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世間,情為何物?愛情,為何令人遍體鱗傷?
到底情感挫折來自童年陰影,或是源於社會與文化結構的影響?
跟著知名社會學家伊娃•易洛斯一層一層探索現代愛情產業鏈,找出讓我們創鉅痛深的真相。
愛情痛苦的經驗非常普遍,幾乎可以說是人類集體共通的經驗。情傷創造一大票專家,驅策出版業、電視、無數媒體產業持續運轉。正因為整個社會認為痛苦是個人精神史的體現,相信訴說與認識自我具有療效,「自助」產業才會如此欣欣向榮,並將感情煎熬的矛頭轉到自我的私密史,以及自我形塑的能力上。
面對現代親密關係產生的疑難雜症,《為什麼愛讓人受傷?》企圖切換分析的角度:問題的癥結不在失能的童年,不在個人自覺不足,而在社會文化的衝突和矛盾,已構成現代人自我與認同的基本架構了。
作者伊娃‧易洛斯想告訴大家:愛情是被具體社會關係形塑和創造的!愛情在市場內流通,市場內充滿相互競爭、地位不對等的行動者;某些人較有能力界定被愛的條件,認為自己比別人更有資格被愛。
社會學主要研究對象是痛苦的集體表現形式,不過對尋常精神痛苦卻相對輕忽。這是由於社會學為了避免蹚個人主義和精神分析這一潭渾水,不太願意涉足情感方面的痛苦,畢竟那被視為臨床心理學之骨幹。可是,社會學若想跟得上時代,就無法迴避這一塊,勢必得面對、探索可充分反映近現代自我脆弱性的情感。因為,自我脆弱易傷,有其制度性原因,也有情感層面的因素,而愛情正是這樣一種情感。
愛情痛苦,不是旁枝末節,也不是看起來比較嚴肅的痛苦型態的附庸。《為什麼愛讓人受傷?》揭開現代愛情產業鏈的真相,證實了愛情痛苦可具體呈現現代性自我無能為力的困境和樣貌。
國際媒體專家一致推薦
不參考這本書,沒有人可以討論愛情。──德國《時代週報》(Die Zeit)
一本大膽、發人深省的書!──《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伊娃•易洛斯向我們展示了最親密的感受的深刻社會性質,從而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情感輿圖。──蘿拉‧吉普妮斯(Laura Kipnis),西北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系教授,著有《反對愛情:那些外遇者教我的事》
切中現代情感狀態的核心,是解析社會權力以及性與愛的意義必不可少的一本書。──季特林(Todd Gitlin),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著有《給青年行動者的信》
以爱情为对象的现代性批判,从形成意志、建立认可、唤起渴望三大主轴来看现代爱情的变迁。讨论了许多贴合现实的问题,如爱情选择架构的转型导致了“承诺恐惧症”、爱情认可结构如何深广地改变现代浪漫关系;由爱情理性化(政治解放、程序主义、科学分析、选择技术...)引发的不安、欲望越来越独立自主后带来的对现实日常的失望和摩擦等等。作为社会学经验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也十分明显:依然是在异性恋框架中,且主要从中产阶级意欲结婚生子的女性角度出发寻找样本,对男女权力关系的结论也就难免有失偏颇。加上多用资本市场中分析商品的逻辑来分析两性在性场域、婚恋市场中的位置关系,最终很难获得关于爱的超越性的理解。由此书衍生出了真正有意思的平权议题,比如爱情颠覆父权的潜力,以及必须重新定义色情关系和浪漫欲望才能真正落实两性平等
评分##被“性自由”伤得一塌糊涂的人回来拿学术语言找补找补/感谢我已经理清了这段混乱破碎的时间并决定不再重蹈覆辙/BTF/Fantasmatic pleasures/自由与伦理联手管理的行为范畴
评分##我认为这本书更大的价值在于它展现了社会学的价值和意义,即便像爱情这样一个在当今学界处于边缘的议题,都能够挖掘出如此复杂又如此生动的内容,因此它真的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应该成为一种思维方式,一个每个人都值得拥有的武器。
评分##第三章论述爱情在社会价值体系中的位置变化,第四章分析激情理性化,这两个部分最精彩。作者的态度和立场是我喜欢的,女权革命确实未能满足世间男女对爱情和激情的深切渴望,这是未尽的事业;现代社会确实令人痛苦,但目前尚未有更好的选项足以取代现代性核心价值。
评分##生物学、演化学和心理学都对爱情进行了分析,而这本书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爱情是被具体社会关系形塑和创造的。爱情痛苦的症结不在于失能的童年或个人自觉不足,而是在现代性环境下,自我无能为力的困境和样貌。多一个有意义的视角看问题,总是不错的。
评分##以资本的逻辑来分析现代的爱情——方法所以可行,也是因为感情已经被高度理性化了——从历史的、社会的、经济的维度说明现代爱情是什么。关于交往双方的互动,书中充满了有趣的案例,这种博弈当然可以拿来逆练,但作者本身是希望人们不要服膺于现代性的社会规范——只是吧,如果宏观体系没有改善,微观抵抗又有多大意义呢?
评分##我认为这本书更大的价值在于它展现了社会学的价值和意义,即便像爱情这样一个在当今学界处于边缘的议题,都能够挖掘出如此复杂又如此生动的内容,因此它真的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应该成为一种思维方式,一个每个人都值得拥有的武器。
评分##书的封底有如下判断:探索现代性的种种途径中,“爱情研究”绝非边陲领域而是核心议题。俺对此深以为然。爱情这一主体间性的产物其实恰恰促成内面的发掘,催生现代性个体的产生。对常发生于男性的第二种承诺恐惧症与常发生于女性的自主性与认可需求之间的矛盾,核心问题都是现代个体被形塑成需要不断成长,具有永久未来,而无法恒常停留在当下有关。只有此时此刻的爱,恰恰是不爱……整本书写的太好了,可以不时回顾。 (当我读到意志缺乏性承诺恐惧症然后被刀疯了的时候,怎么可能会不给五星。)
评分##现代性背景下的爱情转型,作者好会发明概念哦,情感表演体制,承诺结构,看起来就立马社会学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