理論首要的就是所謂“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非命上》)。循著這樣的知識理路,墨學儼然成瞭傳經之學,而此經就是以《詩》、《書》為核心的典籍,它們是“先聖六王”之“陳跡”,墨學在獲得它們解釋權的同時,隱然成為聖王思想的世間傳承者與代言人。
……
序言
正版圖書 國學研究叢書:華中國學(2017年 春之捲 總第8捲) 978756803299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